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明军
摘要:钳工工艺与实习操作是职业技术学校必不可少的专业课程,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提高钳工技能。然而,现阶段钳工教学离不开“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内容的合理搭配等能使钳工教学全面实现“一体化”教学,让从事钳工教学的教师更轻松和愉快地教学,更好、更快地让学生在本专业技术上得到明显的提高,以适应企业生产和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高效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钳工技能;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084-02
职业技术学校是专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也是为企业输送合格技术工人的基地,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生产力,如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则是技工学校的重任。钳工专业作为传统的技术工种,有着悠久的历史,由于其加工的灵活性和特殊性,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仍然广泛应用在很多机械化的加工领域中。钳工技能是职业技术学校生产实习和企业生产所必备的技能,这项技能的提高是与学生的兴趣、良好的身体体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钳工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因而在教学中要全面实行一体化来提高学生的钳工技能。
一、建设“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全面提出并推行“一体化”(或“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旨在有效培养大批高素质的的一线劳动者,促进就业和社会发展。所谓“一体化”教师,是指教师集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于一体,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专业技能训练。这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提出的。那么,在钳工专业教学上,“一体化”教师授课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传统教学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
传统钳工教学分为钳工工艺学和钳工生产实习,工艺和实习并不在同一课堂,甚至还有工艺教师和实习教师之分,很难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钳工教学最初只凭借基本的工具进行训练,到后来一张图纸、几把锉刀、几种量具就可以完成课题,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只能培养不懂理论的“下力工”。实行一体化教学,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内容放在同一课堂上来完成,让学生在懂得理论的同时掌握加工工艺和方法,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因此,必须建设一支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在“一体化”教学中,根据企业的生产加工情况,让学生了解钳工工作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意义。钳工技能主要运用的是操作者的手动技能,灵活性强,工作范围广,技术要求高,产品质量与操作者的技能水平有直接关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熟练的手上功夫。但是,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枯燥无味、加工较慢、体力劳动较强,入学之初的新鲜感、好奇感逐渐丧失,这就需要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激发兴趣对于钳工技能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教师要讲解钳工工作的目的、重要性和内容,最好能展示自己或以往学生制作的精品作业,如精致的小桌虎钳、錾口榔头、锉削配合件等,以最直观的方式告诉学生钳工工作的奥妙和独特之处,并举出实例让学生了解钳工在企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展开综合训练,适当可以安排学生制作一些如开瓶器、钥匙扣之类的小装饰零件,有益于激发对钳工学习的热情,明确钳工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做到学以致用。
三、遵循教学环节,教学一体化
一体化教学法是复合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中,除了运用讲授法外,还应结合演示法、参观法、练习法、巡回指导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其他教学法。在钳工的基本技能当中包括划线、錾削、锯割、锉削、钻孔、扩孔、锪孔、铰孔、攻丝、套丝、刮削、矫正与弯曲、测量等操作,每一项技能都会使用到不同的工具,操作时都有各自不同的规定动作。例如,钳工操作中的铰孔、攻丝在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基本功锉削加工,要求在操作时,站立的位置、姿势、双脚站立的角度、锉刀的握法、用力的大小及速度都有明确规范。在此环节中,要求教师按照生产实习教学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入门指导、示范操作、巡回指导、结束点评来进行。
教师的示范操作在教学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具有直观性和生动性,以便学生认真观察、模仿并反复练习,从而达到熟练和掌握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熟练、准确、协调的动作展现在学生面前,加上对每个动作的讲解,使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对操作动作得以明确和掌握。特别是在巡回指导时,教师要做到眼勤、嘴勤、腿勤和手勤。只有不断在学生身边走动、观察,才能发现学生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以免养成不良的操作习惯。巡回指导是实习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最长的环节。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教师既能发现学生的优势,又能查找学生的问题所在,然后给予提示并加以正确地指导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中做,做中学”,做到理论和实践密不可分,久而久之技能水平就会日益提高。
四、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瑰宝。孔子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这就是说,要通过教学活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长处,克服学生的缺点,让学生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教师应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存在的差异,积极地去激发他们的特长和潜能。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有统一的计划和要求,又要考虑到个体的情况。如果课题内容过于浅显、直白,对于理论知识较好、接受能力较快、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没有挑战性,就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技术水平的提高;如果课题内容较深且有一定难度,对于理论和专业知识不好、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造成学习困难,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兼顾所有学生,既要让优秀学生不断提高技术,又要耐心地帮助学困生,让他们都能有所进步。例如,在操作练习时,Φ40±0.01尺寸的精度控制问题就应分别对待,学困生可以有0.02mm的公差,但能力强的学生应严格要求,做到准确。
五、强化安全教育,确保课题顺利进行
安全教育是企业生产和实习教学中最不容忽视的,要想上好每一次课,必须保证安全。这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切身利益,技能水平的提高也要有安全作保障。每次练习前,教师都应强调安全文明生产的重要性,严格检查每个课题涉及的工具、器械、设备的安全性,消除隐患,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此外,还要给学生讲解安全知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每个课题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提高技能水平的有效保障。
总之,在现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中运用一体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作为专业教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利用学生的特点和优势,激励学生热爱职业、热爱人生,为培养现代化的建设者、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林立.钳工工艺学与操作训练[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王杰恩.王友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