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2013-04-29 18:31:42郑洁韩凯丽
理论探索 2013年6期
关键词: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

郑洁 韩凯丽

〔摘要〕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者、实践者。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实质就是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成为行动指南,具体表现在“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及群众性和实践性方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是“大众化”而不是“小众化”,具体表现为通俗化、民族化及民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长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使之获得时代新意是其重要途径,而“为人民服务”思想则是成功范例。

〔关键词〕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民族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3)06-0047-04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为了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推进毛泽东思想的相关研究,笔者拟就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进行简要梳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及其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宣传普及到人民群众中去,使人民群众能够理解、掌握、认知、认同并自觉运用其来指导生产生活实践,同时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要不要大众化?能不能大众化?如何实现大众化?大众化的实质、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提出并解决的。毛泽东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当时中国的现实国情以及人民群众在大众化过程中的实践经验,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在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实质是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并成为行动指南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实质等问题,毛泽东在其著作和讲话中没有像他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那样集中和详尽,但通读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综观他关于大众化的诸多论述,就不难发现他的大众化思想很明显地渗透和体现在其一系列著作和讲话中。实际上,在毛泽东的一些著作和讲话中,比如《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论新阶段》(1938年)、《(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整顿党的作风》(1942年)、《反对党八股》(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唯心历史观的破产》(1949年)、《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1963年)等等,他已经提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并科学揭示了其内涵和实质。

第一,“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要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 〔1 〕 (P841 )。在毛泽东看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为“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中国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其思想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不言而喻。同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方法,而不是教条。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毛泽东反复教育全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工具和思想武器,我们学习研究它,不是把它挂在口头上作为借以炫耀的资本;也不是教条主义的“生搬硬套”、“生吞活剥”,不能“装出马克思主义的面孔,吓唬工农干部”,“吓唬天真烂漫的青年” 〔1 〕 (P819 );更不是脱离中国现实生活实际,抽象地、盲目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而是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中国的现实国情和历史文化,“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1 〕 (P801 ),这就是有的放矢。这样,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就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就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了用中国的语言,用中国人民所熟悉和喜欢的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2 〕 (P534 )的科学理论。

第二,群众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特征。毛泽东认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历程和发展过程告诉我们,它绝不只是来源于图书馆里的一本本理论书籍,而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对现实社会发展中人们改造自然、改造世界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只有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联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所接受、所认同,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从而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理论性、抽象性等特点,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同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要寻求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因此,中国人民要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就必须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掌握。因此,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个环节。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历史传统及优秀文化相結合,将它内化为我们民族自己的理论和文化,也就是把它变为中国化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个环节。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把它变为改造中国社会的精神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个环节。当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有的学者把这三个环节借用中国哲学的话,称之为“知道”、“成道”与“行道”。在这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中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人民大众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创造性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从而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即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并成为中国人民变革社会的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大众化”,而不能“小众化”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3 〕 (P9 )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也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的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即使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也是不起作用的。” 〔4 〕 (P1515 )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继续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 〔2 〕 (P534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价值就在于它必须走向实践,走向群众,也就是要中国化、大众化;同时,中国革命的实践又迫切需要科学而先进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导。这二者的结合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大众化的依据。毛泽东正是从这两个方面,深刻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并准确概括了大众化的基本要求。

