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受益一生的25个成长秘密

2013-04-29 00:44
《女友·国际》亲子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宝宝家长孩子

生长是一件美妙的事。《女友》创刊至今25周年,最有意义的事莫过于陪伴无数可爱的读者一起成长——我们陪你走过懵懂的青涩时光,又共同丰富着人生角色:不仅继续做你最体贴的闺蜜,还是你育儿路上的知心人。

在《女友》25周岁生日来临时,我们为你—— 最亲爱的读者——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告诉你25个父母最应该知道的宝宝成长秘密,让你的宝宝受益一生。我们想做的,正如我们一直在做的那样:把关于养育孩子最重要的讯息,变成一个个充满爱的小锦囊,让你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路上少一些迷惑,多一些安心。

尽早接触,开奶不痛苦

开奶的痛苦是每个新妈妈都必须要忍受的吗?不!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只要掌握正确的哺乳技巧和乳房护理方法,完全可以避免产后开奶的痛苦。

真正的开奶,妈妈只需要做到分娩后即刻(尽早)和孩子进行肌肤接触(顺产不迟于半小时,剖腹产不迟于一小时),并由宝宝主动觅乳开始吸吮。孩子的有效吸吮会刺激泌乳素及催产素大量分泌,乳汁自然来。这是最自然的“开奶”,这样的过程是幸福、温暖而无痛的,这一刻的美好感受可以带给新妈妈对于哺育最强而有力的期待。

如果出现了生理性乳胀也别焦虑,这是产后多发的正常情况。记住,如果你的月嫂或“催乳师”用滚烫的毛巾给你敷乳房并使劲揉捏乳房硬块,一定要拒绝!热敷乳房的温度不能高于50℃,并应避开乳头乳晕;按摩时要先确保乳头处的输乳孔疏通,再顺着乳腺管走向推揉,正确手法的按摩肯定不会引起比乳汁瘀积本身更重的痛感。

有很多妈妈纠结于自己的乳头不“正常”,其实乳头形态不会影响哺乳效果。只要实现“三早”(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学会正确、多样的哺乳姿势,学会简易的手挤及乳房按摩手法,就能顺利地展开舒适的母乳喂养之路。

第一口奶是母乳,宝宝身体更健康

常有妈妈问:我家宝宝是纯母乳喂养,为何也湿疹不断、总腹泻、容易过敏呢?

如果请妈妈仔细回想,也许能找到问题所在—— 那就是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口奶并非母乳。这就是医生常说的“母乳喂养情况下的牛奶过敏症”,因出生后第一口奶食用的是配方奶,体内出现过敏反应。虽然后续接受的全是母乳,但婴儿对母乳中一些蛋白质出现交叉过敏反应,无论妈妈如何控制自己的饮食,都不能控制婴儿严重湿疹等过敏情况。孩子今后患鼻炎、哮喘的几率也明显增加。

所以我们说,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口奶非常重要。

婴儿出生后吸吮妈妈乳房时,会先吞下乳头及周围皮肤上的需氧菌,再吞下乳管内的厌氧菌,才可吸到乳汁。妈妈黏稠的初乳就是宝宝从口腔到胃肠道到肛门的第一道保护膜,有利于益生菌的建立,是宝宝人生打的第一支“免疫针”,母乳喂养使孩子少进医院。

第一口奶就是母乳,很多家长认为难以做到,因为大部分妈妈要产后两三天才下奶,孩子饿了哭闹怎么办?其实,正常婴儿出生后体内储备的能量足以坚持2~3天。新生儿出生后哭不一定是因为饿,而是肺内液体还未排净,需要用“哭”来增强呼吸。出生后下降的体重大于出生体重的7%时,才需额外添加配方奶。必须添加配方奶时,也最好选择可防过敏的部分水解配方奶。

辅食单一试,过敏远离娃

添加辅食时稍不注意,宝宝就可能上吐下泻,甚至发生过敏,妈妈们必须慎之又慎。要让宝宝安全度过辅食期,其实诀窍就在于“辅食单一试”。

为婴幼儿添加辅食不能着急,必须要遵循“从一种到多种、从稀到稠、从细到粗、从少到多”的原则,慢慢来。我们主张最先添加米粉,淀粉类食物能刺激体内淀粉酶的发育,发生过敏的可能性也最小。

宝宝肠胃娇嫩,稍不注意就会过敏或出现不适状况,比如说吃菜叶拉菜叶、吃胡萝卜拉胡萝卜,如果拉得不严重,适应两天就可以了;严重的话,就要把当下的辅食停几天再说。所以,每次需只添加一种辅食,同时进行观察,看宝宝是否有经常吐奶、腹泻甚至出现红疹。如果该辅食持续食用一周都没问题,则可以再添加另一种辅食,同样持续观察一周。这样可以对宝宝易过敏食物进行排查。宝宝七八个月时,就可以吃混合食物了。

乱吃感冒止咳药,有害!

