浅析唱歌与普通话学习的相通之处

2013-04-29 03:38:54张超华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圆润字音高音

张超华

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十分讲究歌唱的艺术处理与表现技巧,如讲究轻重缓急、高低错落、抑扬有致。这不仅能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而且能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亲身感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气息的运用和控制

用气发声课是播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应用中,气息不仅是发声的动力,还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气息是“情动于内”与“声发于外”的中间过渡环节,是情与声之间的桥梁。只有在气随情动的状态下,声音才能随情而发,如抒发爱的情绪需要气徐声柔,抒发恨的情绪时需要气足声哽,悲哀需要气低声缓,喜悦需要气满声高,愤怒需要气粗声重等。声音要有弹性、有变化,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对象不同,朗读时的声色变化就不能相同,不能千篇一律、千稿一味、千人一腔。因此,教师和学生在练习时要注意声音的明暗、虚实、远近的变化以及音高、音长、音量的变化。这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因为汉语语势变化的基础是四声,所以练习普通话的一项基本功就是必须学会气息的控制和运用。

练习发声时应注意:“阴平”用气稳;“阳平”上升时气要拉住,口腔要立起,力度要加强,避免高音窄、挤;“上声”练习时气息下沉较为明显;“去声”下降时气要托住,口腔要有控制,避免衰弱,声音要拉长到位,不能收得快。练时要做到高音不挤、低音不散,声音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要刚柔结合、控制适度。在具体运用时,四声要变调,在歌唱中四声同样要变调。这些对于受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来说是易如反掌的。歌唱时既要保持吸气的感觉,又要使气息始终处于流动的过程,使歌唱连贯自如,情动于内、声发于外。如果气息控制不住,声音就不结实,不圆润,特别是唱高音时,给人一种声嘶力竭的感觉,因此气息的运用和控制是学习普通话和唱歌的最根本一环。

二、咬字与吐字

正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表现的重要手段,也是普通话朗读中要注意的事项。要想学好普通话,首先必须把声、韵、调练准,而声母是字音准确的基础,韵母是字音响亮的关键,调是声音抑扬的核心。练习时必须和气息结合起来,气息的控制要深、匀、通、活,连贯自如。普通话和唱歌在练习时都要求声、韵、调准确。在做发声练习时,要对气息、口腔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要咬字清楚,正确地表达词意,同时必须把四声的读法弄清楚。四声在作诗填词、朗诵及演唱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咬字、吐字是歌唱表现的重要手段。例如:“涛”字要求练习者将字头咬住弹过且部位准确、气息饱满,字腹要拉开立起、气息均匀、音长声响、圆润饱满,字尾归音到位、送气到家。如果不这样做,那么读出来的字音不规范、不标准,声音不圆润动听。只有字音规范了,才能使声音圆润集中,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语言发音是歌唱发音的基础,它使歌唱发音更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如果脱离了语言的发音基础,片面追求歌唱发音的技巧与声音的优美,那么就不能产生生动感人的效果。

三、有真情实感

情、声、气的运用要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气随情生、声随情变,切忌千篇一律。笔者以前唱歌时,一味地追求高音,每次参赛时总想唱一些难度较大的歌曲,从而忽略了情的作用。试想,如果演唱者本身都没有被歌曲感动,又怎能感动观众呢?再好的嗓音,缺少了真情实感,歌声也是苍白无力的。唱歌与普通话朗读一样,需要声情并茂,一方面要与观众的欣赏水平相结合,另一方面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歌曲的思想内涵。声音只是形式,必须服务于内容,服务于思想感情。只有情、声、气巧妙结合,才能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唱歌艺术是通过声音和語言来表达内容的,它的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应随着声音的变化而随时改变语言的腔调、情调和对作品的表情达意。

四、良好的语言环境

要讲好普通话,保持水平不下降,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练习环境,这样才能天天有进步。笔者当初学普通话时,考虑到正如新疆人人能歌善舞是环境熏陶的结果一样,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因此在北京学习普通话会有更好的环境、氛围。所以,笔者毅然来到北京广播学院接受正规的培训。一年的实践证明,笔者的普通话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五、有恒心

不论是唱歌、学普通话,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就是胜利。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在学校的时候讲普通话,但是回到家之后又开始讲家乡话,这样,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进步会很慢。所以,学习普通话一定要有坚持的恒心。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汉语在世界上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行普通话。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所以每一位教师都要带头坚持说普通话(特别是农村的教师),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纯正标准的普通话氛围中,用自己充满激情的音符,谱唱出一曲与时俱进的优美乐章。

猜你喜欢
圆润字音高音
轻盈优雅
珠联璧合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戏曲研究(2023年1期)2023-06-27 06:54:32
刚柔并济
早春
城市音乐“奏起高音”
当代陕西(2020年14期)2021-01-08 09:30:22
“一块圆润、厚实的墨玉”——记话剧艺术家蔡松龄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2
需求、追求、求法、求效——自觉教研行为下八孔高音竖笛整班起步教学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