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兰英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的社会里,追求细节已经成了一种文化。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在看似“应该”和“正常”的地方,在有意无意的忽视和漠视的地方,我们语文教师应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努力去发现或去创造教学中的细节,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效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关注细节开始。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几组镜头:
镜头一:聚焦教师体态
教师体态包括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体态这种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首先,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教师就是我们的学习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这种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例如,在教《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我用悲凉而充满同情的语调说道:“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出去的,他走了,走了,永远地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说着,我拿起板擦,缓慢而又沉重地把黑板上“孔乙己”这个赫然醒目的课题连同其它板书全部擦去,只留下了一片空白。这个擦的动作以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让学生久久地思索,慢慢地体味……
镜头二:聚焦情感体验
首先,创新课堂结构,以文生情。从课文中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地加入到学习中,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活跃起来,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最大限度地被调动起来。同时还要做到变“同步”教学为“异步”教学,形成梯状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东西可学,又较轻松,这样所有学生的兴趣就都被调动起来了,都会积极参与进来。
例如《黄河颂》这篇课文,在流行音乐风靡全球的今天,在对历史无法深入理解的学生看来,这是一篇多么“无聊”的歌词啊,然而,当我备课中多次沉浸在这首雄壮豪迈的乐曲中,我的心我的血似乎都要沸腾了。这份激动让我下决心要让我的这一堂《黄河颂》让我的学生们怦然心动。从一句一节到一篇,从小声大声到齐声,有的从读中感受了黄河的汹涌澎湃,有的从唱中体验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琅琅书声,雄浑歌声,在临近课堂结束的时候,一位学生说:“老师,这首歌唱起来真让我们觉得为黄河为祖国感到骄傲”,这样的感慨,使我意识到学生们爱上这样的课,爱听这样的语文课。
其次,创新练习平台,以练导情。阅读练习往住能在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或在进入课文之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感情。如学完《出师表》,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片断文;学完小说单元,进行人物特征描写。再如学习朱自清的《春》后,背诵有关描写“春”的诗词;学《雨说》前,学生搜集描写“雨”的诗词、美文;教学《安塞腰鼓》时,先对其中的美句品味、赏析,再进行仿写。这样的阅读练习打破了定式,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总是带着好奇的心态来参与,感情也在一次次地练笔中得以激发。
镜头三:聚焦学生变化
心理学上有个简单的反射公式:S——R,S代表刺激,代表反应,意即给一种刺激就会引起一种特定的反应。比如看见酸梅就会引起唾液分泌。但这只能解释简单的行为,另一个公式是:S-O-R,O代表内部变化,即刺激后,有一个机体内部变化的过程,然后才做出反应,这个O很难准确把握,但是S、R都是外部的东西,显而易见。所以反过来想,外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其内心变化。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学生变化来考察其内心,以便及时给予评价或处理。如: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一名学生作文水平变化很大,我怀疑他有抄袭现象,但是想趁这个变化的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于是和蔼地跟他说:“这篇文章写得多好哇!真想不到你的作文进步得这么快,看来你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吧。是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而我小时候就不懂得这个道理,写作文光想抄别人的,结果考试时题目一变就不会写了。从此以后我再看‘作文选时,就不再抄别人的内容,而是学习别人的写法,自己独立仿写,作文就慢慢地进步了。你是不是也这样做的呢?”听到这里,学生惭愧地低下了头,小声说:“老师,我错了,我拿回去重写好吗?”事后,学生主动地重写了作文,并在此之后坚持练笔,作文果然有了明显的进步。
镜头四:聚焦个性板书
板书是进行直观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有了黑板和粉笔,可以根据讲课的内容的需要写、画出内容或图形。完整的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小结的提纲,是学生复习的依据,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讲课的重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在学生速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学生得出是“骗”字,教师板书后又在“骗”字前后各加上一条横线成“__骗__”,并要求学生再读课文,理清线索。这样,学生阅读思考后,很快得出了答案:“骗子骗皇帝,骗子骗大臣,大臣骗皇帝……大臣骗自己,皇帝骗自己……”本例中,如果教师不是设计了“__骗__”这一有创意的板书,学生就很难快速地理清线索并加以概括。而一旦学生顺利完成之后回头反观,就会情不自禁地为教师的巧妙设计而拍案叫绝。
再比如:我在教学《醉翁亭记》这课时,把标题“醉翁亭记”写成了“醉翁亭记”,学生先是“啊”的一声,然后就会意地笑了,说是“醉翁醉了”。一下子就提高了这节课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空前热烈。
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发掘,去设计,就可以给学生找到众多的“顺藤摸瓜”的机遇,从而拓宽训练的途径,实现教学的优化。
掩卷沉思,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也来姓一次“小”,姓一次“细”。细节虽小,却不容忽视,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研究;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环;细节虽小,却是“生命”的智慧创造……欣赏细节、关注细节,才能使语文课堂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