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魅力的班主任

2013-04-29 00:44李迪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女鬼小松蝴蝶

李迪

一个人深爱蝴蝶。他追逐蝴蝶奔跑,终于气喘吁吁地抓到几只。可是蝴蝶在网里恐惧地挣扎,丝毫没有美丽可言。一有机会,蝴蝶就会飞走。

这就叫苦苦追求。

苦苦追求蝴蝶的人,就如同苦苦追求升学率、荣誉的教师,总不免辛劳、憔悴。

另一个人也很喜欢蝴蝶。他买来几盆鲜花放在窗台上,静坐品茗,望着蝴蝶翩翩而来,心旷神怡。

这就叫吸引。

能吸引蝴蝶的人,如同一个深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魅力四射而又幸福快乐。

班主任增强自身魅力的方法很多,我想主要从无条件接纳学生及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两个方面来谈。

一、无条件接纳学生

被学生伤害似乎是班主任的宿命。受伤后,我们只有无条件接纳学生——既接纳学生积极、光明、正确的一面,也接纳其消极、灰暗、错误的一面,这样才能保持淡定、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

比如,我班小松和小樱下午放学后没有拿假条就要出校门(学校实行半封闭管理,住校生出门必须有假条),门卫问:“请假条呢?”

答:“没有找班主任批。”

“你们班主任呢?”

小松脱口而出:“死了。”

……

五分钟后,我听说了此事。十分钟后,全校班主任都听说了此事。

有老师气愤之下建议我狠狠批评小松,再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但是,学生说的分明是没经过大脑的话,我这班主任怎么追究?又能追究出什么?我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学生,我除了接纳还能怎样?

我选择了沉默。

小樱和小松似乎过意不去,但也没找我道歉。尤其是小松,开始显得颇为消沉,几天后逆反心大起,显出一副积极应战的模样。我明白,她叛逆、嚣张的背后,是惧怕,是疑虑。她摸不准我的心思,不知道为什么自己骂了老师却没有受到惩罚。等待未知惩罚的过程一向是最难以忍受的。所以,她按捺不住,便故意要激怒我,好让惩罚早日降临。

我该怎样让她相信并且明白,老师对她有着完全的接纳?

我该怎样让她知道,我无意追究她的不当行为?

我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从前,一对儿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两个人相约白头到老并结了婚。但是,有一天半夜,男的忽然发现心爱的姑娘披头散发、青面獠牙地站在床前,她那锋利的、尖尖的指甲在月光下闪着阴森的光,正抓向男青年……同学们想一下,这个男的会有什么反应?”

学生们惊呼之后纷纷支招:“还不快掐死她!”“掉头就跑!”“装睡,天明了再想办法……”

我摇头,说:“这个男的想都没想就抱住她说,‘亲爱的,你怎么了?亲爱的,你是不是很难受。他反反复复就说这么两句话,任凭女鬼的指甲将自己抓得遍体鳞伤,任凭女鬼的牙齿把自己咬得鲜血直流,他依然不肯放手。在他的坚持下,女鬼的指甲逐渐变短,面目逐渐温和,终于恢复了原先清秀甜美的模样。”

学生们纷纷长长地呼出一口气。

我说:“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你成了女鬼,有没有这样的人宽容你?”

学生们陷入沉思,然后纷纷摇头。

我说:“不!有的!请相信现实里有这样的人容忍你们、心疼你们。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青面獠牙、像鬼一样狰狞的时候,比如在你气急败坏、蛮不讲理、口不择言时,势必会伤害别人……”

讲台下马上有个学生说:“对,我生气的时候就是青面獠牙。”

我朝她点头,说:“这时候,能紧紧抱住你,问你‘怎么了、是不是很难受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学生们瞪大眼睛认真倾听,显然接受了我的观点。我继续说:“此外,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你们的班主任——我。从你们来到这个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被连在了一起,我必须容忍你们的缺点,我必须无条件关心你们的成长。面对你们的生气、恼怒和对我的伤害……我只能紧紧抱住你们,一遍遍询问,‘孩子,你怎么了?你是不是很难受,直到你们的指甲慢慢缩短,恢复原先眉清目秀的模样。”

我这一番话说得非常动情,学生们都被感动了。在走出教室前我又强调了一句:“我会耐心等待你们恢复清秀可人的样子的,无论你们曾经怎样面目狰狞地伤害过我,我都会等待你们恢复成天使的模样,包括小松。”

第二天,小松和小樱就来找我道歉……

很多时候,解决学生的问题就是这么一个词——接纳,因为学生本身就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只要给他们一个宽容、温暖的环境,让他们感受到老师虽然承受着学生带来的伤痛,对学生却仍然真诚、善意,就足够了。我这样做是在强调师爱吗?是,又不完全是,因为我在表达自己无条件接纳学生的时候,情境教育因故事本身设置的悬念而引人入胜、充满智慧。这样的爱更显理智,形式更加新颖,对学生又充满信心,学生自然乐意接受,并会被深深地打动。

二、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活泼,跨越学科

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这些宝贵的东西,是通过同教育者亲身接触,而不是——至少主要的不是——通过教科书传授给年轻一代的。

对爱因斯坦的观点,我深以为然。

一直认为,在语文、历史、政治、音乐、美术等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是次要的,主要是激起学生对智慧的爱,是让学生受到老师在课堂上传递出的美的熏陶。

有一次,我在给学生上德育课的课间,一个男生看着我的电脑屏幕好奇地问:“《两头忙》,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啊?”

