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骅
如果你问到习武的年轻,他们大多会依据金庸小说中的叙述告诉你:峨眉派武术是郭靖之女、郭襄到四川创立的。其实,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在峨眉山上练武。
关于峨眉派的起源,在峨眉山市的许多武校中流传着一种说法:祖师原为一位道姑,后入佛门。按照这种说法,峨眉派最初是由一位女子创立的武术门派,开始的时候叫“玉女拳法”,又因是女子所习,称为娥眉拳。因为此拳流行于峨眉山地区,久而久之,“娥眉”被讹传为“峨眉”。
文史学家魏奕雄研究认为,峨眉派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不少方士、游侠为躲避战乱,隐居到峨眉山。其中有—位叫“动灵子”的武士(真名叫司徒玄空),在与峨眉山的灵猴的朝夕相处中,模仿它们的灵动的攻守动作,创编了一套“峨眉通臂猿”。因为司徒玄空常身着白衣,因此被弟子们称为“白猿祖师”。
汉末魏晋时期,道教佛教先后传入四川。时间一长,道教的养生气功与山民狩猎技艺相杂糅,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峨眉武术。南宋初年,峨眉山上有个德源长老,他模仿山上猿猴腾跃翻滚的动作而编出了一套猴拳,因为德源眉毛纯白,人们尊称他为“白眉道人”,他所编的拳术叫“白眉拳”,一直流传至今。明清两代,经武林人士共同认证和推选具有四川地域的武术拳法,被正式命名为“峨眉派”,与少林派和武当派并列。中国武术的三大门派由此产生。
峨眉派一方面吸收、融合少林,武当派的功法,一方面还给其他门派输送了血液。据说,峨眉派功法和拳法介于少林派的“阳刚”与武当派的“阴柔”之间,亦刚亦柔,内外相重,长短并用。隋末,少林僧人云宪云游到峨眉山时,就曾将少林拳法传授给峨眉山寺的僧人。明朝洪武年间,武当道人张三丰也曾到峨眉山向山上的道人传道,并向峨眉山上的僧人学习了火龙拳和通臂拳……等等,回到武当山后,在编创武当拳法时,曾参考和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峨眉派有一种独特的武器——峨眉刺,它形似女人的发簪,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做为刺杀武器;另外,由于它小巧,适合在水中,所以长江的水盗们,也在水中使用“娥眉刺”。
另据史料和有关传说,元末之际,北方各省爆发红巾军起义,义军多白莲教徒,其中又多与明教有关。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当时也是白莲教和明教中人。朱元璋的队伍中,也有“剑仙派”的一些弟子来投奔。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深知秘密教派的厉害,对“剑仙派”的势力非常忌惮,据说使出了一个“火焚剑仙楼”的毒计,先是修建了“剑仙楼”,修好后下旨,一连多日大宴剑仙派的诸多人物,每天在楼上吃喝玩乐。在最后一天晚上,他命令士兵在剑仙楼四周堆满木柴,在半夜之后,突然引火焚楼,楼上的上百位剑仙派人物都被烧死,只有十几位“剑仙”在火发之时,“御剑”逃走,藏匿于西北、西南诸省,包括峨眉山。
峨眉派在清朝入关之后遭受巨大打击。因为清廷坐镇北京之后,北方各省一些反清人士就逃往四川,而峨眉山就成了这些人士的聚集之地,清军在击溃了山西、陕西等地的反清武装之后,就把矛头指向四川,指向了峨眉山。直到19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峨眉派武术逐渐得到恢复,经过近百年的努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到1945年时,形成了峨眉武术“五花八叶扶”的可喜局面,“五花”指五个小支派,“八叶”指峨眉武术的八个拳种。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在峨眉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他担任训练团的团长,并通过中央国术馆张之江馆长,筹备“打擂台赛”,通过武术比赛以筛选军官人才。这便是四川人津津乐道的“打金章”(金章是指金质奖章)。很多峨眉派的拳家和弟子参加了这一盛大的比赛,使他们之间互相取得了联系。通过“打金章”和“军官团”的培训,有不少峨眉派弟子走上了抗日前线,立下了战功。
相关链接:武术吧里关于“一树五花八叶”的议论
峨嵋拳是峨嵋派武术中各类拳术的统称。峨眉武术起源于先秦时期,至清代已成独立的体系,其拳种众多,湛然法师曾描述峨嵋武术“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嵋月,光辉满江湖。”“一树”指的就是三大武术流派(少林、武当、峨嵋)之一的峨眉派武术;“五花”即是指在四川流传较广泛和深远的峨嵋武术五大类:黄陵派、点易派、青城派、铁佛派、青牛派。“八叶”是指峨眉派武术的八门拳种:“僧、岳、赵、杜、洪、化、字、会”。
“五花”之一的点易派流行于川东一带,川东培陵地区有点易洞,相传明朝理学家莱夫子在此洞中研究易经,因而得名。解放前,此地区曾出现过“陈大力士”、“江杆杆”、“草上飞”等武术高手,此派技击风格也属僧、岳门。
“五花”中的青城派以青城山取名。青城山是道教圣地,道家习武者不少,同时,这一带民间练武之风也很盛。
“五花”中的铁佛派流行于川北一带,此派亦称云顶派,武术风格属赵门和杜门。
“五花”中的青牛派流行于川东。川东丰都县道教盛行,当地有一青牛山,武术能手颇多,民间广为流传着“青牛道士战胜黄龙和尚”的故事。民间传说“火烛堂”有一会武的黄龙和尚,横行霸道,二十年间无一对手。突然,青牛一老道前来挑战,双方立下生死状,比武三日。第一日,和尚见老道弱不经风,大笑:“胜来不费吹灰之力。”比武中,老道处处躲闪,第二日,双方有攻有守。第三日,老道说:“贫道自有回天之力。”一举打败了黄龙和尚,从此青牛武艺威名大振。
“五花”之一的黄陵派(亦称黄林派),流行于成都一带,技击风格属于僧门和岳门。其源流之说有不同版本:其一,相传峨眉山万年寺旁一道长,在深山长期观察群猴互相斗及蛇兽相搏之态,取猴的机灵和蛇的柔猛入拳中,创编出以火龙滚为主的拳术。其二,此拳为嘉庆年间,四川荣昌和隆昌两县交界处,黄林僧(或黄林道人)传人,称为“黄林派”;其三,此拳由陕西传入四川,因轩辕黄帝陵在陕西,故称“黄陵派”。
武汉有一门派叫颜字门,是峨嵋派儒家一系的,据说是颜真卿传下来的。与和尚道士不同,读书人平时练武时间比较少,该派武功多以巧破力的招式为主,动作也比较内赦,讲究中庸之道,套路有二路锤、穿林、擎天手,还有颜门十大锤,双头梨花单双枪等等,很多可惜都失传了,比如混元把式,现在传下来只有十三式半把式,非童身不能练。在抗日战争日本占领武汉期间,这一支派损失很大,现在该门派武功有的只有招式没有口诀,甚至只剩名字了。(石磬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