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速趋缓下几个策略问题的探讨

2013-04-29 11:08万晓燕
中外企业家 2013年6期
关键词:经营策略发展战略调整

万晓燕

摘要:在我国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企业应就突出主业、抓好实体经济、产品从出口主导型向出口和内销并重型发展、经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理现代化、人力资源等有关问题,实行有效的策略转变,甚或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命运,并能在形势好转时得到发展。当前,企业应结合本企业实际,研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顺利实现经营策略转变或战略转型,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增速趋缓;发展战略;经营策略;人力资源;调整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065-02

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已呈不可回避之势,企业家们都在思考如何在可能陷入二次探底的大背景下,采取有效的策略以克艰渡难,并能在形势趋好时得到发展。对这一颇为敏感的问题进行探讨,将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增速趋缓下经营目标调整和发展战略转变问题

发展战略是企业在对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与战略规划。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因经济形势、产业政策、技术进步、行业状况以及不可抗力等因素发生变化,或因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发生较大变革时,应适时进行经营策略的调整;如果这一变化变革要在较长时期内存在且影响重大,就应实行战略转型。为此,在当前环境和资源压力日益显现,特别是在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情况下,下列问题值得探讨:

(一)突出主业问题

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热衷于追求大而全,搞“多元化”。于是百业俱兴,一个集团公司下面吃喝玩乐俱全,俨然是一个小社会。其好处是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提升对客户的吸引力,企业也可趁此安排人员并增加收入。但当经济形势趋于不佳时,特别是当资金面继续趋紧时,就有必要对这种多元化策略作重新考虑。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央企也进入了“多元化”行列,又由于其资金上的雄厚实力,运用游资以达到资产保值增值是顺理成章之事。于是用其中一部分资金投资于非主业的宾馆酒店,特别是大量投资于非主业房地产业。据报道,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和安排,从2010年开始,国资委每年将下达央企非主业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年度计划,计划用3-5年时间完成宾馆酒店分离重组工作。但是,最应该从央企中分离出去的房地产业,还未见有实质性的动静。

对极大多数非央企而言,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期表现的经济增速趋缓所带给它们的首先是资金的进一步趋紧,不少企业可以说已经到了资金链即将断裂的境地。当此之际,在企业目标上应该作出调整,特别是要从原来的多元化,向产业“归核化”,即“反多元化”转变。要用强有力的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同时着力于加强核心业务,形成适度的多元化状态。这就要将例如宾馆、酒店、旅游一类业务,或通过转让,或通过剥离等方式分离出去,集中主要精力和财力保住主业,抓好主业,“留得青山在”,以便渡过困难时期后东山再起。对央企而言,主管部门更应直接叫停央企投资房地产业的做法,同时改变社会资源配置不公状况,腾出部分资金以支持中小企业立住脚跟,尽量减少在经济增速趋缓情况下集体关停现象的蔓延。

(二)抓好实体经济问题

从上世纪末开始,“虚拟经济”一词在企业界颇为流行并在相当多的企业中变成现实。所谓虚拟经济就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一种经济形态,它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却作为可以买卖的资产滞留在市场上。对一个具体企业而言,虚拟经济可能为其带来增值,但却充满了变数,因而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浙江温州借贷风波,实际上是企业脱离实体经济,炒作投资回报率高的房地产、股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结果,是产业空心化的一种必然后果。由于对未来经济的担忧,对制造业信心的不足,很多企业“避实就虚”,千方百计地缩减产能或停工、停产,转向经营小额贷款公司或投资性行业,以求很方便地获取不菲的收益,这比经营吃力不讨好的主业要省力得多。在这样的理念下,主业在不断缩减规模,实业已名存实亡。随着产业“空心化”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后果已经部分显现,即在资金链断裂危机出现时,外部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被放大,群体性的企业关停倒闭现象此起彼伏,各种逃债、跑人现象纷纷出现,形成了不大不小的信用危机。

财富真正的积累应该靠实体企业的持续增长,那种瞬间暴发只是发生在特定情况下的暂时现象。随着风险的积累,总有这么一天会突然暴发而不可收拾。在2011年11月4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六次峰会上,胡锦涛主席讲到控制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问题时讲到,要“抑制投机炒作行为”。这对治理那种炒房地产、炒煤矿、炒金、炒银,最后炒资金、炒高利贷的投机炒作行为,是一剂很好的良方。

