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坚守儿童立场

2013-04-29 00:44:03程明胡巧红
新课程·上旬 2013年6期
关键词:羚羊立场长大

程明 胡巧红

立场,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抱的态度和所处的地位。原国家督学成尚荣指出:“所谓‘儿童立场,就是指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教育是依靠儿童展开和进行的,教育应从儿童的需求出发。”我们以这样的理论来看当下的语文教学活动,不难发现诸多缺失“儿童立场”之处,这说明“儿童立场”在教师心里扎得不够深,在课堂上体现得还不够足。

我认为,“儿童立场”必须贯穿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激活学生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让师生浸润生命的滋养,直至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站在儿童立场教学就要真实而全面地了解儿童

1.了解儿童的体验

学生的体验蕴藏在他们的声音中。它可能是一段叙说、一次交谈,也可能是一个句子、一个标点符号。如,上《林冲棒打洪教头》前,我请学生写出自己的问题和学习要求,其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请老师让我朗读,另外我想看看电视剧中关于这个故事的镜头。这位学生的体验是:形象直观的教学更能引起学习兴趣,此外,朗读是他的长项,他之前曾因此获得过老师的赞美,希望再次获得赞美。再如,《在大海中永生》的教学伊始,我让几位学生读课题,都读不出应有的感觉。此刻,我感觉学生虽然预习了课文,但伟人“邓小平”对于学生来说还是十分陌生的。

2.“倾听”儿童的思想

一位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会仅仅满足于了解学生的体验,还善于倾听学生声音背后所隐藏的思想,使其成为对教学有价值的素材。如,在《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伊始,一位学生说:“装满昆虫的衣袋一定很有趣,我也想把自己的衣袋里装满昆虫,那样上课才有趣。”他的潜意识是上这样的语文课一定要有趣,假如我们教师把它当成科普类文章,学生则感到索然无味。

二、站在儿童立场教学就要以儿童文化的视角来解读文本

1.设计更多的感悟点

如,《爱如茉莉》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感悟和表达茉莉般的爱,而爱的温度却隐藏在字词的背后,因此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其实就是选择了感悟点,著名特级教师薛发根教师设计的感悟点就非常丰富:“奔”“叮嘱”“紧握”“憔悴”“直奔”“探”……

实际上,站在儿童立场上,学生也可能从文中“这样睡”等其他词语感悟到“爱”,不管学生提出哪个感悟点,也不管学生用什么方式去感悟,如果教师去倾听他们并认可他们的独特感受,那么他们就与教师以及他人建立了精神上的交往,从而为他们获得新的感受提供良好的基础。

2.丰富感悟的思考角度

语文教师要善于怀着一颗灿烂的童心走进文本、浸润文本,换个角度体验文本历程——以儿童的思维去想,以儿童的心灵去体验,以儿童的眼光去质疑。这样,你就会与儿童共同呼吸、共话精彩。比如,某版本教材里有个口语练习《我长大了做……》中给出了一些图,图中显示的有教师、医生、战士等职业形象。如果教师依据这些图设计教学,我们可以想象这节课会是一个怎样的面貌。学生的答案无非是长大了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做医生救死扶伤等等。这样的课就是用成人的眼光看儿童的世界,学生的思维、情感能被调动吗?周益民老师有一个很好的课例,他上的也是这一课,他在上课的同时引进了一本日本的图画书《长大以后做什么》,那本书非常好玩,问蒲公英长大做什么,蒲公英说“我长大以后要做个大狮子”,问小鱼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小鱼说“长大以后要做大鲸鱼”,问蜡笔长大以后做什么,蜡笔说:“我长大以后做大森林”等。这本图画书带进课堂以后,这节课的面貌就全变了。周老师认为,是否站在儿童立场有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张扬孩子的天性。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育教学才能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起波澜。

3.准确把握感悟的“度”

如,某教师执教《生命的林子》一课后,评课的教师中有人认为文本的育人价值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意义或价值所在,而我不这样认为,从文题和内容来看,文本更多的是阐述“生命”与“林子”,“成才”与“环境”二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对此有初步的认识,至于探究生命的价值,我认为这种站在“哲学、文化、人生的角度来审视教材”之“高”,与儿童仅有的12岁年龄之“小”,落差太大,必将导致学生走向死板沉闷的说教。

所以,我们在课前研读文本,必不可少的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用儿童文化的视角去看问题:如果让学生来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他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会用什么问题?……只有从儿童的视角去审视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站在儿童立场教学就要从容应对课堂生成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公开教学中,教师由于无法避免紧张很容易走进“走教案”的困境中,听不见学生的回答。或是侃侃而谈,代替学生的思维;或是生搬硬套,曲解学生的思维;或是生拉硬拽,打断学生的思维。凡此种种,教师们都觉得是教学的需要,其实都忽视了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生命桥》中,对于“生命”“价值”这样抽象而遥远的字眼如何引导学生来体会?有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做桥墩的生命桥”时,就能很好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从容应对课堂生成。

师:同学们,学完课文你觉得“生命桥”是座怎样的桥?(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老羚羊的伟大。)

生:我想这是座红色的桥。

师:为什么?

生:因为爱心是红色的,红色代表老羚羊对年轻羚羊的真挚的爱。

师:非常好!他说桥是红色的,你们觉得桥还是什么颜色?

生1:我想是蓝色的。因为蓝色就像天空和大海,它们都很宽广。我觉得老羚羊的胸怀就像天空一样宽广。

生2:我想是绿色的。因為绿色象征着希望,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给了年轻羚羊新的生命和新的希望。

生3:我想这座桥是黑色的。因为老羚羊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是悲壮的,我心里特别沉重,我想用黑色来悼念老羚羊。

……

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说出“老羚羊的伟大”“生命的价值”,可是学生突然用颜色来表达自己心中独特的感受和体悟,教师并没有把学生生拉硬拽地回到自己的“轨道”上来,而是尊重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对应目标,从容面对课堂生成。学生说一种颜色,教师就随机画一道弧线,这座“生命桥”便奇迹般地在学生的心中清晰起来了。这样的课堂是机智的,是生动的,因为它焕发出了生命成长的气息。

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儿童立场,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能让学生感受语文的独特魅力?只有让我们的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并坚守着“儿童立场”,我们才能营造充满诗情画意的语文课堂,才会构建师生和谐的精神家园,才会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而这最终必将会把我们引向神圣的教育殿堂。

(作者单位 江苏省句容市华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羚羊立场长大
立场
武术研究的立场
武术研究(2020年3期)2020-04-21 08:36:54
梦幻羚羊谷
绝望中的羚羊
猎豹与羚羊
快快长大
琴童(2017年3期)2017-04-05 18:08:15
我长大了
我们就这样长大
好孩子画报(2014年6期)2014-07-25 06:36:57
重访“反对解释”之立场与命题
法律方法(2013年1期)2013-10-27 02:26:56
立场
中国青年(1949年20期)1949-08-17 03: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