第一,通俗化。毛泽东认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解决理论的通俗化问题。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都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例外。欲使广大的中国普通民众理解、掌握、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这就需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制作”与“话语重构”,使之通俗易懂,也就是传播者要用人民群众常见的、喜欢的、熟悉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说马克思主义。通俗化的目的在于消除人们接受理论的障碍,增强理论对人民群众的感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大众化离不开通俗化,通俗化能促进大众化。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坚持把普遍的真理具体化,深刻的理论通俗化,使人们看起来简洁明了,读起来亲切感人,听起来明白易懂。毛泽东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一文中指出:“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5 〕 (P323 )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正确合理地运用宣传艺术,拉近“高深的理论”、“大的道理原则”与群众的距离,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用具体鲜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第二,民族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使之通俗化,也需要使之民族化。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华大地传播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要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壮大,就需要深厚的民族土壤。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发展历程,产生于19世纪中叶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和社会矛盾都与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文化,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就要有深厚的民族土壤,即必须和中国的实践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20世纪30年代,中共党内盛行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对此,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特别强调:“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 〔2 〕 (P533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2 〕 (P534 )。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问题,就其内容来看,也是在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第三,民众化。马克思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样,必须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之上,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认同,才能真正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从而成为指导人民社会生活实践的科学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绝大多数人民所掌握成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关键。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要讲“大众化”,而不能“小众化”。他还说:“现在许多人在提倡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了,这很好”,但“有些人则连‘少许还没有实行,却在那里提倡‘化呢!” 〔1 〕 (P841 )他批评了那些口头上讲大众化而实际上小众化的人。“如果是不但口头上提倡提倡而且自己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1 〕 (P841 )。毛泽东列举了党八股的种种表现,严厉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完全不考虑宣传的对象,写文章不顾读者,做演说不顾听众,完全背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象。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长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

在毛泽东看来,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不但要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相结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毛泽东敏锐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找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不能实现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融合,要想在中国文化土壤上生根、发芽,要想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长点。

第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但必须要结合,而且完全可以结合起来。这是因为:其一,马克思主义不是抽象僵化的教条,而是具体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大众化,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历史传统及优秀文化相结合,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成为具体的理论,才能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其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很多相似或相通的因素,正是这些相似或相通的因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提供了理论前提和思想资源。其三,中国传统文化不只是已经过了时的与新思想新文化相对立的旧东西,而其中的不少内容在现时代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意义。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种理解和认识,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土壤中,创立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把“欧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变为“中国形式”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 〔6 〕 (P335 ),它具有中华民族的风格和气派,又以中国人民通俗的语言和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易于为中国人民所理解、掌握和运用。

第二,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使之获得时代新意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熏陶并谙熟中国传统文化的毛泽东,善于把中国文化典籍中的某些词句和丰富的思想资料加以引申、发挥,用以表达和充实马克思主义某些重要原则和基本原理。这在毛泽东的著作和讲话等文献中非常普遍。据初步统计,在《毛泽东选集》中,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注入中国古代语汇使之获得时代新意义的地方达七百余处,考其语源或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或出自《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以及《老子》、《庄子》、《孙子兵法》、《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二十四史》、《三国志》、《资治通鉴》诸种体裁古典名著,等等。比如,引用《汉书·河间献王传》中的“实事求是”来表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思想路线与工作方法;引用《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物极必反”的道理;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来说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引用班固《前汉》中的“相反相成”来说明矛盾的同一性;引用魏征的“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来说明认识的全面性。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正是这些具有浓郁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给人们新颖而形象的感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其中,“为人民服务”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范例。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提出和倡导,是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教育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革命实践,实现崇高理想人格的范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创立其学说时就明确宣布,他们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服务的。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3 〕 (P283 )。毛泽东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思想出发,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伦理、倡道德,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以及以对民族、社会及历史作贡献为人生价值之所在的精神,提出了共产党人和革命者所应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毛泽东看来,像白求恩这样的外国医生,像张思德这样的普通战士,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楷模。他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号召人们学习白求恩的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 〕 (P660 )。他在悼念张思德时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1 〕 (P1004 )正是像白求恩、张思德这样的普通党员为人民利益献身的精神,吸引和鼓舞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投入到革命的队伍中去。同时,毛泽东把传统文化的为民族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使之不再与忠君和为封建王朝服务相联系,而是把服务、献身的对象转向社会的大多数人——人民。毛泽东关于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思想大众化的最通俗、最简明的表述。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通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族化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玩具世界(2022年2期)2022-06-15 07:37:28
与秦志存先生《让传统诗词通俗化》一文之商榷
中华诗词(2021年6期)2021-12-31 08:31:24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2
让传统诗词通俗化
中华诗词(2019年10期)2019-09-19 09:00:00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阿来研究(2019年2期)2019-03-03 13:35:02
古典音乐广播节目的通俗化表达探析
新闻传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1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人民论坛(2016年32期)2016-12-14 19:37:10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4:42:22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