以上所述并非要一概否定“虚拟经济”的作用,而是反对那种搞空实体经济而过度从事炒作的行为。有一点必须明确,社会财富是实体经济创造出来的,只凭弄几张票证转来转去永远不会创造出任何财富来。因此,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尤其应该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要努力方向,如果继续热心于各种炒作,最后必然会自食其恶果。

(三)由出口主导型向出口和内销并重型转变问题

无论是1995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从外部对我国产生影响,因此那些以外销为主导的企业首当其冲地首先受到冲击。有这么一家生产出口节能灯的企业,在本次危机一开始时就接不到订单。于是,工厂停工了,工人回去了,冷冷清清地只剩下一些机器设备和还来不及投入生产的材料;另有一家90%用于外销的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危机袭来后,生产大打折扣,半死不活的样子,“冷藏”在那里等待机会。其实,上述这一类产品在国内还是很有销售潜力的,还是有很大的空间可供发展。因此,与其消极等待,还不如及早去开拓国内市场,向“进能攻、退能守”的出口与内销并重的新型发展道路转变。

(四)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问题

上面讲到的由“多元化”向“适度多元化”转变,由出口主导型向出口和内销并重型转变等,其实质也是企业由不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型升级的体现,但并不是全部。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为了能在经济增速趋缓下得到生存和发展,当前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原始的劳动密集型下解脱出来,努力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这就要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要趁生产任务处于相对不足的机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变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为两低一高(低消耗、低污染、高附加值),实现自身的产业升级,以达到转危为安、转被动为主动的要求。

(五)管理现代化问题

越是在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就越要加强企业管理。要通过科学化的管理,实现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

二、经济增速趋缓下的人力资源策略探讨

在经济增长趋缓的形势面前,不少单位正在考虑“裁员”,或者已在实施减员。2011年10月22日经济观察报载文披露,“超过30%的受访者表示,预计下一季度的员工人数将‘减少”。原材料涨价、工人工资上涨、融资成本上升,使“裁员”几乎成了首选之策。据报导,我国近几年来被裁的员工绝对总量高居世界榜首,也许这是因为“裁员”可以立马收到工资支出下降的效果。对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探讨。

员工是成本还是资源?可以说,相当多的企业家确确实实地将员工看成了成本。因此,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将降低人工成本作为在价格竞争中取得优势的手段,即所谓的“减员降本”。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在人的去留问题上,围绕“减员增效”或是“稳员增效”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有人认为,减员增效虽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后患无穷。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在困难面前如何稳定人才队伍,从硬性化的“减员增效”向人性化的“稳员增效”转化。已是企业不容回避的现实课题。有媒体曾明确指出所谓“减员增效”是甩包袱,立马走人的裁员方式反映了企业的不成熟,也不利于社会和企业的稳定,而“稳员增效”更能切合中国的实际,且也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可以为企业将来的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通过裁员的方式来改善企业的困难状况。但是,此时一是要做好思想工作,为离职员工提供心理辅导;二是要不折不扣地发给经济补助,不要出现几千人堵门讨薪等情况;三是对有的被解雇的人员,可以为其提供再就业支持,帮其指明再就业方向等,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四是在裁员中,首先要裁人浮于事、冗员众多的管理层人员,而不是首先裁一线工作人员;五是要尽力保护好科技骨干,不使人才流失,如发现有其他企业中流出的科技人才,还可反向将其吸收进企业,毕竟市场竞争最终还是人才的竞争;六是要关注好“幸存者”,要使他们尽快摆脱不安定状态和对新增工作或新岗位的不适应状态,安下心来继续为企业作贡献。

结语

《财政部会计司解读企业内控指引之发展战略》在一开始就指出,“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就一个具体的企业而言,制订正确的发展战略,在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适时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乃至发展战略,这比其他什么都重要。当前,企业应针对本企业存在的具体问题,去研究并解决这些问题,顺利实现经营策略转变或战略转型,努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经营策略发展战略调整
阎锡山接收日伪企业后的经营策略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工位大调整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基于企业经营策略的学校管理新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
18
美联社网站的经营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