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粵澳合作新模式詮釋“一國兩制”新內涵

2013-04-29 00:44:03
澳门月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標準建築項目

今年9月,歷時三年多建成的澳門大學新校區將迎來第一批新生,意味著具有32年歷史的澳門大學將正式遷往珠海橫琴新區。這既是澳門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也是“一國兩制”優越性的生動體現。有關人士評價說,澳門大學新校區在橫琴島的建成,得益於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凝聚了粵澳政府的通力合作,展現了建設者的智慧和汗水,開啓了粵澳更爲緊密合作的新篇章,詮釋了“一國兩制”的新內涵。

八方來援,共築校區建設綠色通道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爲典型的跨境項目:建設期間,澳大新校區實行封閉式施工,全部建築材料納入了進出口管理的範疇。“針對跨境這一特點,廣東、澳門專門建立了該項目的溝通平臺,珠海和橫琴新區也給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粵澳兩地政府與國家相關部委緊密聯手,先後及時解決了土地移交、設施配套、海關監管、檢驗檢疫、通行證件、邊防邊檢等多項制約工程建設工期的重大問題”,承建商廣東南粵集團董事長曹達華說。

澳大新校區的成功建成,首先得益於國家層面的推動,在規劃與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國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從全國人大授權澳門政府取得澳大新校區土地使用權,到原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爲澳大新校區奠基,充分顯示中央對澳門大學遷建橫琴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作爲粵澳合作和橫琴開發的首個示範性項目,中央和粵澳兩地政府主要領導對新校區建設給予了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

在支持、配合新校區建設過程中,珠海市、橫琴新區展現出大智慧、大局觀和良好的合作意識。爲了落實全國人大關於新校區建設用地的決定,其及時組織並順利完成了征地拆遷、土地平整和用地移交等工作,並將位於校區用地範圍內的排洪渠遷出紅綫範圍之外,爲新校區動工建設創造了基礎條件。此外,其在臨水、臨電配套,臨時辦公用地提供,治安管理,安全維穩和應急救援等方面,也給予了全力支持。

新校區的主要建築材料如水泥,以及大量機電設備均由澳門出口。內地海關部門對由澳門進境的建材和設備實行了保稅監管,並提供“三免”優惠政策,即免征進口稅收、免於提交進口許可證件和免予提供擔保。邊檢部門也提供了專窗服務、集中報檢等便利措施。內地海關、邊檢等部門的優惠政策和便利措施,使校區建設所需的各類巨量物資順利到位,加快了新校區的建設進程。

全長約1570米的直通澳門的隧道工程,其澳門段按照澳門法律及慣例進行管理,海中段和橫琴段按照內地法律進行管理。按照特事特辦的原則,海關、海事邊檢、邊防等部門,制定了臨時性的特別監管措施。“由邊防武警設置警務工作室,辦理臨時性的專用證件,並以定點檢查,聯合巡邏等方式加強管控,與珠海、澳門兩地相關單位情報共享,資源共用,既不妨礙工期,又形成了打擊走私、偷渡等違法犯罪行爲的合力。”廣東邊防武警五支隊三大隊隊長趙鴻輝說。

價廉質優,

低成本建設高標準校園

2009年12月20日,時任國家主席胡錦濤出席新校區奠基儀式時,提出把新的澳門大學建成一所具有一流設施、一流師資、一流人才、一流成果的一流大學。要具備一流的設施,澳大新校區必須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以期建設一個設計理念先進、設施功能完善,傳統與現代相容、人文與自然合璧,生態化、數字化的新校區。而高起點、高標準,意味著工程建設的高難度。

整個校園建築面積約94.5萬㎡,比目前的澳大校園大20倍,規劃可容納學生1.5萬名。新校區工程主要包括以圖書館、中央教學樓、校史展覽廳等標志性建築,以及八大學院、十二個書院,加上科研基地,中央商業區、中央宿舍區、中央行政樓、文化交流中心、體育場館等,共有62個單體建築。工程所需主要建材量巨大,如混凝土超過100萬立方,鋼筋約15萬噸,基礎工程所需管樁2萬多條、總長超過100萬米。

據承建商現場負責人彭軍介紹,新校區建設標準遠高於內地一般大學,特徵有五:一是結構較爲複雜,較多大型地下室,大面積使用外墻石材,主要建築多採用異形屋頂、鋼結構屋面;二是智能化程度高,包括13個子系統,20多個控制中心,可對校區進行統一監控及管理,同時還有250多個多媒體教室;三是廣泛採用水體循環、區域供冷、光伏能源等新技術;四是大量設備設施採用約克、日立、松下、惠普、施耐德、西門子等著名品牌;五是市政園林建設標準高,園林綠化採用近400種不同苗木,大面積的水體均採用自然生態湖體設計;管材、井蓋等市政設備大量採用英標産品。

