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宇
从小,我就喜欢语文。
工作后,我做了一名语文教师,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现在,和喜欢语文的教师团队一起做研究,更是感到幸福。
课改之初,针对一线教师反映的语文教材识字任务重,生字编排缺乏规律性,多数生字笔画繁多、回生率高的共性问题,经过研究,我和几位教师准备以培养学生识字兴趣为切入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逐步达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我们申请了一个为期两年的省级实验课题——《从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入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课题研究目标明确,切入点小,操作性强,过程性资料翔实,能与教材、课外阅读、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一年后该课题被确定为重点课题。实验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原本根据识字途径分为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两个实验小组,随着实验不断深入,发现很多时候两者是不可分的,怎么办?是重新分组,还是合二为一?课题研究似乎进入了瓶颈。一位课改专家的点拨——“把课题放在新课程背景下”,使大家一下子豁然开朗,虽然是一个小的课题,依然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未来。
两年的实验很快过去了,最初参加实验的部分学生已经换了老师,有的实验教师重新接了新班。不变的是课题组成员对课题研究的追问:即站在新课程背景下、站在学生终身学习的角度、站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角度、站在教育的角度……对课题研究的追问。我们也发现,研究已经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课题实验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科研水平,帮助教师一步步地从“经验型”转向“研究型”,进而提升为“学者型”。选择一些能为之奋斗5年、10年、20年甚至一生的有价值的课题,使每一位教师能够扎根常态教学、树立长远发展目标,不随波逐流,逐步成长为一个厚积薄发的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成为我工作的主要出发点。
在上述识字实验课题即将结题的时候,我在想,语文教育教学其实有很多课题可以做,下一步要确定一个怎样的课题,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切入点,既可以着眼未来,使各年级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又能够激发所有语文教师研究的积极性。这个课题要明确,但又不能过于单薄。经过认真调研论证,我选择了《新课程背景下阅读与习作教学研究》这个课题。该课题着重研究和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书写不够整洁规范、错别字多、阅读量小、理解能力低、表达能力差、习作内容空洞、不能真实地表达内心感受等问题。
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以“课题研究与常态语文教学紧密结合,加强教研组建设,用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作为指导思想,坚持常态的课题研究制度,学生坚持每天练字,坚持每天一定量的阅读,坚持每天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课题组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中心,把握住常态化研究这一原则,使课题研究始终扎根课堂。我们注重加强教学预设环节,提高每一节课的生命质量。精心的预设不仅指教师写在纸上的教案,也不单指教师之间的研讨,它需要的是教师长期的积淀、思考和实践。我们注重课堂教学课题化,因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要把研究的视角锁定在课堂,研究课堂、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关注教育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提出要上有思考的课,鼓励教师树立把常态课当成公开课来上的意识,鼓励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加强研究课的教学。在常态教学中,教师的研究切入点小而集中,针对性强。教师带着研究的目光看待自己日常的课堂教学,少了许多外在的压力,多了几分主动探究精神。带有浓厚研究意味的常态教学使教师不再拘泥于一个完美的设计,而是更注重于思考的实践和问题的解决。实践中,教师们深刻地感受到:根植于常态课堂教学,课题研究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带有研究性质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对课题研究的理解更为深刻,研究的问题更为集中,研究的思路更为开阔,研究的方法更加多样,同时逐步使自己的教学具有了鲜明的个性。
课题研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全体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每位教师都要在这个大课题之下结合自己的实际找到一个可操作性强的具体的研究点,明确研究目标,制订研究规划,确立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方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使教师既有共同的话题,又有自己的研究专长,教师们在交流中开阔思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2011年年底,我们的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大家在这个平台上结合自己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交流、研讨、分享。每一位成员不仅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更体会到了坚持给自己和学生带来的成长的快乐。
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小学语文界老前辈快退休的时候曾经说过:“刚知道语文教学是怎么回事,就要退休了。”言语中充满了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无限眷恋和热爱。为了尽早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我和我的教师团队愿意一起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