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勇
【摘要】本文就思品课堂“预习—展示”法的操作方法进行了探索,初步探究了该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关键词】预习 展示 兴趣 主体作用
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主动、有效地学习,关键是学生要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师研究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一边学习优秀的教法,一边结合实践经验与教学实际,逐步摸索出了一种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法——课堂“预习—展示” 法。其基本环节包括:教师出示学习模块——学生预习探究—学生展示—巩固练习。该教法由于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因而教学效果良好,目前已成为笔者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课堂“预习—展示”的具体操作环节
1.文本预习课前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模块,印发或展示给学生,学生主动预习教材,了解文本知识与内容结构。
2.自主预习。预习中的简单内容由学生自己预习探究解决相关问题,教师和其他学生不参与。
3.小组预习。预习中的复杂问题、疑难问题由部分学生或师生一起讨论协商,共同探究。
4.生活预习。即联系生活。既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也可以是学生或者师生共同寻找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个或者这些生活现象进行分析认识。
5.课堂展示。通过预习,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或学习成果——可以是口头表述、文字概括、图表归纳或制作的实物展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可以轻松、愉快地各抒己见,各尽所能。
6.巩固练习。 教师把与预习、展示内容相关的预设练习印发或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做练习检验自己的所学所得。
二、课堂“预习—展示”的时间操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预习—展示”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对课堂进程的时间作出估计和预测,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如果某个环节的时间用多了,必然会使另一个环节的时间不够用,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时间进行适当的调节,否则,就可能出现学生信马由缰、教师手忙脚乱的现象。
一般来说,预习、展示的内容较多或者有一定难度的,可用一节课或者一节多课进行预习,再用一节课进行展示与巩固练习;预习、展示的内容适中且重点内容略多的,可用一节课进行预习,再用一节课进行展示与巩固练习;预习、展示的内容较少,没有什么难度的,可用一节课完成预习、展示和巩固练习。
三、课堂“预习—展示”的作用
1.有利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教学多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把课堂搞成了一言堂,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探索精神。课堂“预习—展示”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轻松愉快地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就能充满勃勃生机,焕发出青春的活力。比如课堂“预习—展示”的文本预习、自主预习、小组预习、课堂展示就是最好的体现。
2.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传统教学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头脑看做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一味地灌输,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只能被动接受,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笔者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看做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个体,教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其健康成长。课堂“预习—展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比如在展示环节里,学生能够通过前面的预习将相关的内容加工制作成简单的情景剧;或者归纳整理,形成简单的知识网络体系;或者加工制作成简单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者快板书等。这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对相关内容领会和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和简单创新。这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由于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限制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活动,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乏味,毫无兴趣,课堂上会出现睡觉、说话等现象。而课堂“预习—展示”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舞”动课堂,学生感到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而是他们自己的,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在课堂上就能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学习。学生不管讲多讲少、做多做少,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当然,课堂“预习—展示”法还处在摸索探究阶段,尚不够成熟,有待完善,请方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