“澳大新校區主要按澳門標準建設及驗收,建材用量、材質等次和品牌檔次要求,遠超內地新建大學,僅鋼筋用量即超過20-30%,主要設備及零部件均採用國際前三名的品牌。僅就鋁合金窗而言,既要滿足澳門的風荷載規範,又要滿足國內的節能技術要求,兩種標準疊加,玻璃的厚度和強度,所需鋁材的規格和用量均大幅度提高,僅此一項就需增加約6000萬元人民幣”,承建商現場總工程師張琳琳介紹說。

“當中最大困難是在施工初期,由於土質複雜,需要採用真空預壓進行軟基處理,這對工人的技術要求也相應提高。加上國內和澳門標準不一樣,哪方標準高就跟哪方,因此提高了工程的標準。另外對審批材料技術的要求也相當之高,這些原因加起來,就大大增加了我們施工的難度。”一位負責現場施工管理的工程師感慨地說。

根據特區政府於2011年11月公佈的數據,新校區建設的封頂預算爲98億澳門元,其中包括校園單體建築、市政工程、園林景觀、海堤工程,以及勘察設計、土方回填及軟基處理等合計78億澳門元;連接澳門與橫琴的基礎設施之隧道工程20億澳門元。在98億澳門元的總預算中,約94.5萬㎡的單體建築工程總造價約爲57億澳門元,每㎡造價約6000澳門元。

“儘管因爲項目建設中期才得以明晰設計要求和工程內容,加上人力成本和材料價格上漲,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項目最初的成本估算與98億澳門元的預算封頂有所不同,但相較於新近竣工的本澳經屋每㎡約8000澳門元的結算價格,以及新近開工的每㎡約9000澳門元經屋招標價格,澳大新校區的建設成本並不高”,承建商現場負責人彭軍說。

校區單體建築每㎡單價折成人民幣約4600元,與近年內地新建的同類大學校區工程基本持平。“作爲建設和管理單位,在預算封頂、人民幣升值、國內通脹持續的巨大成本壓力下,我們唯有想方設法控制成本,才能滿足校區建設的高標準。如在2011至2012年校區主體結構施工高潮階段,爲了保持工程進度,降低建設成本,我們通過預付方式,訂購了數億元的鋼筋、水泥等建築主材,以此抵禦通脹風險”,承建商負責現場施工管理的張焯介紹說。

數位新校區參建施工單位的現場負責人也發出感慨,“做這個工程,因爲建設標準、用材講究、審批程序和監管力度,遠比內地同類工程嚴格,在與內地同類工程單價持平的情況下,能保持微利就很不錯了。”

管理創新,

全力打造百年精品工程

爲確保項目建設的高水平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率管理,本澳監管部門和廣東南粵集團選擇了多家國內知名設計單位承擔主要設計任務,三家廣東省內著名監理單位承擔工程建設監理工作,多家港澳及國際知名專業諮詢公司承擔全過程造價及圖紙質量把關工作。

“這個1000多人組成的管理和技術團隊集中了粵港澳三地的優質專業資源,順利完成了項目規劃設計,幷對工程進度、質量、安全和成本進行了有效監控。特別是澳門與內地的政府部門、質檢機構、專營公司、參建企業等,都將通過參與澳大新校區建設,在粵澳合作方面培養人才、積累經驗,在後續粵澳合作進程中發揮更大作用”,廣東南粵集團董事長曹達華對記者表示。

採用內地、港澳最高的設計與施工標準,是其鮮明特色:港澳標準高於內地的,用港澳標準,反之亦然。爲此,該項目最大限度地運用了粵澳兩地優質專業資源,逾百家澳門和內地專業單位,創新並執行了涉及施工管理、技術管理、合約管理等6個大類的46個專項制度;依靠結構、機電、隧道領域的5位頂尖專家組織了逾200次各類技術論證、方案評審和設計審查會,先後解決了地基處理,樁基檢測,隧道防洪等專業技術問題。

目前,該項目的創優計劃的實施也很順利,圖書館、中央教學樓、校史展覽廳已獲國家級實用專利3個,已鑒定爲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2個;擬申報魯班獎的文化交流中心、中央行政大樓已通過廣東省建築業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全國建築業綠色施工示範工程驗收,並通過了2012年度廣東省推薦申報魯班獎工程結構質量評價複檢。