临床中我常遇到这样的新爸新妈:宝宝稍有感冒咳嗽,他们便忙不迭地给宝宝喂感冒止咳药,期望能立刻把咳嗽止住,认为这样就可以避免孩子“咳成肺炎”。但是,咳嗽真能咳成肺炎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咳嗽是怎么一回事儿。咳嗽本身不是疾病,它是多种呼吸道疾病发生时表现出的一种症状,通过咳嗽产生呼气性冲击动作,把呼吸道内的异物或分泌物排出体外,是身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因此,当孩子咳嗽时重点不是止咳,而是治疗引起咳嗽的疾病。

幼儿咳嗽大多时候是有痰咳嗽,如果强行服用感冒止咳药,会导致痰液滞留体内,反倒容易引起肺炎等更严重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药店里的感冒止咳药在幼儿身上做的临床研究很少,通常根据成人剂量推算儿童剂量,儿童用药安全无法保证。再有,市售感冒止咳药通常为复方制剂,不同的药品中常含有相同的有效成分,稍不留意就可能造成重复用药导致中毒。基于上述原因,目前欧美等国家已经不主张给4岁以下的幼儿使用感冒止咳药,药店里也不再出售这类感冒止咳药。

那么,孩子咳嗽了该怎么办?轻中度咳嗽首推温和的物理疗法,如多喝水、调整室内湿度到50%左右、吸入热水蒸气湿润气道(注意防烫伤),睡觉时将枕头抬高30度等方法缓解。

如孩子咳嗽较重或用物理疗法不能缓解时,应及时就诊,明确发病的原因。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过敏引起的咳嗽,需有针对性地选择抗过敏药物进行治疗,感冒病毒引起的咳嗽则需多喝水多休息,耐心等待身体自愈,通常感冒病毒5~7天左右会被身体清除,由此引起的咳嗽大概需要2周左右可以消除。

高壮≠健康,尊重宝宝的生长发育曲线

常有家长问:“别人家的孩子都高高大大,我家孩子吃得下睡得香,怎么就是个子小小?有办法能让宝宝追上同龄人吗?”但如果问多些情况,就会知道,宝宝一出生就是体型偏小的孩子,爸爸妈妈也不是大个子,而且孩子精神一直不错,生长曲线也是平稳上扬,那么妈妈还急什么呢?

如果家长们非得要求宝宝从小连发育指标都争第一名,那宝宝得有多累啊。要知道,“先长不是长,先胖不是胖”,幼年时的身高体重不能代表成年后的水平。

当然,身高体重是孩子发育的重要指标,但如同成人的体型千差万别,孩子也有自己的发育规律。尤其是母乳喂养的宝宝,体型相对更为匀称。《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特别提出一种“香蕉体型”的宝宝,身高在平均值以上,体重在平均值偏下。这种类型的孩子成年后身材更为标准,不容易受肥胖和其他疾病的困扰。

所以,家长不要只眼巴巴地盯着某个时间点的数值,而是要整体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曲线:只要身高体重一直在正常范围内,并呈现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指标在下限值上“低空飞行”也没有关系。

相反,如果一个女宝宝8个月就身高75cm,体重10kg,但一直到周岁都停留在这个水平,虽然仍属于“高壮”派,但她的发育已经明显出现平台期了,家长就要和医生一起寻找原因,让孩子重新回到正常发育水平。

别让孩子错过爬行

有不少孩子没经过爬就会走了,而家长以为孩子走得早是好事,也默许了孩子越过爬行,直接学步。其实这样做,对孩子的将来有一定危害。

没经过爬行就走路,很容易影响孩子形体健美,也有可能会导致孩子以后走路不稳。爬行是一项全身运动,在爬行过程中孩子需要抬起头颈,胸腹离地,用肢体支撑身体的重量,这就锻炼了胸腔腹背与四肢的肌肉,并可促进骨骼的生长,为日后直立行走创造良好的基础。

