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乃彦
少年期教育出现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成人不了解、不理解少年的内心世界,没意识到少年期是心理最复杂、冲突最多的时期。目前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初步总结出少年期主要有五种内心冲突。处在这些内心冲突之中的少年,肯定十分苦恼。但是他们自己不清楚怎么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很容易把不成熟的情感疾风暴雨式地表达出来。因此,教育者应该根据这五种内心冲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方法。
一、希望肯定自己,而自己又没有能力做到
在处于少年期的孩子面前,“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他们有数不清的美好愿望,甚至是幻想。而且,少年和儿童不一样,他们不像儿童那样仅仅是喜欢外界,还要以新主人的姿态去行动。对他们来说,来日方长,他们有足够的日子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他们自认为已经具备了相应的本领。
每个少年都渴望自己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分析,少年有个重要的发现:一个人的道德尊严、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工作中的成就,都是通过社会的承认体现出来的。……少年渴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因此在少年期的几年中,他们对一切英雄主义、浪漫主义以及不寻常的事物,表现出发自内心的强烈关注,这绝非偶然。追求自我肯定,渴望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并得到社会的承认,这些愿望使少年产生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任何时代,少年都是最真诚、最热情的“追星族”。尽管由于时代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不论是过去追保尔·柯察金、卓娅、董存瑞、黄继光,还是追当代香港歌坛的“四大天王”……“追星”,在少年期表现最突出。
然而,他们一方面有数不尽的种种希望,另一方面是这些希望实现的可能性受到能力与经验的限制,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是一个复杂的自我肯定过程。
少年不仅是“眼高手低”,而且是“心高力薄”。由于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愿望是否能够实现并没有把握,往往是一会儿飞上天,一会儿摔下地;一会儿能够信心满怀地为理想奋斗,一会儿一次小小的挫折又让他们心灰意冷。
可供选择的教育方法:
第一,热情地肯定他们“心高”的正确性、“眼高”的必要性。要看到他们向上精神的可贵,不要动不动就用“狂妄”“吹嘘”“做梦”来贬低他们。第二,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解决“力薄”“手低”的实际困难。在行动前,提醒他们做好准备,练习必要的本领;在行动中,成人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一些具体帮助;在行动后,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
二、希望得到帮助,而又羞于请教;希望成为优秀,而又排斥说教
少年逐渐进入“大社会”,原来在儿童期拥有的特殊保护、扶持消失了,他们必须以自己本来的状态去和环境、他人发生联系和作用,这个时期少年会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少年实际是最需要别人的帮助的,然而又表现出最容易拒绝成人的帮助。这是因为,每个少年都想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他们追求理想,但同时又不愿意让别人认为他们是小孩,居高临下地教育他们。他们尤其容忍不了那种假大空的说教和训斥。
可供选择的教育方法:
第一,诚恳地和少年交心。怎样才能克服这一矛盾呢?争取教育者与被教育者思想上的一致,是保证教育者真正成为精神导师的一个重要条件。教育家应当是一个能够懂得和体察少年思想和情感脉搏的人。只有那些能与学生思想感情一致,共同关心社会利益并与其休戚相关、苦乐与共、与少年共同进行令他们好奇但并不十分明确的探索的人,才能成为少年的导师。所以,最好的方法是:如果我能够把自己心灵中的东西倾注到学生心灵中去,那么学生就会来向我讨教并要求帮助,就会来向我倾吐衷肠。
第二,尊重少年的自尊心,顾及他们的“面子”。少年初期,正值神经系统发生重大变化,少年的内心深处也正经历着最初的自我肯定与自我认识的过程。老师应当使这些骄傲而又好面子的少年感到,与自己在一起的,不是一个用教育家的自作聪明来对他人行使“巫术”的教育者,而只不过是一个富有同情心、诚挚的朋友。一个教师,他越少摆出教育者的架子,越少一本正经,他就越是个优秀的教育者,少年也就越喜欢接近他。
三、追求理想,反对邪恶,而又不善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现象
少年和儿童不一样,他们的思想超越了当前,憧憬着未来。他们不但开始制订自己的生活计划,也思考改造社会的纲领。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幽默地指出“少年是天生的社会评论家”。
