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进党两岸政策中“台独”主张的形成与变迁

2013-04-29 00:30黄继朝
统一战线学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台独民进党

黄继朝

摘要:民进党1986年成立以来,其两岸政策就一直随着外部环境及其自身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台独”主张作为一根主线始终在这个过程中浮沉变幻,时而凸显,时而隐没。从争取执政到执政,再到失政的过程中,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形成与变迁历程以及其“台独”主张的发展变化途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台独”主张自确立以来,历经务实、激进的转变,逐渐走向模糊化和矛盾化。

关键词:民进党;两岸政策;“台独”;政策趋同化

中图分类号:D67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3)06-0055-05

一般而言,政策是政治主体为寻求解决某种问题或实现某种目标而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在政治主体的价值取向指导下进行的,并最终为政治主体的根本和长远的利益服务。在两岸敌对的政治环境与台湾内部特殊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台独”意识成为民进党的主流意识,其标志是1991年10月13日民进党中常会通过所谓的“台独党纲”。由此,“台湾独立”也顺势发展为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核心思想并且成为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本质追求,而民进党则成为一个鲜明的“台独”政党。民进党两岸政策中“台独”主张的形成与变迁,主要从三个历史阶段来分析:一是执政前民进党“台独”主张的升级、务实化和重新诠释;二是陈水扁主政时期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激进和高扬;三是2008年以来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新变化。

一、执政前民进党“台独”主张的确立、务实化和重新诠释

(一)“台独”意识的形成和走向主流(1986—1991)

民进党成立初期,由于社会基础的多元化导致其意识形态的混乱,但有一点在民进党内部比较一致化,即作为一个反对党来反对执政党国民党的共同目标。曾经有位在民进党内有着相当代表性的人士就说过:“其实,民进党内除了反对国民党这一点有共识外,其他没有任何共识”。因此,尽管有所不同,但民进党的基本意识形态还都是应对当年国民党的威权体制而定位定性的,主要包含两种,其一是为了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而主张的民主自由意识;其二是为了反对外省人垄断政权而又极力宣扬的“政治本土化”意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此两种意识的碰撞和融合很快就演变成了更鲜明以及更具煽动性的“台独”意识,因为这更有助于民进党积累民意和凝聚力量。

创立之初,多数民进党人的初衷乃是致力于追求民主自由及宣扬本土化,“台独”主张最早只是党内的分流之一。可以说早期民进党是为民主而逐渐走向“台独”亦或是被“台独”绑架了民粹,其两岸政策经历了一个从“自决”到“台独”的转变过程。1986年民进党成立后,其创党党纲中规定:“台湾的前途由全体住民,以自由、自主、普通、公正、平等的方式共同决定”。这实际上是台湾住民自决的主张,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台独”主张,其仍能包容“统派”在党内的存在。1987年11月,民进党一届七中全会发表“人民有主张台湾独立之自由”[1]的声明,已经从强调“住民自决”向强调“台湾独立”转变。1988年4月,民进党二届临全会通过了“4·17”决议文,宣称“台湾国际主权独立,不属于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何台湾国际地位之改变,必须经台湾全体住民自决同意”[2],反映党内“台独”意识的升级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不久,民进党在1991 年10月的五全大会上,正式确立了“台独”的基本主张,大会通过的新党纲提出:“依据国民主权原理,建立主权独立自主的台湾共和国暨制定新宪法,应交由人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3]。与此同时,民进党发表了题为“民主制宪、执政建国”的政治宣言,阐明了“台独”纲领。这一党纲的制定标志着民进党己经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台独党”,此后,“台独”也成为民进党的标签和代名词。

(二)“台独”主张的淡化、务实化倾向和重新诠释(1991—2000)

进入90年代李登辉主政时期后,在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的情势下,民进党的政治生存空间逐渐扩大,政治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其斗争重心也由体制外的街头运动转向体制内的选举竞争,逐渐确立起以追求选票和职位为政治目标的基本战略。但在“台独”党纲的恶劣社会影响下,民进党在选举中接连受挫,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先是在确立“台独”党纲之后的第二届“国代”选举中,一向顺风顺水的民进党惨遭“滑铁卢”;之后在1996年台湾“总统”、“国代”选举中,民进党再次遭受重挫。因此,为了重新笼络民意,赢得选举,最终走上执政之路,民进党开始有意识地淡化其“台独”意识,逐渐转向“务实性台独”,同时迫于岛内政治分化的严峻形势,民进党开始推动某种程度的转型,对其两岸政策及“台独”党纲进行新的调整。1992年底,民进党公布了第一部关于大陆政策的系统文件:《现阶段两岸关系与对中国政策》。该文件以“一中一台”为基本框架,并无表露出明显的“台湾共和国”主张,尽可能地淡化其“台独”色

