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感遇》,惜陈子昂悲怜人生

2013-04-29 20:50刘家宁
新校园·上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风骨诗歌人生

刘家宁

摘 要:《感遇》诗,乃陈子昂感奋之作,是时代之产物。这组诗的内容主要抒写诗人平生遭遇及因之触发的感想,诗意尽削浮靡,一振古雅风骨,在唐朝初年自是振聋发聩,首开先河。这里,试读陈子昂《感遇》,探及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对一个时代的影响,感悟作者的悲怜人生。

关键词:诗歌;风骨;悲怜;人生

初唐前期,诗坛盛行齐梁绮丽柔靡的诗风,诗歌未完全摆脱六朝的浮华和纤弱,现实性和思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但已透露出新的气息。“初唐四杰”不遗余力地摆脱齐梁形式主义诗风的影响,虽有成效,却未能完全冲破那牢固的藩篱。唯有陈子昂扛起了革新的大旗,明确地提出了他的文学观:提倡“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的齐梁诗风。他写《感遇》诗,便是用来体现自己这种文学主张的。最后登高一呼,痛斥齐梁,高倡风骨,为唐诗开创健康发展之路。

这些《感遇》诗风格质朴雄健,曲笔揭露时弊、厌恶现实、忧谗畏讥,敢于揭露朝政与社会弊病,体恤民生疾苦,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大胆讽喻朝政,落地铿锵。刚直的性格,激进的作风,也给他悲怜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其《感遇》组诗是本人经历和生活的体现。“奈何穷金玉,雕刻以为尊?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工尚未可,人力安能存?”(第十九首)主要采用夸饰、反诘法,斥责了劳民伤财、愚弄百姓的所作所为。

“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日耽瑶池乐,岂伤桃李时?”(第二十六首)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生活。“岂兹越乡感,忆昔楚襄王。朝云无处所,荆国亦沦亡”(第二十七首)与“昔日章华宴,荆王乐荒淫……雄图今何在?黄雀空哀吟”(第二十八首),借楚襄王骄奢淫逸,不图国事,致使权丧国亡的史实,讽喻统治者:吸取教训,莫迷于声色而误国。

在第十六首《圣人去已久》里,诗人慨叹以天下为公的圣人早已逝去,识用贤士的燕昭王和功成隐退的鲁仲连也无影无踪,不复再见了,曲折而深刻地批判了武则天暴戾、奸佞得势、酷吏逞凶、世人争权夺利的丑恶现实。

第三首《苍苍丁零塞》、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三十四首《朔风吹海树》、三十五首《本为贵公子》、三十七首《朝入云中郡》这些诗,开边塞诗之先河。其内容描绘边塞之荒凉、征途之艰险,慨叹边塞无良将,有力地控诉了武氏政权穷兵黩武、不修边备战、边陲黎民惨遭杀戮的事实。

抒写爱国情愫的“每愤胡兵入,常为汉国羞”(第三十四首),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抗御外敌、以身报国的决心;“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第三十五首),借诗直抒胸臆,鲜明显露其慷慨报国的情态。感寓感怀,奥妙自现其中。

体恤民生疾苦,这突出反映在几首边塞诗中。“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第三首),“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第二十九首),“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第三十七首),均描绘了边塞惨不忍睹的景象——战士惨死于沙场,孤儿寡老无人过问,百姓流离失所,死伤不计其数,遍地哀鸿,血染劲草……用泪写成的诗行,流露出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感情沉郁跌宕,凄恻动人。这些诗与那些揭露统治者尽情享受、不修战备、边陲将领无能、玩忽职守的诗行相映衬,增强了《感遇》诗的思想性和战斗性。

诗人自我德行的表现:“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第二首),诗人自比幽香的兰草,表明他那高洁的美德;“浮荣不足贵,遵养晦时文”(第十一首),表现诗人高尚的情操;“灌园何其鄙,皎皎于陵中”(第十八首),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洁身自好的心迹;“深居观群动,徘然争朵颐。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口疑”(第十首),勾画出了为牟取名利尔虞我诈、极尽诬陷之能事的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实际上它起了反衬作用,衬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耿直秉性。

《感遇》因怀才不遇而发,却能超越个人得失,以更高的视野和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反观现实社会,既有明主难期、知音难求的强烈孤独感,又充满强烈的自信、豪迈之情,意蕴油然而生。意笔寄情,横贯今古、弥漫天地,一个孤傲气魄的诗人形象展现在眼前,昭示着“盛唐之音”即将来临,其影响在若干年后仍然掷地有声,悠远回荡。

品读回味可以感悟,《感遇》诗是从政治、思想、军事等方面,采用直接反映与间接反映相结合的方法解剖社会、忧愤讽喻朝政,是诗人内心强烈的愤懑和无尽的苦闷的表现。“诗言志”“言为心声”,诗是以抒发诗人的感情为主要特征,诗人想用真诚的心声打动统治者、感召世人,抒写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体恤民生疾苦,表现了诗人的大德广行。

