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虹
摘要:教育有了心理学作为指导,职业教学实践就能把握正确的方向,推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使职业教育的教学效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学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技术性人员”为特点的教育,学生着重的是专业方面的学习,但专业的学习往往是枯燥无味的,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呢?这就要从心理学的方面来改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和育人。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一、对新生进行心理指导,是职业教育的第一步
新学期,对于刚步入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面对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都会产生胆怯;面对专业的选择、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的供求关系都会产生茫然;面对自己今后的前途都会产生恐惧。此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进行专业性的思想教育,让他们了解所学专业特点及发展前景,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稳定情绪,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生活的积极性,树立新的奋斗目标,让他们在一个良好的氛围中开始新的生活。通过教师的观察对一些情绪不稳定、生活散漫的学生,进行单独的思想教育及指导,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关爱。例如:在上课的时候,总看到坐在窗户旁的女生心不在焉,很犹豫的样子,经了解才知道这个女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家庭经济很困难,性格比较内向,平常少言寡语,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周围的人、环境都感到陌生,怕别的同学看不起他,于是把她单独叫到办公室,进行了沟通了解,并嘱咐她有事、有问题都可以来找老师;结果发现第二天上课她很认真,脸上有了笑容,下课也主动和别的同学聊天。施爱于细微之处,长期坚持,学生不但视老师为朋友,师生关系也会变得很融洽。
二、积极培育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专业合作精神
班集体就如学生的家,家的氛围,家中成员的情绪,都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同学的身心健康。一个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班集体,能够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精神面貌,为在这个班集体生活学习的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条件,也可以增强集体凝聚力,发扬集体主义精神,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对不能融入集体生活的学生,多与学生接触,多交流多沟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生活的温暖及关怀。专业的学习很多时候需要同学间的合作,通过生活的接触,培养他们合作的精神。就拿学医学专业同学来说,理论学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而后的实践操作训练更为重要,但实践往往需要同学间的合作,就如输液,在课堂理论学习之后要在操作室進行实践训练,在实验室里操作需要两个同学相互合作,成为互相信任的搭档才能顺利完成操作,合作中配合的好坏是静脉输液穿刺成功的关键。只要其中一个人不合作或不信任对方,其另一个人就没办法操作,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操作。所以说,职业教育中各个专业的学习离不开同学间的合作、信任,甚至是学生对老师的信任,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心理学中,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表现为从事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作为内驱动程序系统中积极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学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激发和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的积极性或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这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有着很大的影响,也对后期学习操作技能起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兴趣更是不可忽视的,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将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具体的方法有:如上课采用PPT教学或采用情景分析法等,这样学生就不会产生抵御的心理,容易接受上课教师所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在上课这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学到不少的理论知识,保证了最佳的上课效率,也为今后临床实习做好了准备。对老师来说,这样的教学既轻松又愉快,这将会带来双赢的收益。
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职业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关心爱护学生,又要引导鼓励学生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既要从一般的教育规律出发,又要结合时代发展特征和学生自我发展的心理特点及其成长规律,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用情感的力量感染学生,用知识的力量启迪学生,用言语的力量鼓舞学生,用人格的力量激励学生,一定会培养出道德完善、人格完美、具有高度进取和创造精神的全面人才。职业教育中专业能力包括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但是理论能力和实践能力往往又是不同的两方面,理论好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操作能力好,操作能力好的理论也不一定会好,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个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据学生各自的特长进行培养,这样才会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师的情绪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
在教学中,情绪是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的一种重要因素。这个因素往往在教学中被许多教师所忽视,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以不同的情绪对待学生,学生的学习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为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其心理活动因教师的情绪而变化,并表现出与教师情绪相应的学习态度。
1.教学中教师积极情绪的表现为:语言生动,表情自然亲切,精神饱满,声音宏亮且讲解清晰,示范正确具有美感。教学中常用肯定的语言鼓励学生,课的组织严谨多样,教学态度认真,善于与学生情感交流等。
2.教学中教师消极情绪的表现为:语言不生动,语调平淡,表情过于严肃甚至呆板,讲解含糊不清,敷衍了事,课的组织松散,精神不振,教学过程中采用尖刻、讽刺语言或对学生经行责备,教学态度不认真等。
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来,因职校入学学生的基础差,“成绩差”几乎成了中职生的标签,自卑自弃成了中职生普遍存在的心理。他们往往以“失败者”的心态,消极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生活节凑的加快,竞争压力增加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对中职学生以后的生活、学习、就业将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为此,各大中职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做健康知识讲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但是职业教育心理健康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仅靠少数心理专家的指导难以实现的,必须靠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启发诱导学生敞开心扉说出他们内心的情感与想法,耐心倾听他们的宣泄,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暗示及竞争意识来建立信心,不断自我调节,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因时间、地点、环境及教学对象的不同而变化,但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始终遵循心理学的原理和教学的规律,不断调整教学的方法,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的教学效率一定会得到明显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