彩。1995年9月施明德也宣称,民进党如果执政,“不必也不会宣布台独”,已然开始重新诠释其“台独”主张,即认定“台独”是已然事实,扬弃以“独立建国”为基调的旧“台独”典范,另开创以“革新保台”为基调的新“台独”典范[4]。

另外,在“台独”党纲上,民进党也做出了一定调整,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在1998年7月初,在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美“三不支持”的背景下,民进党中常会专门发表7点声明,首次提出“任何改变台湾独立现状的要求”,须经“公投”方式认可,民进党“不会轻易进行公投”。虽然这种表达隐含着承认“台湾独立”现状的前提,但其党纲从“台独公投”转向“统一公投”,也显示出明智的政治理性,更加带有防御和和平的性质,更有利于民进党的发展以及适应实际情况。1999年5月,为因应2000年的总统选举,民进党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再次声明,“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任何有关改变独立现状的行动,必须经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决定”,延续了1998年“七一声明”的核心内容。同时在决议文的“说明”部分,还首次表明认同“中华民国”,回归体制,并主张“维持现状”,与国民党趋于一致。这些都一定程度上淡化或隐藏了民进党的“台独”色彩,为其后来凝聚民意走向执政铺平道路。

二、陈水扁主政时期民进党“台独”主张的激进和高扬

(一)“渐进式台独”(2000—2004)

2000年,民进党在大选中以微弱优势侥幸获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登上执政舞台。在执政的现实形势和社会背景下,民进党的“台独”党纲与其当政的“宪政体制”产生了明显的冲突。为了维持民意和巩固政权的需要,民进党不得不对其“台独”主张进行收敛和掩蔽。执政初期,陈水扁即在其“总统”就职演说中作出“四不一没有”承诺,即:只要中共无意对台动武,本人保证在任期之内,不会宣布独立,不会更改国号,不会推动“两国论”入宪,不会推动改变现状的统独公投,也没有废除“国统纲领”和“国统会”的问题。但好景不长,在释放了一堆“善意”、“和平”的迷惑性口号后,陈水扁开始逐步展现其坚定的“台独”立场。2002年, 在陈水扁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后,不久便抛出了所谓的“一边一国” 论和“公投立法”论,公开亮出了其两岸政策的“台独”底牌。同时,民进党当局为了坚守“台独神主牌”,还无视历史事实,以各种借口歪曲、否定和攻击“九二共识”,把“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另一方面,在努力推动“公投立法”的同时,陈水扁也加快了其“法理台独”的步伐。2003年10月25日,陈水扁抛出了所谓的“公投制宪”的时间表,公开宣称:“台湾人民要建立台湾成为正常、完整和伟大的国家,需要一部合身、合用的新宪法,透过公投方式,2006年共同催生新宪法,2008年正式公布实施”[5]。2004年,在大陆方面的严正抗议和国际社会反对或不支持的情况下,陈水扁更是一意孤行,通过“公投捆绑大选”强行推动了所谓的“防御性公投”(后迫于压力改为“和平公投”),虽然最后这次“公投”因为违背民意而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但却严重伤害了两岸关系以及两岸同胞的感情。在民进党不断升级的“台独”意识影响下,执政前4年两岸关系逐渐转向一种异常紧张的状态,两岸关系一步步陷入僵局。

(二)第二阶段:从短暂缓冲走向“急独”(2004-2008)

2004年,陈水扁以极具争议的优势再次当选“总统”。侥幸赢得连任后,迫于内政外交方面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年底“立委”选举的失利,陈水扁不得不考虑调整其激进“台独”路线。2005年2月,陈水扁主动发起“扁宋会”,会后双方达成“十点共识”,其中提出要将“宪法”作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所需要遵守的第一准则,并将继续遵守“四不一没有”的承诺。同时两人还表示要共同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凝聚朝野政党的共识、建立两岸和平稳定架构,共同推动两岸和平机制与法制化。在交流方面,“共识”还强调要“加强推动两岸经贸文化学术等交流,并以春节包机成功模式透过与对岸协商谈判,逐步推动货运便捷化,乃至全面三通”[6]。

