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骂名

2013-08-15 00:47潘阳
民生周刊 2013年14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芦山

文/潘阳

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骂名

文/潘阳

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公信力降至冰点,其实正是“触底反弹”的最佳时机。

自“郭美美事件”以来,中国红十字会几乎已经成为一个“负面新闻大本营”——以前的丑闻不断被重提,各种真真假假的新爆料又不断涌现。深陷公信力危机的中国红十字会,似乎不管做什么,都会收到网友们给出的如潮“差评”。前不久的四川芦山地震中,中国红十字会在抗震救灾、筹集善款方面,尽管有值得称道的表现,依然未能扭转公众的负面评价。

中国红十字会频遭舆论唾弃,成为背负骂名的“黑十字会”,当然不是郭美美一个人造成的,而是慢性中毒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必然病变。中国红十字会中了什么毒?说起来种类可不少,慈善账目不公开是一种毒,善款使用不透明是一种毒,强制逼捐索捐是一种毒,管理体制官僚化也是一种毒。这些慢性毒单说起来可能都不致命,但如果不及时排毒,累积的后果必然很严重。

中毒颇深的中国红十字会如何摆脱“黑十字会”的骂名?有人给出的建议是——取缔中国红十字会,另起炉灶,从零开始建设中国慈善事业。这种观点在网上的响应者有很多,但这显然是比较情绪化和不理智的。就算取缔了中国红十字会,也不见得能够挽救中国慈善。更何况,就中国目前的现实来说,红十字会算是为数不多的非常接近现代慈善组织的机构,红十字会在组织性、号召力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中国红十字会的改革怎么改?在以往的讨论中,很多人已经为中国红十字会重建公信力开出了药方。概括起来无非是三个方面:一是要公开透明廉洁高效,所有账目和善款的使用情况要充分公开,以公开和透明打消公众的腐败猜想;二是要着力优化人才队伍,通过队伍建设来提升专业性;三是要不断加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鼓励媒体监督和社会监督,以监督提升公信力。

中国红十字会迫切要做的,是摆脱目前这种“头疼医头”的危机公关心态——不能总等到出事之后才出来仓促回应,而是要拿出整顿队伍的诚意和改革体制的决心。

在当前的体制和格局下,缺乏官方背景的社会慈善组织的生存空间比较狭窄,时常遭遇“玻璃门”。

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有关部门应该贯彻中央关于行政审批改革的精神,简化社会慈善组织的登记和审批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和公信力降至冰点,其实正是“触底反弹”的最佳时机。如果中国红十字会改革和大力发展民间慈善能够双管齐下,不仅有助于中国红十字会走出信任危机,也有助于整个中国慈善摆脱发展困境。当然,正如中国红十字会的负面形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要重建中国红十字会和中国慈善的公信力,也绝非朝夕之功。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推出捐赠查询系统,还是接受社会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抑或在芦山地震中用“埋头苦干”回应质疑,都让公众感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些积极变化,期待这些变化能让中国慈善更加成熟。

(作者系本刊记者)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郭美美芦山
郭美美 涉赌被诉
318国道沿线芦山地震的震害特征与烈度区划探讨
芦山地震公路地质灾害调查及评估
芦山7.0级地震前后岩石圈磁场异常变化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团治理的范例——一九五○年中国红十字会的协商改组
再论网络道德评判——以“郭美美”事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