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忠
摘要:课堂上,学生一定要知道为什么。藏袍,一直争论不休。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力,去思考、品味,去解决问题。借助藏袍,对四大地理区域的民俗文化做进一步分析,以实现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藏袍;地理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0169-01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涉及到人文地理的某些知识,也往往习惯于用自然地理的有关理论去解释。在青藏地区的地理教学中,涉及到了藏袍的教学知识点。藏袍:藏族同胞所特有的民族服装,也是区别于其他民族服装最显著的标志特征。藏袍文化,与其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有必然的内在联系。相信,同行的老师,在相同的教学时段,都引用了大量的知识理论来解释和论证。甚至,频频到网络上去搜集资料。结果,还是不能够完全消除学生心中的疑点:为什么要露出半只肩膀?冷了多穿,热了少穿,不是更好?为什么我们这个地方就没有类似的服装?温差是大,太阳辐射是强,早穿皮袄午穿纱不能解决吗?
初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大多都会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相互比较,才能够彻底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把最有说服力的知识点提供给学生,把解决问题的重心推到学生一边,让他们去细细品味,让他们去一步步感悟回味无穷的民俗文化吧。
1 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举例
1.1 南方地区的傣家竹楼和"江南水乡古镇"(周庄)。
南方地区,傣家竹楼。傣族地处亚热带,至今仍保留有祖先的生活习惯:"多起竹楼,傍水而居"。下层四面敞开,可以圈养家畜;上层住人,通风好,也尽可能的减少当地的湿热环境对人的不利影响。
教学中最常见的景观图之一"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说明了一切。再加上江南的水稻文化。与这里高温多雨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1.2 北方地区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北方地区的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的特有产物、是陕北农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出发,首先与黄土的直立性有关;同南方地区相比较,这里降水相对较少,气温较南方地区偏低。特别是冬季,北方地区寒冷,南北温差大。黄土高原的窑洞和傣家竹楼同样具有"夏凉"的好处,同时它还解决了冬暖。其形成条件当然会有不同之处: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
1.3 西北地区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和"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
西北地区,新疆的瓜果特别甜。早晨,穿着皮袄还觉得冷,还要围坐在火炉周围;到了中午,身穿薄纱还感觉热,还需要吃西瓜解暑。反映的是这里的气温日较差大(气温的年较差也大);还有降水少,云量少,白天光照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积累的养分多。夜间气温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弱,消耗的养分少。因而新疆的瓜果也特别甜。二者的形成环境相同,可以归为同一个问题。西北地区,是我国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全年干燥。正因如此,才有了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
2 青藏地区,特有的民俗文化——藏袍,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2.1 青藏地区,同东部地区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相比较。
青藏地区和南方地区差不多是相同的纬度位置。然而,青藏高原的海拔高度平均在四千五百米以上。(气温每升高一千米,气温下降大约六摄氏度。)由于海拔高因而气温偏低,而藏袍有很好的保暖作用,这是适应寒冷气候的最好理由。很显然,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我国的北方地区因为纬度高而气温低,东北地区的虎皮大衣就能够很好保暖。问题是怎么不向藏袍那样,有时候也敞开一只袖子而露出半只臂膀呢。(当然,东北地区冬季全天严寒,不可能也没必要。不过,在不太冷的时候就不好解释了。)
2.2 青藏地区,同西北地区相比较。
藏袍与温差大有关系。网络上大多是这样解释的:青藏高原地区,由于海拔高而气温低。由于海拔高而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因而,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获得的太阳热量多,气温相对较高;夜间,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削弱作用也弱,因而地面的热量损失也较平原地区快,致使当地更加寒冷。藏袍的好处在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可以很好的起到保暖作用。而当气温快速升高后,脱掉一直袖子可以起到凉快些的作用,当气温快速降低,再把这只袖子穿上。这样,一举两得,是藏族同胞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样的问题是:新疆的同胞就不勤劳?新疆的同胞就没有发挥他们的智慧?新疆的同胞就不能也随时脱掉或穿上一只袖子?还有,藏族的同胞不是也可以早穿皮袄午穿纱?
3 藏袍--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的综合产物
藏袍,体现了青藏高原地区哪一方面的自然地理特征?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当它在地理试卷上出现以后,答案自然是争论不休。藏袍的形成原因或条件,有海拔高而气温低的原因,有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都大的原因,有空气稀薄的因素,也有太阳辐射强的因素。这些答案都不能定论为错,但理由都不是百分百的充足。藏袍,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在青藏高原之上,海拔高,气温低。再加上空气稀薄,降温相对快。那里,成了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青藏高原地区的典型特征是:高,寒。因为地势高而寒冷,自然要多穿,穿上藏袍足可以保暖。这里是我国全年太阳辐射量最高的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又使这里气温升高得快,特别是照射到人的身上自然相对热得多。热,自然要少穿,脱掉一只袖子凉快一些。
综合起来,可以这样来理解了:面对着太阳的半面身子热,背对着太阳而面向大地的半面身子相对冷——人的整个身体半边热、半边冷。都穿上,热;全脱掉,冷。东北的虎皮大衣,能适应冬季的严寒;早穿皮袄午穿纱,适应日较差大;而藏袍又巧妙地解决了在同一時间半面身子冷,半面身子热的特殊情况。(这一点,确实能较好地说明问题。当然,这也不是唯一的理由。藏袍文化,也不仅仅是那只袖子,还要与它的肥厚宽大、实用和美观、历史的原因等等相联系。)
青藏高原的最突出特点是:"高"、"寒"。青藏高原之上,因为"高"而"寒",因为"高"而太阳辐射强。因为这一切,才有了藏袍。用"火烤(太阳)前胸暖,风吹背后寒"来解释,也许再恰当不过了。
总之,藏袍这一青藏高原地区特有的服装,给我们带来的是藏族同胞特有的民俗文化。其内在的深层蕴含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