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红十字会成为新中国首个被恢复国际合法地位组织的原因

2013-04-29 19:29:16郝会娟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

郝会娟

摘 要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 (1991年前为国际红十字协会)因其在人道领域的贡献,已成为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力与约束力的非政府组织。新中国成立后,能否恢复其合法地位是树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形象和独立主权的关键。因此,为争取恢复合法席位,我国作出了重要的努力。但是,这一成功绝非偶然,有其重要的原因。通过分析此原因,可以为我国在国际上的外交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国际红十字会 合法席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联合会是独立的非政府的人道主义团体。它是各国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的国际性联合组织。它最初是1863年由亨利·杜南创建的,此后世界各国相继成立了红十字会。1919年在亨利·戴维逊的倡议下,红十字会协会成立。后来由于伊斯兰国家红新月会的加入和成员书目的增加更名为红十字与红新月会协会,1991年改为现名。

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在上海创立,1919年,红十字会国际协会成立后,中国红十字会于当年7月8日加入该会。并从此之后开始参与四年一度的国际红十字大会。1934年改为中华民国红十字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中央人民政府不断履行红十字会的职责,并进行改组,1950年,定名为“中国红十字会”,但是因为国际上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阻挠,不断阻挠中国恢复合法地位。因此,为争取达到目标,我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首先,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在国际上合法地位符合国际法的规范和国际红十字组织的相关法律。中国是最早加入国际红十字协会的会员国之一。1949年前,中国为该协会理事会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惯例,理应接管在国际红十字协会的一切合法权益。依照国际红十字的基本原则,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红十字协会,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在国际上合法席位无懈可击。

其次,为恢复合法地位做了重要准备。

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中国红十字会不仅进行了改组,而且实行了许多人道主义的措施,尤其是中国遣返日侨,使得许多二战期间在中国滞留的日本侨胞返回祖国,这一点成为中国能够最先回复国际红十字协会合法地位的重要筹码。除此以外中国政府还为此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在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的直接领导下,外交部及有关部门相互配合,成功地使此次大会成为彻底解决我代表权问题的契机。

再次,中国政府代表团在大会上的据理力争。

1952年7月25日,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苏井观和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团长李德全联名发表书面抗议指出,容许台湾当局代表参与国际红十字大会,“不但违反了国际红十字会的规章和国际惯例,而且是对大会的一个合法成员——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对中国人民的一种不友好的表示”,我们“强烈抗议国际红十字常设委员会的不公正而且非法的决定,并坚决主张常设委员会立刻取消上述决定”。中国代表的书面抗议和发言得到了许多国家代表的支持。在随后两天的大会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等国的代表纷纷发言,支持中国,指出大会常设委员会的做法不但破坏了大会的组织原则,也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权益的侵害。

最后,国际形式和友好国家的支持。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局势的变化使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其合法地位成为可能。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对立,世界和平受极大受到极大的挑战。以前苏联为首的阵营,为进一步壮大和平民主国际的力量,迫切席位恢复中国在国际机构的合法席位。前苏联和波兰两个在1950年的协会执委会上不惜退场支持中国。迫于和平民主国家及全世界热爱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压力,国际红十字协会来中国考察,终于于1950年8月承认了新中国红十字会。

总之,中国红十字会恢复在国际红十字会中的合法席位,是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外交部策划实施的一项成功的重大外交活动。中国代表团经过激烈斗争,使大会正式承认新中国红十字会是惟一能代表全中国的红十字会。“这是新中国在国际组织中恢复的第一个合法席位”,有力的维护了祖国的独立、领土主权的统一完整,也对国际红十字会运动做出了贡献。这种成功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这与在国际法的指导下,中国红十字会成功实现改组,与国际接轨,不断实施人道主义的救助,得到国际上的承认是分不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绝对不会妥协屈服于外界的压力,通过自身的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和平发展。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国红十字总会. 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 1950 -2004)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5.

[2]国际红十字协会国际委员会议 苏波代表拒绝出席 抗议保留国民党残匪代表[ N].人民日报, 1950 -5 - 15.

[3]张玉法. 中华民国红十字会百年史( 1904 -2003) . 台北: “中华民国”红十字总会, 2004.

[4]中国红十字总会. 红十字手册.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5]从国际战斗中胜利归来―李德全会长在一月九日本会欢迎会上的报告. 新中国红十字, 1951( 5).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
公共应急体系下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力建设研究
中国红十字会的产品与品牌分析比较
今传媒(2019年1期)2019-03-08 03:08:04
公共性的建构:基于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疫病防治的考察
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救灾机制的转变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谈构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的对策
商(2016年22期)2016-07-08 13:51:45
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问题刍议
法制博览(2015年4期)2015-06-09 08:31:03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世纪人物(2014年9期)2014-10-17 04:53:08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动员
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骂名
民生周刊(2013年14期)2013-08-15 00: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