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2013-04-29 21:23田竹梅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材生活

田竹梅

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数学要再现生活

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然而,现行教材中有关内容往往出现题目老化、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的情况。如,教材中的加工零件、修路等方面的所谓应用题,在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显然不能体现时代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教材内容。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我设计了一系列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计算天安门城楼上所挂灯笼的数量、立交桥柱的数量等。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提高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数学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入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生活数学化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能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你有多高?你的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也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得更紧密。

三、创设与数学知识相关的生活情境

许多应用题的教学、计算的教学都能够从生活中找到原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因此我们普遍感觉数学知识抽象,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找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学生会普遍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同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的机会,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积累。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热爱生活,养成留心生活的好习惯,并主动地把生活问题用数学方法来解决。例如,在教学“利息”时,课前先让每位学生调查自己家附近的银行、信用社,了解当时的利率是多少、怎样缴税等情况,然后在课堂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及结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互合作、体验成功。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提炼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工程问题”之后,可以出一道这样的题目:陈老师带了一些钱去买一套分上、下两册的书,他带的钱如果只买上册,恰好能买20本,如果只买下册恰好能买30本。他带的钱能买几套书?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工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问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学生在思考这类问题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又如,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盼着他快点回来。整整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的。这样的生活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解题技巧和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责 编 肖 飞)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材生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