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11月,建室之初,就确立了“工作室成员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专业的教师培养基地、特色鲜明的教学创新平台和引领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温馨家园。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与辐射带动作用,在教育教学实践和教科研活动中加强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培养”的工作主旨。工作室持之以恒地把每位工作室成员的成长之路定位于在阅读、研究、实践中促进自身和团队的专业化成长,上有思考的课,写有感受的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师,这是工作室追求的目标。
静下心研究,沉下身教学
小学阶段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最应该关注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做人。工作室主持人冯宇老师始终认为:保持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讲自己的话、讲真实的话、讲有创意的话,远比学到多少知识更重要,但同时,也要注重常态课堂教学的改革,因为没有发生在课堂上的改革绝对不是真正的改革。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为重要的是一个知识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一个教育理想的实现者。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就要在阅读、研究、实践中成长。无论你原有的基础怎样,即使你现在已经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教师,如果不想被时代抛弃,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进步。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冯宇老师要求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课题实验,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体验到一种职业的幸福感、成功感,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归属感,坚信经过努力,每个人都会成为更优秀的自己。她鼓励大家要多读书,静下心来做研究,沉下身子进课堂,排除外界干扰,耐心地坚持阅读、研究和实践,并争取最大限度地影响其他教师放慢匆匆的脚步,踏踏实实做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计,欲速则不达,要聚焦课堂,侧重教学实践。
课程改革实施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工作室研究实践的主阵地也是课堂教学,因此,工作室成员在实践中,力求每一节课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向40分钟要质量,在每节课上都要把“最后一名”学生放在心上。
实现导师、主持人、学员、学生共赢
每一位做教师的都知道:儿童的成长是一趟没有回程的旅行。教书育人不应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劳作,不应是一时的辉煌与满足,而应是一个长期过程,是富有激情的,更是富于挑战的。因此,工作室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把课题研究作为载体,采用“阅读、研究、实践”的培养模式,所有成员共同学习,以阅读滋养心灵(读人、读图、读书),以研究指导实践,以实践促进和深化研究。阅读、研究、实践的紧密结合,使课题研究更加立体、丰满、鲜活,使课题研究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沉静、更加智慧。
工作室的5名成员分别来自金水区4所小学,在共同的学习、研究过程中,每个人都把握住了工作室提出的课题研究“近”“小”“真”“准”“高”“深”的六字方针,找准了自己的生长点,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工作室成员的研究课题来自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结果反馈回来促进教学,有效地促进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化成长。
工作室导师为工作室指明前进的方向。来自纬五路第一小学的丁保先老师是工作室的导师,她是金水区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全区语文教学领域的一面旗帜。担任一线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近40年,丁老师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倾注于教学之中,如一支燃烧的红烛,甘为教育献出所有的光和热。“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就是她的真实写照。担任工作室导师期间,针对成员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丁老师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如分类教学法、对比教学法、批注教学法等倾囊相授,并以报告的形式,教授课外阅读的具体操作步骤、选材标准,为解决成员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在丁老师身上,成员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与经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立足本职、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精神。
工作室主持人通过课题研究给予成员专业引领。冯宇老师在主持学校全面工作的同时,始终对教学给予关注,对学生充满爱心,用课题研究引领工作室成员的专业化成长。她带领工作室成员申报、研究的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低年级写话教学研究》,积极探索、论证基础教育起步阶段阅读与写话同步进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确定了“立足课本,在读中感悟;拓展课内,补充课外;丰富形式内容,激发写话热情;进行有效写作方法指导”的研究途径。市级课题《关注语言文字形式,在阅读与习作实践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坚持每天一定量的阅读,坚持每天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教师读书、写作、研究同时跟进,最终实现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研究内容和目标。
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将学生的视野拉向课本之外,有计划地安排读书与习作时间,加强过程性评价,培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经典的语句和段落;在阅读的配合下,提高学生习作兴趣,在乐于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基础上,适当加大习作的量,鼓励学生每天用几分钟时间记下自己最想表达的内容;开展亲子阅读,注重各实验班级创设书香教室的氛围,让教室充溢着书房的味道。另一项市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绘本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则以从图像到语感、从眼睛到心灵、从阅读到习作作为研究思路,期望通过绘本教学,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打开阅读之门,提高阅读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的能力,从外在走马观花式的“看”书,进入感受与思维的内在交互激荡,从有所感到有所得。
在导师与主持人的帮助下,工作室成员也都在研究与实践中收获良多。
工作室助理张迎春老师喜欢孩子,热爱语文教学,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不断探索,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在工作室开展的以绘本阅读为主题的观摩课交流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绘本,开阔视野,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特别是针对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学习兴趣所教授的经典绘本阅读教学《我的爸爸叫焦尼》,既让学生通过美妙的图片、生动的故事懂得“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时时顺心,但是,只要拥有爱,只要沉着不退缩,就会有勇气、有力量、有安全感”的人生道理,又将读写结合,激发了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实践工作室所倡导的“无压力阅读”与“无压力习作(写话)”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
来自农业路小学的朱利伟老师依托工作室平台,和所在学校全体教师确立了《寻有效依托 达高效课堂》的研究课题,构建了立足现实的向心圆状课题体系,成立了全员参与的教科研团队,灵活运用小课题研究,在带领老师进行课题实验研究、促进教师成长方面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她的带动下,所在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扎根于常态课堂,使教科研成为有源之水,滋养教学,滋养教师,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来自纬五路第一小学的冯晖老师,日常教学中就特别注重借助绘本阅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践大语文教育观,为学生搭设平台,在绘本教学中,将听、说、读、写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她引导学生赏析绘本,培养兴趣;鼓励学生互读,享受阅读的幸福;品味语言,模仿写作,使学生形成了有效的学习链,真正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冯晖老师力求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落实在每一节课,落实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沙口路小学的常青云老师则把自己的研究点放在“关注语言文字的形式”上。她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内容,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体会作者的遣词造句,感受语言文字的准确、鲜明、生动,在此基础上,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敏锐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工作室要求成员树立把每节常态课都当成公开课来上的意识,把思考放在常态教学之中,力争每节课都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考。同时,要求每位成员要“以谦卑的心,科学的态度,唤起学生内心对学习、对生活的渴望,对生命的尊重”。2012年5月,在工作室开展的以绘本教学为主题的观摩研讨活动中,冯宇老师的《朱家故事》、张迎春老师的《我的爸爸叫焦尼》、冯晖老师的《小猪变形记》以及吴晓慧老师的《习作拓展训练》各具特色,都体现了成员个人的思考。工作室成员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高。在整个观摩、交流研讨过程中,工作室成员也更加深了对于课的认识:教师一定要上有思考的课,即使这种思考尚不完美,但是只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我们就能不断前行,我们对教育的思考就会不断深入。
平时教学工作中,工作室成员利用教师培训、教研活动、名师网络工作室(QQ群)交流、研讨自己遇到的问题、困惑,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分享彼此在阅读、研究、实践中的成功与收获。
回顾我们走过的路,在共同走过的这一段充满智慧、幸福与成功的旅程中,工作室已逐渐成为所有成员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