爬行也可促进大脑的发育,对控制眼、手、脚的协调神经发育有很大的好处。婴儿自由而充分地爬行,能锻炼孩子的灵活性,让孩子情绪愉快、求知欲高。爬行越快,说话也越早。有研究发现,孩子没有通过爬行训练,进入小学后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浮躁、爱发脾气等心理特点。

所以,家长要多创造积极的条件让孩子爬行,可用玩具逗引他,或者亲子之间玩爬行游戏,从而调动他爬行的积极性。

小宝宝的皮肤更需要保湿

不少家长坚持,小朋友要尽量少用含有化学物质的产品,保湿霜润肤露之类的最好离孩子远远的。这样的想法固然是为了保护孩子,可是,宝宝皮肤厚度只有成人的三分之一,能凭一己之力抵抗寒风和干燥吗?

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看湿疹,其实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湿疹是“干疹”。特别在冬春季,天气干燥,孩子的皮肤薄嫩,如果再不做保湿,湿疹就容易爆发,过度干燥的皮肤会有裂口、有组织液渗出。

我们主张在冬季治疗湿疹要多多地涂润肤霜。润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浴后应使用外用药和保湿剂,可以防止水分通过皮肤散失,并能减少皮肤感染的机会。医学护肤品具有药物没有的作用:深层修复、重建皮肤屏障、保湿和营养、保护作用等。通过“润肤 — 缓解干燥 — 减轻皮肤的干裂—— 减少渗水”,这几个步骤来治疗湿疹。

日常给孩子清洁皮肤时也要注意,孩子皮肤本身会分泌有保护作用的油脂,清洁要适度,不能天天用清洁用品把这层油脂“刮掉”。不过度清洁,再加上适度护肤,孩子的皮肤才能更健康。

早睡的孩子好长高

除了吃饱穿暖,睡眠时间也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健康。睡眠不足,首先就会影响生长发育。睡眠中,促进身体长高的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多,高峰时的分泌量超过白天分泌量的5~7倍。晚上22:00~01:00点是生长激素分泌最高峰,错过这个时候入睡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

睡眠不足,免疫力也会下降,医学实验发现,人如果减少4小时睡眠,体内免疫细胞活力就减弱28%;而获得充足睡眠后便可恢复。睡眠不足时孩子情绪也会受影响,变得烦躁、爱发脾气。

孩子一天需要睡多长时间呢?不同阶段要求的睡眠时间不同。新生儿平均每天要睡20小时,2~5个月的婴儿每天要睡15~18小时, 6~12月的宝宝每天睡14~16小时,1~3岁的幼儿每天总睡眠时间要达到12~14小时。因个体差异,波动范围在2小时内都属正常。

如何让孩子睡得早、睡得好?想让孩子早睡,家长要帮孩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儿童的最佳睡眠时间为晚上8点。稍大点的宝宝,可以鼓励他自己做睡前准备,包括刷牙、洗脸、洗脚、铺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在对孩子进行心理暗示,让他知道“该睡觉了”。睡前要保证孩子情绪和身体都平稳安适,不要进食,不要过度娱乐。睡觉时注意不要让孩子双手放在心脏附近,避免因为噩梦而惊醒。

牙齿长齐就要用牙线

常有家长很郁闷:明明每天都有给宝宝好好刷牙,为什么孩子还是有蛀牙了呢?

要知道我们的牙齿有五个面,外侧面、内侧面和咀嚼食物的牙面靠刷牙就能得到有效清洁。但还有两个面,也就是与其他牙齿接触的邻面,无论怎么认真刷牙也清洁不到。所以,我们需要牙间清洁工具,最有效的就是牙线。

牙线是很细的特制尼龙丝,可以轻松地放到牙缝中间,通过上下移动,刮掉牙缝中的细菌,而不会损伤牙齿和牙龈。牙线不光成人要用,小朋友们也要用,两岁半之后,宝宝牙齿出齐了,就可以开始用牙线。当然,两多岁的宝宝肯定不会自己用牙线,家长就很有必要学会帮宝宝用牙线了!

