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妍
教育家裴斯泰洛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有人认为,培养思想品质是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其实不然,就拿数学来说吧,数学是一门抽象的科学,是知识性和技能性的学科,教学中难以融入品质的培养。这种认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中无疑是非常错误的、片面的。新课标提出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明确地阐明了“情感和价值观”的理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思考,成功诱导,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延伸思维,做到知识和品质的和谐发展。下面就以我们熟悉的数学学科为例,扼要说明。
例如,我们熟悉的数学学科,其教学除了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应担负起人格教育的任务,教学中教师要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整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数学教育与人格培养的和谐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改善教学模式,让学生掌握自我培养数学学习情感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因为自信心的树立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心一旦形成,它的影响比外在力量干预的影响会更持久、更重要,会更有力地推动其对数学的学习。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目标愈高尚,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的意志力也愈大,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学生必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去经受挫折、失败,进而激发和促进意志品质的养成;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避免在数学认知活动中盲从、轻率和消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教学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素质达成目标,力求培养自主性人才,激发学生树立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喜欢主动、独立地去学习数学知识,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张扬个性等。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让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去。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突出操作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动手,按要求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充分感知,形成表象。观察、比较、探索规律、组织讨论,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展示自我,讨论能集思广益,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气氛,大力表扬对问题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学生的个性才能被充分认可与发展,奋进的火花才会迸发。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思考型人才,能够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爱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事物,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地探索未知。通过猜测、实验、验证和推理等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自己去“悟”、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尤其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把学生的思想、思维灵活地导入正确的轨道,教他们学会思考分析,合理引导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他人意见等,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质。
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自觉地感受生活的启示,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把知识的学习和品质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力求数学学习呈现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学习、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入手,强化思想品质的培养。现行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给学生自觉地用唯物辩证法观点学习,深刻地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即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车尔尼罗夫斯基说:“要使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种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数学是具有纯粹的理性与完满严谨形式的真善美事物,数学中蕴涵着使人首先优化,促使美德生成的力量。我们只有把技术、文化、人格充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数学教育的技术性功能和文化素质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知识和品质两者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素质的不断提升,才能真正转轨到素质教育,为教育改革的发展尽我们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