但是“扁宋会”后不久,陈水扁就显露了其背信弃义的本性,恢复其一贯坚持的“台独”主张,并且愈加放肆,开始采取全面对抗的“激进台独”路线。2005年3月14日,中国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陈水扁当局立即提出“六点看法”,强调“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家的主权属于2300万台湾人民”。2006年元旦,陈水扁在“元旦祝词”中再次声称“台湾的国家主权属于2300万人民,并不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的前途只有2300万台湾人民才有权决定”[6]221。随后陈水扁通过“国安高层会议”废除“国统会”和“国统纲领”,正式背弃“四不一没有”的承诺。2007年3月4日,陈水扁提出“四要一没有”,即“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7、8月,陈水扁两次致函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要求“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9月30日,民进党又通过折衷版的“正常国家决议文”,顽固坚持“一边一国论”。

三、蔡英文时期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新变化

2008年,随着陈水扁在大选中的惨败,8年前踌躇满志的民进党终于背着沉重的包袱黯然下台。在党内面临严重困境的形势下,形象清新的蔡英文临危受命出任党主席。蔡英文上任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逐渐表现出一种摇摆性特征,其“台独”主张走向模糊化。一方面,鉴于其一贯的“台独”背景,蔡英文上台后依然延续两岸冲突的“台独”路线,表现出强烈的“反中、反华”的政治倾向。另一方面,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实,民进党的激进“台独”路线已经越来越不得民心。民进党想要寻求发展、走出困境,不得不顾及到台湾民众“求和平、求稳定、求发展”的主流民意。鉴于此,为了谋求出路,蔡英文也试着开始调整党内的激进“台独”路线而转向务实化和模糊化,还积极主张参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程。总的来说,自从2008年5月蔡英文上任以来,民进党中以“台独”为核心的两岸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开放的一面,其体现在:一是政治立场的坚定性;二是政治主张的摇摆模糊性。

(一)政治立场的坚定性

在陈水扁锒铛入狱后,民进党内的务实派曾一度呼吁要修改“台独”党纲。但在党内和党外深绿势力的联合压迫下,这种理性务实的声音很快被湮没。民进党仍然延续两岸冲突的“台独”政治路线,不仅否认“九二共识”,而且处处以“反对中国”、维护所谓“台湾主权”为能事。

2008 年11 月5 日,蔡英文在其提出的所谓“蔡六点”中,便明确表示“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主权属于两千三百万人民,台湾的前途只有台湾人民能够决定”。针对马英九上台以来的“亲中”立场,蔡英文多次表示不满,她批评马英九2008 年以来的大陆政策有失所谓的台湾“主权”,“模糊了台湾与中国的主权界限”[7]。2011年8月23日,在民进党召开的《十年政纲》之《“国家”安全、两岸经贸篇》的媒体座谈会上,蔡英文也多次强调台湾是“民主国家”、“海洋国家”。

对于“九二共识”,蔡英文及民进党也一直是极力反对和拒绝承认。2010 年,针对马英九强调的“‘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基石”,民进党发言人郑文灿便回应声称“‘九二共识不符合历史真相”,民进党“从来就不承认有‘九二共识的存在”。蔡英文也表示,“没有‘九二共识存在,要她承认不存在的东西,很困难”[8]。此外,她还积极主张建立所谓的“台湾共识”来处理两岸关系问题。

另外,民进党的“反中”坚定立场还鲜明地反映在它所煽动的一些“社会运动”中。下野后由于体制内斗争的弱势,民进党的“街头斗争路线”又开始活跃起来。2008年8月30日,由台湾社所主办的“百日呛马大游行”首先登场。随后,蔡英文又陆续领导发动了“反一中市场”以及“反ECFA”等一系列大型的暴力街头运动。这种以“台独”为诉求挑起街头运动的极端民粹主义,也使得民进党越来越为民众所反感,民进党重新被冠上了“暴力党”的民称,而蔡英文也被人称作“暴力小英”。