牙线的种类很多,建议给宝宝使用传统手动牙线。现在还有专门给儿童使用的水果味牙线,也是不错的选择。

帮宝宝使用牙线时,家长可坐在沙发上,让孩子躺下,头枕在你腿上,这样你可以看清宝宝的每一个牙齿。由最容易操作的前牙开始,慢慢向后清洁,要清洁所有的牙齿邻面,千万别忘记最后一个牙的邻面。牙线每天用一回就可以了,多多练习,你肯定可以熟练地给宝宝使用牙线。为了宝宝能有一口漂亮健康的牙齿,爸爸妈妈们要多努力!

父母情绪好,宝宝更健康

你们相信吗?爸爸妈妈良好的情绪能让宝贝有个健康的身体。

请先回答我的几个简单问题:

你的孩子吃饭好吗?

你的孩子睡眠好吗?

是否有中医对你说过“这孩子脾胃不好”?

你的孩子是否很容易感冒?

你可曾想过,宝贝的这些表现会和你的情绪直接相关呢?

每个人都有生病的权利,而疾病,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当一个人不能用话语来进行表达时,身体就开始发言了。幼儿能非常准确地感受到父母的负面情绪,并由此导致自身的沮丧情绪,轻则无故哭闹,严重时,这种沮丧会转化为身体反应,出现一些身心性紊乱:觉少、失眠,呕吐、腹痛、腹泻等等,其实,这是婴儿在用“器官途径”在对父母进行精神需求的表达。

早在宝贝在子宫里还是个胚胎时,就在情绪反应上与妈妈紧紧相连。而生物学的研究也表明,胚胎时期右脑发育为主导,而右脑和情绪、安全感等相关。一个在孕期情绪平和、稳定、乐观的妈妈,就会把这些良好的情绪传输给胎儿,让他能在胚胎时期就感应并积攒出正面的情绪记忆和能量。

同时,最新的研究也表明,父母良好、稳定的情绪能让孩子拥有健康的免疫系统。因为情绪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会导致身体内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而这些反应一样会被人体的免疫细胞所感应并接收。

“慢成长”保护孩子的潜能

现在流行这样一种观点:孩子的智力要早早开发,“赢在起跑线上”。于是,很多孩子的生活被早教班、兴趣班塞得满满当当,根本没有时间玩。

其实,养孩子与种菜一个道理,瓜果蔬菜本有它们生长的规律,现在人们急切想获利,在大棚里种出施化肥催熟的反季节蔬菜,看上去肥硕鲜嫩,却食之味淡,营养缺缺。养孩子也一样,如果父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支持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律一步一步成长,孩子一定会长得很健康。而过分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早早地让孩子学这个学那个,反而会破坏了孩子的成长。

几年前,我创建“慢养育”亲子论坛,就是想提议更多的父母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把过多的压力和焦虑转嫁给孩子,慢慢陪着他们长大。我建议父母在早教方面,尽量不要提前给孩子灌输抽象知识,比如认字、学数学,而是尽可能带孩子去大自然游玩,给他们空间去探索和感知这个世界,这对保护小朋友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非常有好处。

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节奏,欲速则不达,我们需要放慢脚步,这样才让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都能负责的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父母是“育儿团队”的第一责任人

现在国内许多育儿家庭的配备架构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父母+保姆。如此“庞大”的组织,很多时候并没有得到高效能的人事化管理。相反,在育儿过程中,隔代矛盾、雇佣冲突往往愈演愈烈。参与育婴的成员愈多,心怀怨怒、渴望逃离家庭环境的情绪愈炽,最后成为家庭生态的恶性循环。

在组建育儿团队之前,年轻的父母必须有所觉悟:团队化运作是为了更良性的育儿空间而存在的,而不是为了“少干家务”而增设的。它可能减少了你体能上的付出,却需要你调动更多自己的管理和协调能力,以此守护你的家。

如果组建育儿团队,首先要抛弃等级和权威观念,其次要确保团队中每一个人都有某部分共识、确保每个人都有相对一致的愿景与轻松心情。我认为,对孩子而言,生活在一个全身心快乐的育儿项目组里所得到的自由,远比生活在一个层级鲜明、有权威人物的家庭关系里得到的自由要多得多。前者会让他从小相信团队、相信家庭的合力、相信社会有分工,而后者则会让他计较高下,不是成为小心谨慎的驯良者,就是成为高高在上的使唤者(这两种人都很痛苦,都看不到生命的真相)。前者带来善,后者则让他观念保守,思维紧绷。

因此,组建育儿团队的年轻父母一定要坚定自己是“团队经理人、责任人”的身份,要用全方位的管理者和协助者的身份出没在育儿每一个领域。育儿团队,不是让你全然交出孩子,而是通过育儿过程,使全家共享天伦。