互利共贏,

探索粵澳合作新模式

在澳門與內地的交往合作中,因地緣關係,粵澳合作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改革開放至澳門回歸前的20年間,廣東作爲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獲得了較爲靈活的外經外貿政策,粵澳兩地的經貿往來不斷密切,形成了以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爲主體的“前店後廠”式的産業合作關係。

澳門回歸至今,特區政府始終遵循“遠交近融”的發展思路,把鞏固和拓展對外合作關係特別是加強粵澳合作作爲施政重點之一。粵澳合作在“一國兩制”框架內獲得了飛躍發展,雙方在經貿往來、民生合作等方面不斷取得豐碩成果,形成了寬領域、多層次、優勢互補的合作格局。

粵澳合作關係在澳門回歸以來經歷了從弱到強、從民間到政府、從分散合作到搭建平臺、從低度依賴到深度融合的漸進過程。作爲新時期粵澳深化合作的示範性項目,澳大新校區項目對於探索粵澳合作模式和推動粵澳合作向縱深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2009年7月9日舉行的粵澳合作聯席會議上,粵澳兩地政府代表簽署了關於推進澳門大學新校區項目的合作協議。協議強調,雙方本著協調發展、互利共贏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共同推動該項目建設成爲粵澳合作的精品、示範性項目,以及“一國兩制”條件下教育合作的創新項目。

基於項目以粵澳合作的模式進行建設,項目建設期間仍屬內地管轄,項目建設單位必須能夠迅速在內地調動人力、物料、機械等工程建設資源,以及在短期內能夠爭取海關、邊防、邊檢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很顯然,單獨由一個政府部門或者一個內地建築企業,均無法承擔這一複雜而艱巨的任務。

“由澳門特區政府、珠海市、橫琴新區和廣東南粵集團的相關領導或部門負責人組成的工作聯絡小組,就新校區建設定期舉行工作聯席會議,先後解決了新校區用地移交、臨時水電配套、應急救援方案等影響新校區建設進程的重大問題”,作爲聯絡小組成員的橫琴新區管委會某官員說。

通過先行先試,該項目探索出由粵澳兩地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進行全力推動,建立專責溝通聯絡機制進行全面協調的粵澳合作新模式,有助於促進區域要素便捷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爲後續粵澳跨境基礎設施對接、社會公共服務銜接共享、鄰接區域産業升級等方面的粵澳合作項目高效實施提供了成功範例。

融合發展,

詮釋“一國兩制”新內涵

今年2月20日,全國人大吳邦國委員長在視察該校區時指出,作爲粵澳合作開發橫琴的首個項目,澳門大學橫琴校區已成爲澳門與內地在教育、科研、城市規劃、社會服務和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緊密合作的創新範例。概括起來,其示範意義主要有四個個方面:

一是豐富了“一國兩制”的內涵。中央從推動粵港澳區域合作,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國家戰略層面考慮,以全國人大授權的方式,解決澳門大學遷建橫琴的用地難題,這本身就是“一國兩制”的新實踐。

二是探索了區域合作的模式。澳大新校區項目由中央決策,人大授權,粵澳兩地政府合作的模式,有利於集中資源推動粵港澳更緊密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促進粵港澳繁榮發展。

三是提供了政策創新的樣本。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海關、檢疫、邊防等部門均在現有政策條件下,結合區域和項目的實際,採取了務實、靈活的政策和措施,爲粵港澳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合作提供了政策樣本。

四是培養了區域合作的人才。澳門與內地的政府部門、專業機構、建設單位和參建企業等,都已通過參與該項目建設,培養了大批熟悉探索、推動和實施重大粵港澳合作項目的人才,爲實施後續重大區域合作項目積累了寶貴經驗。

事實證明,通過先行先試、探索創新,粵澳合作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可實現優勢互補,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活方面實現融合發展,“一國兩制”可以不斷詮釋新的內涵,具有強大的政治生命力。

猜你喜欢
標準建築項目
项目“大管家”
先锋(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The Childlike Interpretation in Elizabeth Bishop’s Poem “First Death in Nova Scotia”
消隱的建築
台商(2018年6期)2018-08-08 15:33:34
《跟著台達蓋出綠建築》新書發表
台商(2018年5期)2018-07-10 18:01:16
消隱的建築
台商(2018年7期)2018-06-11 11:27:47
C919时间地理
航空知识(2017年7期)2018-02-01 14:17:56
布拉爾再次稱霸“澳門高爾夫球公開賽”
澳门月刊(2017年11期)2017-11-18 16:15:17
建築的味道
台商(2017年5期)2017-07-05 09:12:28
定義,你的藝術......
今日华人(2017年3期)2017-05-17 19:38:15
全球基礎設施中心項目庫正式啟動中國參與發佈首批項目
华人经济(2016年7期)2017-05-16 08: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