少年关心社会,关心未来,不仅涌现出许多小“愤青”,而且有的在精神境界上达到相当的高度。例如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卓娅,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王二小,解放战争时期的刘胡兰,社会主义时期的刘文学和赖宁,他们不但有觉悟,而且在行动上表现得十分英勇。
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不成熟和不善于理解生活中的一些复杂现象,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钉子,搞得烦恼缠身。有的学生觉得任课老师不公平,就放弃这门功课;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挑衅,有些少年出于义愤,主张不买日货,砸日产车,甚至打日本人,结果受到成人的批评、惩罚。
由于少年刚刚进入现实世界,当他还没有真正认识这个世界、也缺少在现实世界生活的能力时,现实好像处处会与他为敌,使他感到个人失去了主体性,这在哲学上称为“自失的主体性”。这个阶段是少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期。
可供选择的教育方法:
第一,支持少年追求正义,反对邪恶。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想法不成熟、有些偏激而漠视甚至嘲笑他们。教育者的任务是要牢固地树立少年对理想的纯洁而崇高的向往。不要贬低这种向往,不要使年轻人的心中对有可能接近理想这一点产生怀疑。第二,通过学习榜样,巧妙地完善他的心智,减少认识的片面性。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客观现实会让他们体悟事物的复杂性,有效地纠正他们认识的片面性。
四、渴望知识渊博,而又以浮躁甚至轻率的态度对待学习
少年的逆反心理隐藏在思维的特殊性中。逆反心理往往是从反对或者否定学校布置的作业开始的。作业是每天都有的,对少年来说常常是十分单调的工作。著名数学家舒尔科把学校教学与科学发展做了这样的比较:这种工作“与宇宙飞行相比,就像是蚂蚁在忙忙碌碌搬东西”。少年对学习的轻率态度就是由此而产生的,由此也形成了他们反对成年人“侵犯”其独立性的“保护性反应”。
少年期的这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这一时期思维方法的改变。因为儿童的形象思维正在让位于抽象思维。少年开始用概念来进行思维,而这仿佛在他面前展现了一个新的、陌生的世界。他力图用逻辑思维的方法认识生活现象,但是又很难把千变万化、错综复杂的世界纳入形式逻辑之中,因而产生了一些少年所特有的错误、仓促的结论与概括。可是由于少年关注的对象,不仅仅是他的身外之物,同时还包括他自己,他对他自己也容易做出片面的、仓促的结论,时而夸大自己的优点,时而又放大自己的缺点。由此而产生那种一方面对自己的力量充满信心,另一方面又不满意自己的两种心情奇怪地交织在一起的现象。
少年的偏科现象,除认识的片面性之外,还与他们意志力不强有关。他们往往对自己有兴趣的、擅长的科目肯下功夫,而容易对于重要但自己屡战屡败的科目采取放弃的态度。
可供选择的教育方法:
第一,引导少年扩展知识领域,不满足于当前掌握知识的现状。一个人正是在少年时代才第一次感受到,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只是科学巨著中的第一页。集体的智力活动越丰富,科学的地平线就延伸得越远;一个少年知道得越多,就越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第二,引导学生把学校知识与科学相结合进行探索。教育者应该善于把学校知识与科学相结合,努力使学生觉得自己不是听话的“知识需求者”,而是一个有求知精神的研究者。
五、追求崇高、浪漫,而又有粗野、不道德的行为
少年在对外部世界和自身的精神世界中各种现象仔细地进行观察、抽象和概括的同时,还在逐渐地开始追求崇高的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东西——思想坚定、刚毅、勇敢、忠于信念、大胆无畏、渴望认识和洞察大自然的奥秘以及决心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这是少年在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新的质变阶段常见的一种表现。
少年还不善于把远大理想和当前的具体行为整合起来。一方面真诚地想为理想而奋斗,另一方面又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时候竟用粗野的方法去维护正义;少年喜欢开玩笑,但不知轻重,不讲道德,有的成为恶作剧,如悄悄抽掉座位,把别人摔伤,还不以为然。
可供选择的教育方法:
第一,引导少年继续探索人生意义。帮助他们认真分析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生观,不搞假大空,真真实实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针对现实问题,以小见大,逐步引导少年设计自己的长期规划和短期安排,把远大理想和自己当前的行动结合好。
以上这些就是少年期主要的矛盾和内心冲突。这些矛盾的共同特征是,对自我肯定的渴望和追求与实现这种愿望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适应性。这些矛盾并不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要绕过它们或者完全把它们推开是不可能的。高水平的教育工作可以缓解和减轻这些矛盾,而简单草率的教育方式则会使这些矛盾深化、激化并导致冲突。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