电子保姆让父母舒服

一时,影响孩子一生

电子产品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都受益匪浅。但当越来越多的时间被电子产品占据时,我们往往僵直地坐着,唯一投入的只有视觉和听觉两个感官,其他感官几乎没发挥任何作用。成人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身心健康都很不利,更何况孩子。

德国某些医院已有专门治疗被电子产品伤害的儿童的部门,一般父母不会想到,孩子睡眠不安、消化不好、心脏跳动不规律、情绪暴躁、做事或玩耍容易厌倦、硬心肠、手脚不灵活等问题也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有关。

儿童需要耗用大量的生命力来消化由电子产品带来的感官刺激,过早使用电子产品不仅对他们的视力有严重影响,还导致他们无法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足够的专注力。他们可能因此患上多动症,影响阅读书写能力和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电子产品和电视节目都由成人设计制作,孩子在这种完全被动式的吸收中抹杀了自己内在创造图景的能力,他们习惯性依赖他人的观点,这将直接影响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父母图省事,将孩子交给电子产品,殊不知电子产品无法代替父母和孩子互动、进行情感沟通。我们应尽最大的可能让孩子在成长中远离媒体,让他们以觉察真实的人类与真实的大自然环境为基础,帮助他们与人、与大自然建立真实长久且支持性的关系。

两岁反叛期是个大进步

孩子到了一岁多两岁,你会发现他们不像以前那么乖了。很多妈妈会问:“为什么我的孩子整天说‘不?!”

婴儿并不知道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因为他们不能独立行动,去哪里都需要父母抱着去。孩子会爬,是一个成长里程碑,他和成人分离了。他发现:原来我可以控制自己和妈妈的距离!他逐渐明白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他可以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表达自己的意愿。由此,他的自我意识产生了。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进步。

这个时候,爸妈就会发现孩子经常说“不”或者和大人“对着干”,这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阶段。不要把这当成孩子对我们的抵触,这么小的孩子说“不”和成人说“不”的性质是不同的。他只是很享受自己说“不”产生的影响,比如,让妈妈生气。这让宝宝喜欢展现自己的个人意志。

和“叛逆期”宝宝相处时,一条重要原则是:别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当孩子说“不”的时候,不要一味制止他们,有时我们自己改变一下说话方式,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比如妈妈问宝宝:“你要吃鸡肉吗?”宝宝想也不想:“不!”如果你换一种说法:“宝宝,看这盘鸡肉真香啊。我想我能一口气把它吃光光。”很可能孩子就跟着吃起来了。

尽量体会和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我们就能想出许多小方法来引导孩子。比如用游戏帮孩子建立生活习惯;给与孩子一定范围内的选择权;用图片来说明我们的要求等等。总之,用正面情绪和积极的语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会比“硬碰硬”更快、更好地达到我们的目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你的孩子独一无二,别随便比较

大自然中,不同的种子会开出不同的花、结出不同的果实,很难强求玫瑰像腊梅般在冰雪中绽放,但我们不会因此否认玫瑰的价值。同理,在养育孩子时,我们不要去比——“比”字有两把匕首,会伤到相比的两个孩子,家长要智慧地去学会自然地接纳和欣赏自己孩子的节奏和独特性。

每个孩子都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来到这个世界,孩子的独特性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所有的特质都潜在多种神奇的可能性,需要父母用心去呵护,用爱去滋养。正如树的成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和大地土壤的营养,孩子需要足够的自由空间——父母要做的只是欣然接受孩子的各种特质,并给孩子提供生活中实践自己特质的机会,父母的接纳和尊重会带来一些特质的良性转化。

孩子们的独特性无所谓好与坏,但在不同的环境中呈现出来会表现出优势和劣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孩子们需要现实赋予的经历和体验,可能会有坎坷、打击、失败、压力与痛苦,只要孩子们有了父母的认可接纳和爱作为足够的内在能量,他们就可以勇敢面对各种挑战,善于从恶劣的环境中锤炼意志,并从中不断获得智慧,逐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去担当。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叶子,就算同一棵树上,有的花早开有的晚开,所以作为父母,让我们耐心地去尊重差异的存在,时间到了,奇迹自然会呈现。

催得越多,孩子越慢

常看到父母因孩子做事拖拉而着急上火,一直催促,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我看来,孩子之所以这么慢,其实正是父母催出来的。