(二)政治主张的摇摆性和模糊性

在维护“台湾主权”的坚定立场的同时,为了争取主流民意的支持,民进党也十分注意掩饰和模糊其鲜明的“台独”主张。2011年2月,苏贞昌主张以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为基础来建构两岸关系论述,并首度发表以所谓“台湾共识”为概念的两岸论述。随之,蔡英文又公开宣称,“两岸必须维持‘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关系”[9]。自此,“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理念再加上“台湾共识”就成为了蔡英文两岸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但事实上,这些说法其实质内容都十分空洞,只是以含糊其辞的方式来回避两岸关系中的实质性问题,抛出类似“台湾共识”、“两岸战略互利”等具有高度弹性空间的论述来混淆视听。对此,岛内媒体和民众无不充满疑虑,甚至在民进党内部也颇有异议。民进党前“立委”郭正亮便质疑蔡英文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主张“只有抽象原则,没有具体政策”。

另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与“台独神主牌”的冲突,再加上党内复杂的派系纷争,使得蔡英文主导下的两岸政策还明显表现出进退失据,摇摆不定的特点。这一点在两岸签订ECFA的问题上表现尤为突出。在ECFA签署之前,民进党一贯坚持反对ECFA的签署和生效。在2009年推动“反对ECFA”的公投案被否决后,2010年民进党还继续与“台联党”合作,发动了 “反对ECFA”的公投连署,反对立场极其鲜明。但在两岸ECFA正式签订后,民进党又突然转态,开始接受现实。2010年9月,蔡英文在接受《苹果日报》专访时明确表示,“未来不会针对ECFA 存废进行公投”,并在其公布的《十年政纲》之《“国家”安全、两岸经贸篇》中,蔡英文也声称:“ECFA已经完成签署也开始实施,这是既成的事实,它也成为台湾对外的协议,因此2012年民进党新政府成立后,我们将会遵循民主程序及国际规范来处理ECFA相关事宜”。

因此,2008年之后在两岸政策方面,民进党一方面需要极力维护“台独”基本教义,坚持反中反华,阻碍两岸交流沟通;另一方面,面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良好现状以及岛内求和求稳的主流民意,它又不得不加强与大陆的沟通交流,争取与大陆“和平相处”、“发展共赢”。这也就决定了蔡英文主导下的两岸政策必然会表现出这样一种反复无常的混乱状态。

综上所述,回顾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自1991年民进党通过“台独党纲”以来“台独”意识就一直是其两岸政策的核心内容。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台独”意识有时会有所收敛和沉寂,但象征民进党重要民意基础的“台独”主张始终是民进党的本质追求。另外,随着两岸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趋势的不断上升,“台独分裂”的思想已经越来越不得人心,岛内大部分民众的政治价值观都趋于和平、稳定和发展。在这样一种大形势和大背景下,在野后面临困境的民进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重掌政权,就不得不在“台独”主张上有所突破,有所立新。特别是随着2012年大选民进党的再次失败,党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改变尤其是“台独”主张的转型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现阶段来看,不管是苏贞昌的“中国事务部”还是谢长廷的“西进运动”,都对之前的“台独”主张有所调整和改善,展现了民进党两岸政策的新转变。一方面在两岸政治关系上采取模糊化和摇摆不定的态度,避免刺激大陆,向大陆释出善意;另一方面在两岸交流政策上又尽量与国民党保持一致主张,以此来骗取民心。尽管民进党做出了一些改变,但相对于其顽固、鲜明的“台独”立场而言,这些努力也是收效甚微,往往是进一步,退两步,无益于根本改善民进党的困境。总之,不破就不立,民进党想要在两岸关系上寻求实质的突破,实现真正的转型,放弃“台独”意识,承认“九二共识”是不得不走出的关键一步。当然,鉴于民进党的特殊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这个转型必将会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台湾《民进报》,1987-11-07.

[2] 台湾《民进报》,1988-04-23.

[3] 民主进步党中央党部.民主进步党党章、党纲[Z].台北:民进党中央党部秘书处,1995.

[4] 郭正亮.民进党转型之痛[M].台北:台湾天下远见出版公司, 1998:72.

[5] 台湾《中国时报》,2003-10-26.

[6] 刘国深.台湾政治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220.

[7] 苏永耀.蔡马模糊主权 国际误认两岸走向统一[N].台湾《自由时报》,2010-03-14.

[8] 谢佳珍.蔡英文: 九二共识不存在[N].台湾"中央社",2010-12-27.

[9] 林绅旭.蔡英文: 两岸应和而不同[N].台湾"中央社",2011-02-23.

责任编辑:汪守军

猜你喜欢
台独民进党
斥“台独”狂人
“拒绝民进党”
台湾“大选”与民进党务实派的演进
日本民进党成立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台独”分为五大类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民进党大腕北京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