《感遇》诗,在艺术上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比兴的传统,具有“汉魏风骨”。丰富的内容,质朴雄健的诗风,思想矛盾复杂,善用比兴之法、多用典故,一扫齐梁宫体诗的脂粉气,给初唐诗坛带来蓬勃生机。不仅如此,它还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在诗里,诗人以兰草喻品性高洁;以湘水清源喻纯真情操;以昆仑瑶树,神话中的青鸟、玄凤,喻美好的所在;以秋风怒号,比拟当时的社会动荡;以大海震荡,比拟天下动乱;以明月圆满的短暂,比拟达官贵人显赫声势之不可长久,比喻贴切自然。大量典故的运用,借古讽今,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诗人将历史人物自然融入诗中,恰到好处地揭露、抨击了当时朝政的种种弊端,讽喻朝政,甚至把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在那等级制度森严,民族、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里,作为庶族地主后裔的陈子昂,无疑是屡屡犯上,正直敢谏,不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确是难能可贵的。诗歌突出地刻画了慷慨报国、嫉恶如仇的诗人的自我形象,也预示诗人一步步把自己推向了灾难的边缘。如果诗人向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样,讲究方式方法,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盛唐”的声音,也许会提前敲响。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少诗人在仕途不得志时,常常消极避世,借酒浇愁,借助于宗教(主要是佛与道)来麻醉自己的神经,以求消除烦闷,解脱痛苦,而一旦发现此法效果不大,则又持怀疑态度。这些矛盾思想实际上是诗人坎坷人生的真实写照。诗中只有少数篇章,注意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苦难,风格豪放明朗,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里的反映。陈子昂所处的时代,酿成了他一腔壮志无法酬、满腹经纶无处施的悲剧,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促使他的《感遇》诗应运而生。诗人感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壮志未酬,伤感中流下热泪。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席卷而来,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陈子昂的诗歌,以其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后张九龄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都是学习了陈子昂的《感遇》诗。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元稹的《叙诗寄乐天书》都谈到他们努力写作讽谕诗,是受到陈子昂《感遇》诗的启发。这最能体现陈子昂诗歌创作的个性和唐诗风骨初露。他倡导的“风雅兴寄”应运而生,对当时的诗风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与片面追求辞藻华丽的齐梁宫廷诗风截然不同,提出了“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郎练”的审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显示出近体诗趋向成熟时期的特色和刚健有力的诗风。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后来的许多著名诗人都受到启迪。

陈子昂也是唐初孤独的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情怀落寞。在初唐与盛唐之间,只有他一人为改变萎靡诗风而行动,成了上下求索的苦行者、孤独客,也成了一个百感交集、心事茫茫的感伤者。继往开来,执着追求,依靠高昂的战斗激情,终于用理论和实践清除了宫体诗的浑浊污垢,开辟了通往盛唐的路。英雄已远而前途渺茫,那份旷世的孤独,自然凝成了悲愤高昂的时代强音。

诗人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感富有现实意蕴,悠悠的历史长河,孕育了多少明君和贤臣,成就过多少丰功伟业,见证过多少昏君和蠢才,荡涤过多少罪恶与耻辱!

诗人纵观古今,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数十载如流星划过,转瞬即逝。这种感慨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拼搏的志气。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废,反而更加昂扬向上,使自己的一生展现了无尽的创意。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的豪气,所以会引起人们的共鸣,那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诗人的鸿鹄壮志和满腔热情被现实粉碎得荡然无存,“壮志未酬身先死”,这样的悲哀,是现实的痛楚,是文坛旷世的千古奇冤。

岁月无尽,人生有限。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诗人,面对辽阔的山河,前思古人,后念来者,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黯然而至。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这种深沉的失意。悲愤和孤独占据了诗人全部心灵,以全部的心神去搜索幽州台悠长的丰富历史和残酷现实,放眼山河,思绪万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那些品行端正、富有治国才能的知识分子处处遭受打击的现实,表达了他们理想破灭时孤独悲愤的心境。政治上的风雨飘摇,仕途上的宦海沉浮,使陈子昂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对时局由希望变为失望,由好感变为愤懑。诗人身心倍受摧残凌辱,不由潸然泪下、浩然长哀,吟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千古绝唱。在诗人短暂有限的人生悲歌中,回荡着目空一切的孤傲之气和强烈的情感起伏。理想落空,终身遗恨,巨大的悲哀里凸显的是开风之先的孤独感,气贯山河的慷慨悲壮,如此心曲!终极一生,竟惨死于奸佞小人之手,成了政治的牺牲品,来者无不为之唏嘘动容。

参考文献:

[1]胡应麟.诗薮·内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0-45.

[2]张明林.古诗文鉴赏辞典[M].北京:联合教育出版社,2006:1-2.

[3]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10-313.

猜你喜欢
风骨诗歌人生
诗歌不除外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人生中的某一天
诗歌岛·八面来风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直言才见真风骨
独一无二的你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