父母如果频繁地催孩子,孩子慢慢就学会“屏蔽”父母的催促,往往要催他好几遍,他才如梦方醒的样子,然后做一点小改变来平息父母的催促。这个过程循环往复,孩子不知不觉形成了一种惰性,凡事等着父母催,如果父母催得不急,他就认为不必着急。

想改变孩子做事拖拉的问题,父母首先要停止催促、数落这些消极方式。当你提醒孩子的时候尽量言简意赅,不要放大问题,比如只要简单地说:“小明,现在你该干什么了?”而不要说:“你看你,磨磨蹭蹭的,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做事快点呢?……”

更好的方法,是与孩子一起制定双方都愿意接受的计划,可外加奖罚措施,比如能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周末就全家去爬山,如果做不到,晚上就不能在外面玩耍。当孩子不再依赖大人的催促安排,而是形成了自己的节奏时,才能学会积极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孩子闹矛盾,家

长少介入

当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争执时,家长最好少介入。

首先,家长介入的作用有限。你可以解决一两次具体的矛盾,却改变不了孩子在群体中的处境。一个群体的结构是长期形成的,每个人都有相对固定的位置,外力很难撬动它。孩子们有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式,父母的介入反而会加剧孩子之间的对抗,父母一离开,孩子更难处。

其次,矛盾既已产生,伤害也已发生,家长如果定要辩个是非曲直,等于把孩子的伤口扒开探个清楚,还要让其他人来评判。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再次伤害。

第三,大人一旦出面,事情就升级了,矛盾的双方由孩子扩大到家长,会让双方偏离事实本身,简单的事情也弄得复杂。

当然,有些事情家长也不能坐视不管,譬如孩子长期遭到同伴排斥或总是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某些类型的冲突反复发生等等。这就需要家长理性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再和孩子充分沟通,达成共识。家长的介入应该主要在私下进行,最好不要将事情公开化,教给孩子解决的方法,然后让他自己去解决。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次有益的经验。

孩子说“屎尿屁”不稀奇

小孩子也会说脏话,这并不奇怪。总结一下,他们常说的不外乎“屎、尿、屁、血、怪”。比如,他会突然跳出来说:“你是一个大屁屁!”有时明明在说别的,也非要把屎啊、屁啊加进来,就像蹩脚的造句练习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0~6岁,会有很多事情到了一定年龄就发生,像换牙一样不可避免,与其压制它还不如干脆接受。

孩子们说脏话包含两个内容:性和排泄。对他而言,这两件事如此密切相关。不难发现,“屎尿屁”都和一个洞洞有关。孩子说到洞洞,都表明他想探寻小孩出生的秘密。“你是一个大屁屁”,意思是:我是如何从大人屁屁里生出来的呢?便便期的经验让他们推测,小孩是从大人的肛门里拉出来的,但他不确定,要说出来印证一下。

所以孩子说脏话绝不是对大人的冒犯,恰恰相反,正因为敬畏大人的权威,孩子才会用说脏话的方式继续他们的性探究。所以,你干脆直接问他:“你是不是想知道你是怎么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的?”你还可以提议“咱们一起看一个小孩出生的专题片好不好?”

再看“血”和“怪”。男孩爱说这两个字。体会一下我们自己说脏话的心情,就会发现说脏话确实有种快感。我想那就是挑战、触犯权威感到的兴奋。说脏话的孩子浑身上下都洋溢着一种兴奋劲儿。从积极的角度去看,说脏话是孩子最初的幽默感训练。而幽默,正是弱者面对强权的最佳武器。

我发现并非只有“坏孩子”才说脏话,而且女孩不比男孩少。如果没有受到压制,大概每个孩子都会在4岁左右的某个时段说脏话。如果我们成功压制了这种冲动,也许情况更糟。被压制的孩子表面上很有教养,但压抑很容易把儿童的某种冲动压入一种潜意识状态。谁也不知道受到压抑的冲动在那个黑暗的角落里聚集和发酵出什么怪物。

先“亲子”,再 “阅读”

亲子阅读有诸多好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天用一点点时间和宝贝一起读书,可以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宝贝的阅读能力,促进宝贝语言能力的发展,激发宝贝的想象力……是绝对的小投入,大产出。

