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小平
以《自学导航》来辅助课堂教学,在许多老师的课堂上已经越来越普遍。《自学导航》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出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材料,它对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方法指引,目标导航、鼓励质疑的作用。
对某一具体内容,学生的学习具有目标的多维性,方向的多向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如果完全放手,则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向的迷失,把握不住重难点,因此,运用《自学导航》的核心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具体说,就是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提醒,学习内容的引领,学习目标的引导,但是,如果《自学导航》的设计与自主学习的要求对接不上,那么它也就失去了其辅助教学的意义。
一、《自学导航》的要求
1、要有目标。首先要告诉学生,本次学习要达成的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方向,有目标,学生从而可以达到自我检验学习效果的目的。
2、要富生趣。如果你设计的《自学导航》内容不新颖,学生不想读,不愿看,或者让学生感觉比做一张试卷的负担还要沉重,那我们就白忙乎了,《自学导航》也就没有意义了。理想的自学导航,应该让学生爱不释手,忍不住想看。所以,教师必须在设计上下功夫。我觉得可以如此这般:
可以添加有趣的图片,如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有趣漫画、卡通画等。可以呈现有趣内容,如载入一些小故事、小资料、小谜语……总之,贴近儿童的语言及儿童的生活。还可以采用有趣的学习形式,如辩论式、讨论会式、内容链接、资料导引等等,让学生乐于接受。
3、要促自主。要求明确,内容有趣,学生就会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主并快乐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学导航》的设计
(一)学生字
1、读:对照拼音,先把生字读两遍,想想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
2、写:一笔一画,生字描红。
3、查:通过查工具书,我知道了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
(二)读课文
★小声读课文,读不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写下来
(三)品一品
1、“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2、“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
▲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你同意他们的说法吗?
三、《自学导航》的运用
下面以《海底世界》为例,试介绍如何运用《自学导航》辅助课堂教学。
(一)交流自学体验
1、海底世界有趣吗?你能用一句话说说(2至3人汇报自己的 学习体验)
2、出示生字词(红色标出生字),你学会了哪些,给大家读出来。(2至3人汇报自学成果)
(學生举手多了,就一起读)
3、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记住它的?(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经验)
4、描红。(别忘了刚才的提醒哟,及时巩固练习)
(二)小组合作探究
1、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现在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讨论吗?(课前看学生根据《自学导航》做了相关自主学习,已经做了初步思考,做到了心中有数)
(老师指名听学生说,灵活处理,筛选出核心问题。这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是要探究的核心问题;如果学生说不出来,老师可引导其说出来)
2、小组合作探究: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学生充分讨论,组长对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观察,了解探究情况,这很重要)
3、汇报交流:
(1)根据学生回答,PPT出示第二小节
“窍窍私语”是什么意思?
它们在说什么呢?(有的……有的……有的……)
可以换成别的词吗?(体会用词的生动性)
(2)哪个小组能把有趣读出来?(通过多读体验)
(3)还从哪里能读出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学生汇报, 教师相机PPT出示第三小节
小组互相补充,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变成大组合作) (下转第51页)(上接第49页)
你能把这种“奇异”读出来吗?
你们读,他们读,我来读、小组齐读。(通过多读感受领悟)
(4)看视频,加深体验
(三)小结、拓展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示:字词、海底特点等)
2、(课后,画一画思维导图)或者导读文章
四、《自学导航》的评价
学生根据《自学导航》完成相关任务,老师一定要对其有个恰当评价,以激发学生的持续学习的动力。老师的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一定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可以抓住以下几点进行激励性评价:
1、抓亮点:抓信学生在运用《自学导航》中所生成的亮点:如学生学习体会的独特性、与众不同性;学生提出了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搜集了比别人丰富的资料……
2、看思想:学生在自主初读教材时,对问题的思考、探究的多角度性,完整性,深度性,精辟性。
3、评合作:交流之后,学生对自主学习体验的丰富性,主要看其有无增添和补充。
《自学导航》明确提出了自主学习的要求,让学生预先介入学习过程,解决基本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进课堂。学生在“前置学习”时,不仅积累了学习的初步经验,而且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和网络搜索等途径获取更多资源,形成对新知的心理储备,把“学”和“教”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内容设计的趣味性,又能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恰当运用,对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定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铜山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