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河梅
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要强调学生要探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可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人根据自己多年初中政治教学中的认识和实践,谈谈在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构建知识、材料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就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像能力。
应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不能过难,太难学生就不敢想像。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子。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大多数同学,兼顾两头,让全体同学都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初一“性格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性格的知识原理给学生做一番讲述,而是设计以下问题:(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观点把下列人物分成几组(给出学生非常熟悉的一些著名人物和本班一些同学的名字);(2)我希望有同学列举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年代身份等不受限制),你们能帮助老师实现这一愿望吗?(3)请大家说说,在我们的学习中应怎样培养良好的性格?这些问题能够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
二、转换题型、转变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学完初三第三课“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既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和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逆向思维、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時,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讲“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时,我首先让学生看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究竟采取哪些措施来控制辍学。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看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点,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舞厅、录像厅、网吧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中已有的信息和语言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相近或相反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本人针对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根据新旧知识相近或相异之处,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材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学会异中求同,概括出事物的共性;或在同一类事物中求异,学会辨析、分类,最终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我在讲完初三思想政治课的五种社会形态后,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五种社会形态下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状况、国家本质、科技文化发展各是怎样的?(2)三个阶级社会剥削的实质、生产方式、发展特点各是什么?(3)比较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公有化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各是如何的?学生在归纳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类比既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又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更深刻地把握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