因着这诸多好处,近年来,亲子阅读被越来越多的父母们追捧。他们花费重金为孩子布置阅读场所,购买各种精美图书,并且花很多时间研究亲子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他们努力进行各种尝试,以期最有效地进行亲子阅读,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孩子的能力。

但在实践的时候,“亲子阅读”却往往变成了“阅读课”。因为父母们将重点放在了孩子能力的培养。殊不知,“亲子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阅读”,而是“亲子”。

无论是母腹中的胎儿、六个月的宝宝,还是三岁的小朋友,亲子阅读最有益于他们的,并非他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当然,他们事实上也确实学到了很多——而是,他们听到父母亲切的声音,感受到父母怀抱的温暖,享受到与亲人共享故事的快乐。而亲子阅读带给他们最珍贵的,不是认了多少字,也不是在故事中学会了多少道理,而是爱和温暖。有什么比“和爸爸妈妈一起,亲密而快乐地做一件事”更让孩子幸福的呢?

所以,成功的“亲子阅读”,必须从美好的“亲子”关系开始。

古语说,“种一棵大树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而次好的时间,是现在”。

亲爱的父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亲子阅读吧。不过别忘了,先“亲子”,再“阅读”。

向孩子坦承缺点,反而更有威信

家长常会觉得批评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很多时候说了根本没用,孩子不仅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其实,让孩子愿意接受批评和建议的诀窍很简单,那就是:对孩子坦白自己的缺点。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无意中将自己作为一个永远正确的榜样。比如:“你怎么一点都不认真?爸爸小时候可比你强多了!”这样比较,无异于告诉孩子:“我是最棒的,你是糟糕的。”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就不奇怪了。

实际上,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缺点,和让孩子了解父母的优点同样重要。最好的教育,是以身作则。如果父母希望孩子能正视并改正自己的缺点,就应该先把这种态度展示给孩子看。我记性很差,带女儿上轮滑课时常常忘记带轮滑包。每当我忘了这件事,就会诚恳地跟女儿道歉说:“妈妈忘了,对不起。下次咱们一起想办法,争取不再忘了。”我的确在想办法,而女儿也开始认真地记着这件事,经常提醒我。于是,每次记起带轮滑包时,我都会跟女儿欢呼说:“太棒了!你帮妈妈一起记住了这件事情!”

当孩子看到父母坦承自己的缺点,同时努力想办法改正时,就会自然地学习这种态度。当我指出女儿某个地方做得不好,同时给她建议时,她就更容易坦然地接受,并寻求解决。

你怎样爱配偶,孩

子就怎样爱别人

父母的相处模式不仅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也是给孩子的亲密关系示范。孩子的世界就是他的父母。当孩子知道父母相爱,同时也都爱着自己时,就会获得安全感,长大后也容易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并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相互间良好的关系,这在孩子成长的头几年尤其重要。

如果父母之间关系出问题,常常相互指责,孩子就会害怕,没有安全感。而这么小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害怕的情绪,就会用一些大人眼中的问题行为来表现。

父母关系良好,并不代表不能吵架。重要的是“吵”的方式,如果两人只是就事论事地表达不同意见,争完后能很快恢复和谐气氛,就不会伤害到孩子。

真正对孩子有害的,是以控制对方为目的的互相攻击,那不仅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还给了孩子很坏的示范,影响他以后与人沟通的模式。有的父母意见不合时就“冷战”,同样会伤害到孩子。这会给孩子另一种坏示范,即在与别人的关系中,我不能提出不同意见。

如果你爱孩子,请首先爱你的另一半,如果你们处理好了夫妻关系,孩子就会从小知道,人与人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讨论不同的部分;我和你不一样,但我们还是可以相爱。人们不一定要争吵和冷战,完全可以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如果父母做到了良性沟通,孩子就能自然地获得这些正面的经验。

必要时可以打孩子,

但问题是怎么打

有一句犹太人的箴言:“教养孩童,使他走当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

现在的很多家长自己是在高压、低肯定的环境中长大,看到 “权威”这个词就产生反感、抵触,进入了对“权威”理解的误区。于是,一些家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孩子,发现孩子的错误也不纠正。但是,在育儿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缺乏管教,就是在纵容他的错误,使他们长大以后无法分辨是非。当然,过度强调管教而缺乏接纳与充分爱的表达,也会使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无法跟上司或老师有良好的关系。因此,好的育儿过程,是在接纳、欣赏、关爱和大量家长陪伴的前提下,有原则地执行管教。

