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作的心理分析

2013-04-29 19:28李栋
西江月·中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心理准备艺术创作

李栋

【摘要】人,有许多与生俱来的心理素质方面的特点,从人类的共同性来说,有模仿的本能和节奏感、音调方面的本能。相比较,有的人造型的能力强,有的人音调感和节奏感的表现能力强,这都是由先天素质所制约和决定的。从潜在的能力看,每个人都拥有成为艺术家的一定的素质,这都是艺术创作前必要的心理准备。

【关键词】艺术创作;艺术构思;心理准备

一、非自觉性与自觉性的心理准备

从审美兴趣看,喜欢欣赏哪一种艺术、喜欢用哪一种方式表现自己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心理资质决定的。从情绪类型看,有的人易于激动、易于受情绪的感染和控制。另一些人则相反。这两种人都具有从事艺术的心理素质,而各自更适合于哪一个类型的艺术创作显然有所区别。从处事态度看,是真诚的、开朗的、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的、能够理解社会也能够理解自然的去对待外部世界,还是相反,人的先天心理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从认识过程的心理特点看,听觉、视觉敏感与否;知觉的选择倾向性以及所属类型包括:是描写型或解释型、还是客观型、主观型或是情绪型;思考的独立性、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的程度怎样;想象能力是否很强等等,都会影响艺术选择和艺术表现。

那么一个人艺术创作的自觉心理准备由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个阶段:艺术素质被挖掘、被确认、被培养,从而转化为创作能力的阶段。如何使先天素质转化为能力呢?关键取决于后天的社会环境。当先天的艺术素质能够在后天的客观环境中得到承认和诱导训练之后,艺术素质才能变为艺术能力。应该承认,艺术素质本身也是复杂的,它往往通过明显和隐匿两种方式体现,前者易于被人发现,后者确难于被人发现,甚至本人有时也会对自己艺术素质的具备大吃一惊。这种明隐之别主要由人的性格决定地。因为,人是个矛盾的统一体,有着多种多样的素质,当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超过形象思维能力时,就会给人一种错觉,认为这种人是没有艺术素质的,但当某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超过抽象思维能力时,人们又会认为他只能作一位艺术家。所以,哪些人具备艺术素质,哪些人不具备艺术素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简单判断的问题。更何况,后天的环境可以使潜在的艺术素质强化起来,同时,也可以埋没本来具有的艺术素质。第二个阶段:即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的心理准备阶段。从心理角度看,人的心理内容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先天的民族心理积淀,另一方面是由生存环境的影响和人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经验。丰富的心理内容是艺术创作前重要的心理准备,为此,广泛深入地体验生活就成为艺术创作心理准备的一个必要内容。

二、艺术构思的心理过程

创作动机制约着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性质的创作动机就有什么样的创作目的,有什么样的创作目的,就会确立什么样的创作主题。那么,创作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认真分析一下,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情而动,一是因理而动。情感和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两大基本因素。凡是因为情感冲动而产生艺术创作动机,其创作的内容多属于抒情范围的。因为理智启示而产生创作动机的,则多创作叙事性作品。这种区分虽不可以绝对化,但一般是这样。也有一种创作动机是在情感与理智的结合中产生的。作者往往先被情所动,之后在冷静的思索中又为理所醒,从而进入艺术创作。

在动机转化成为创作主旨之后,创作者往往要进行题材的选择和确定,选材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这由创作者的艺术创作倾向而定。虽然在多种情况下作者是根据主题来选择材料的,但是并不等于主题一旦确立便是至高无上的统帅,一“定”而不可“改”。材料选定之后,主题仍然要开掘,要深化。其实,从题材到结构的心理过程是不能脱离创作动机的,为了分别加以认识,只能做相对的分离。

在艺术创作中,结构的任务是安排意绪,揭示意向,以形成意境。在意境的安排中,结构须让艺术语言以最大的表现去体现创作主旨。这一阶段的心理过程已经建立在体验的基础之上,当作者按结构用语言把题材一点一点地调整结构定势,这种带有反馈性质的心理过程是不同于前几个阶段的。有时这种反馈还来自于二度创作,某些地方会有变化,必然使创作者重新反思结构。

三、艺术欣赏的心理过程

艺术欣赏是一种伴随着感知、联想与想象,伴随着认识、分析与判断的精神活动。作为艺术创作者,欣赏是汲取艺术创作精华的重要途径,没有艺术欣赏就不可能很好地进行艺术的再创作活动。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是入“理”以把握作品的精髓,这恰恰是一个转折点,艺术创作就由此从接入转入输出。欣赏的第一步是要尽量地全身心关注作品的开端或作品的外在形式。欣赏的第二步是要尽情地与作品产生由衷的共鸣,爱其所爱,恨其所恨,悲其所悲,喜其所喜。入情之前,先要入角色。欣赏的第三步是要从形与情的沉醉中理性地走出来,对作品的全局与局部、情感与理智、内容与形式做认真地分析。从而客观地深入地把握个别与一般,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的关系,最终能够认识到作品的精髓。

入“形”、入“情”、入“理”,是艺术欣赏者的心理顺序,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过程。不论是哪种类型,其第一步都应当虔诚地完成这个过程,否则就不能胜任作品的再创造。

1、形式表现。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从心理活动看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但是,如果艺术技巧掌握得不够娴熟,心理底色上就会笼罩着一层阴影,成为表现过程中的障碍。即使对作品的理性分析再深刻、对情感的体验再投入,如果不能扫除技巧障碍这一层阴影,艺术创作也会受到影响。

2、感情体验。人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在理性分析与感情体验之间多次往返的。对艺术创作的对象有了理性把握之后,继之而来的是感情的自觉体验,即进入“角色”。这是一种心理转移的体验,是自觉地忘却自我,全身心投入到创作的对象之中的“移情”心态。由于有理性分析做基础,感情体验的类型、感情体验的方式都会随主题之需要而自然地出现。

3、理性分析。经历了创作的对象的审美接受,就已经把握了作品的主题。

无疑,上述都是艺术家创作前非自觉心理准备的素质类型,是天赋的相对稳定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李树榕.艺术概论[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2]常宁生.艺术的意义[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3).

[3]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5).

[4]孙美兰.艺术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7).

猜你喜欢
心理准备艺术创作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路流变——关于于霄牧的艺术创作
湖南省艺术创作规划审稿会
神回复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二宝妈坐月子 要有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准备三步法则
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