我说:“这是一个河南坠子的唱段。”

学生惊叹:“老师喜欢看戏啊!河南坠子就是豫剧吧?”

我笑着说:“河南坠子是说唱音乐,属于曲艺。而豫剧又叫河南梆子,是戏曲。哪个同学能来谈一下曲艺和戏曲的区别?”

学生中总有一两个具备这样的常识。我们一起探讨,马上总结出:坠子一般一个人主唱,三个人伴奏,他们都在舞台上。主唱可以扮演好几个角色,边说边唱边打节奏,或坐或站或走动。演出场合可以在酒楼、茶馆甚至在家里、大街上。而豫剧需要很多演员各自扮演不同角色,一般在剧院里演出。伴奏也复杂些,演员在台上演出,伴奏在幕后或乐池里。

另一个学生摇头:“真想不通,以前的人怎么会喜欢听戏。”

我马上问:“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片刻间,大家又在我的引导下总结出:以前没有电影、电视、电脑,人们要休闲放松、谈生意、联络感情,不能总在家里啊!到戏院看戏或在茶馆、酒楼听一些说唱音乐,就是很好的交流方式。当时,普通百姓很少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戏曲和说唱音乐便起到了很好的教化作用。

有学生说:“老师,我们听听《两头忙》吧,看看我们总结得对不对。”

我点开视频,一个妙龄少女出现在屏幕上,轻启樱唇唱道:“高高山上有两间房,这一家姓李这一家姓张。张家有一位大公子,李家有一位大姑娘。他们两家门当户又对,商商量量就拜花堂。正月里提媒二月里娶,三月里生一个胖儿郎。四月里会爬,五月会跑,六月里送到南学念文章。七月里进京去赶考,八月得中了状元郎。九月领凭去上任,十月告老还家乡。十一月得了一个冤孽的病,他是腊月三十见阎王。您说这个小孩儿的命多么苦,一辈子没有喝过饺子汤。您要问这是个什么段,咱们起名就叫《两头忙》。”

也许因为新奇,也许因为女孩子声音清脆动听,学生兴趣颇浓。他们听到女孩子唱“三月里生一个胖儿郎”就开始会心微笑,最后感叹:“老师,这也太夸张了!哪里有这么快啊!一年不到他就上学、考状元、告老还乡,得病去世了。”

上课铃响了,有人说:“蛮新鲜的,老师,再听一遍吧。”

我便重新播放了一遍。

这次,已经有一部分学生沉思起来。

我问:“感受到其中的教化作用了吗?”

有学生点头,又摇头,接着要求:“老师给我们讲一讲吧!”

我说:“这段坠子反映的其实是一个哲学问题——人生何其短暂!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可以用一年四季来表示。”

学生恍然大悟:“少年是春天;青年是夏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中年;冬天是老年。”

我点头:“也可以用一天来表示。早晨相当于我们的——”

学生:“少年。”

我:“中午——”

学生:“青年。”

我:“下午——”

学生:“中年。”

我:“晚上——”

学生:“老年。”

我说:“然后就是休眠了。”

教室里安静了一些,有人叹息:“这个话题怪沉重的。”

我说:“是啊!所以我们要珍惜时光。人的一生真是转瞬即逝,咱们可不能白来世间走这一遭。”

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认真了很多……

其实,何必把知识划分那么清楚呢?若是单单讲哲学,学生必然排斥;单单欣赏曲艺,学生会觉得落伍;只讲职业生涯规划,又觉枯燥。远不如这样瞅准机会,哲学与人生、曲艺与文学、职业生涯与音乐等混到一起讲,如东北名菜“乱炖”,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岂不甚好?

所谓教无定法,所谓润物无声, 或者说文化熏陶,包括 “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指的就是这样的师生讨论吧——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再进一步说,在交流中受到心灵净化的,其实不仅仅是学生,更有老师。至少,我在和学生这样的交往中,切实体会到孩子都有向上、向善、向美之心,我常常为他们的纯洁、坦率所感动,是他们一次又一次激发了我的灵感,让我在书中读到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让我在传播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自己的“富足”和存在的价值。

班主任的魅力,就是如此修炼而来。

猜你喜欢
女鬼小松蝴蝶
给“小松”洗澡
女鬼
为了蝴蝶
穷人的平安路
打工老鼠
捉蝴蝶
捉鬼
捉蝴蝶
大师
设计花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