我们家有一个木勺,是用来执行体罚的。我们绝对不用手,因为孩子需要把我们的身体联想成爱的工具。孩子可以恨这个木勺,但是他们都知道这个木勺的用处,还有什么样的行为、言语或态度会把“木勺先生”请出来。

规定是事先所定的,所以他们不会惊讶。请记住体罚绝对不能在情绪下执行,而是在高度控制下执行的。要是家长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坚决反对使用体罚,因为家长本身没有自控能力。也记住,体罚的前提是爱,执行了以后也要用亲吻与拥抱收尾的。收尾时需要让孩子知道,木勺是要把不好行为赶走的,但是父母是爱孩子的。问孩子什么行为请了“木勺先生”出来,还有以后能够如何避免把“木勺先生”请出来。然后安慰孩子,告诉孩子这个行为是你们共同的敌人,你们要一起战败这个敌人。告诉他你永远爱他,用拥抱结束。

多说几句“问你爸去!”

孩子从出生到两三岁时,大部分时间都和母亲待在一起,但父亲并不能因此而缺席。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父亲的权威,这对孩子的成长具有重大意义,孩子有了主心骨,就不会缺失安全感。而对于母亲来讲,有丈夫的帮忙,养育小孩会变得相对轻松,也有利于增进夫妻感情。

如何让父亲多多参与育儿?首先,父亲有责任主动参与孩子的成长,特别是做些具体的事情,比如换尿布、洗奶瓶等。同时,母亲要有意识地看重父亲的意见,当家里有重要事情时,一定先听父亲的意见,当孩子遇到问题时,也多建议他去问问爸爸。

父母同步的观念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当父母意见不同时,要避开孩子去商量解决办法。最重要的是,母亲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否决父亲的意见。不然就会出现父亲反对某些事情,而小孩子会过来找母亲哭诉的现象。

“大自然缺失症”不容忽视

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中,揭示了儿童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令人惊异的断裂。今天,电子产品环境下成长的一代人在生活中缺少与自然的接触,洛夫把这一现象和一些最令人担忧的儿童发展趋势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缺乏创造力、想象力,不懂得与人分享,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乱和抑郁现象等等。他们宁可待在家中上网,也不肯到户外走走,即使去了户外,还是戴着耳机。这些孩子,可能患了“大自然缺失症”。书中指出与自然直接接触对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与成年人身心健康都至关重要。家长们,让孩子与蒲公英对话,激发他的想象力和天赋;让孩子在白云微风下奔跑,摆脱不健康的肥胖因子;让雨水和阳光洗净并晒干孩子阴郁幽暗的心;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去尝试,教会他们与大自然建立良好的关系。

“自然结果”助孩

子独立思考

当孩子固执地要进行某种尝试时,劝阻、说教都不大好用,此时不如试试“自然结果”,在安全和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尝试,并自己体会与承担因此带来的结果。

“自然结果”不是不管,而是“放手”,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人,让他自己选择、体验,同时给予恰当帮助。爸妈要注意,自然结果不是要给孩子造成对未来的恐惧。当孩子承受自然结果时,要陪伴孩子,理解孩子的感受。

让我们看个典型的例子。4岁多的甄小美用猫食鱼条喂小猫时问我:“妈妈,我可以吃这个吗?”我差点脱口而出“不行!”但我忍住了,问:“你知道这是猫粮,对吗?” 她点头:“但是闻起来有鱼味,我想尝尝!”

“好吧,如果你真的想吃,就试试吧。”我快速思考,决定让她接受“自然结果”。 我在心里告诉自己:“至少我知道她吃猫粮不会有生命危险。看看‘自然让我们俩学到什么吧。”

她掰下一点鱼条放在嘴里,“呀!好难吃!”她呕吐起来。我把她带到洗手间:“如果你还想吐,就在这儿待一会儿,你知道怎么做。一切正常,你没有生病。妈妈去给你拿水。”当我倒好水回到卫生间时,她已经吐完了,很镇静地擦嘴、漱口。“我不会再吃猫粮了,不好吃。”小美边说边走出卫生间,“咱们来喂小猫吧!”

现在,甄小美5岁半了,我对她的“管教”越来越少,我知道,我不需要将我的人生智慧教给她。她的智慧,会从生活经历和主动思考中获得。

猜你喜欢
宝宝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BABYPIG/宝宝猪 BXS—212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可爱宝宝超级秀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