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生命在于运动”进行界定

2013-04-29 10:36:47刘静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3年6期
关键词:适度均衡

刘静

摘 要:“生命在于运动”这一理念早在氏族社会时期就已萌芽,之后又经过历代先知们的充实完善,今天我们又对其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文章首先肯定了运动对生命的促进作用。接着文章论述了要正确看待“生命在于运动”走出运动误区,提出了“适度、适量、适时”的运动观,最后文章深刻挖掘“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提出了运动应遵循的三条原则。

关键词:心智振奋; 缓解压力; 适度; 适量; 均衡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50-001

“生命在于运动”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首先提出来的,其实“生命在于运动”的理论早在我国原始社会后期就已开始萌芽。然而我们今天又赋予了“生命在于运动”更為丰富的内涵。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界定“生命在于运动”这一概念呢?下面本人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我们首先要肯定运动对生命的促进作用

中学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运动尤为可贵。这是因为:

1.运动能使人心智振奋,思维活跃

运动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得到改善,从而提高大脑的综合分析能力,学生有了振奋的心智和活跃的思维,学习起来就会感到轻松。

2.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脏增厚,收缩有力,心搏缓慢血容量增大,大脑供氧充足,作为学生就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中去。

3.运动能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运动能使呼吸机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的氧气较多。常人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运动人的肺活量可达到4500毫升左右,从而达到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的作用。

4.运动能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运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使骨密度变厚,因而能增强抗弯抗压以及抗折的能力。

5.运动能宣泄情感,缓解压力

运动有疏导“郁气”,宣泄“怨气”的功效。不仅如此,学生若整日在文山题海中跋涉,自身就会有很大的压力,而运动则会起到减压或缓压的作用。

二、正确看待“生命在于运动”,走出运动的误区

1.适度

我们这里说的“度”是指运动的强度。体育运动的强度对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要求。就学生这个群体而言,男生与女生的强度不同,身体素质的优势,强度也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体育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合理安排运动的强度。否则,不仅不能增强学生的体质,还会损害学生的体质,造成“欲速则不达”的不良局面。

2.适量

我们说“生命在于运动”,并不是说运动的越多越好。运动量过大,就会使人的身体超负荷运行。就好像一辆车子,它的承载量是1吨,你让它载2吨,那车子在运行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故障。人也是如此。超负荷运动就会使人过度疲劳,从而导致损害体质,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走出“运动越多越好”的误区。

3.适时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一个适宜的时机。时间对了,往往就能把事情做正确。体育运动也是如此。如饭后则不适宜运动,这是因为饭后食物要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大部分血液要参与消化,吸收营养。如这时运动就会消耗掉大量的氧,血液难于吸收营养,长此以往就会造成营养匮乏,导致疾病产生,再如,大雾弥漫的天气也不适宜户外运动,这是因为雾里面有多种有害物质,而运动时呼吸加快就会吸进肺里很多有害物质,造成对身体的损害。另外,我认为违背作息规律的运动也不要去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作息时间,因此,过早或过晚皆不适宜运动。

三、深刻挖掘“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确立科学的运动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我国古代《学记》中就提出“学不躐等”的学习原则,意思是说学习是不适宜跨越等级。我们常言说的“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一口吃不了大胖子”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体育运动如同学习一样,也是不能“躐等”的,也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是因为人的体能的提高是一个慢慢积累,渐渐沉淀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运动的过程中,一开始定的目标要小一些,要切合自身的实际,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也许有的同学要问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树立远大目标,你为何让我们将目标定的小一些呢?我要说的是,大目标是由一个个的小目标构建而成的,没有一个个小目标的达成,大目标就会变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所以我们要把目标定的小一些,始终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自己的身体在运动时始终保持有氧状态,这样就会使自己的体质渐渐增强,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2.经常性原则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舍之,金石可镂。”古代圣贤先哲,都强调了学习过程中反复练习和恒心毅力所起的作用。小溪对大海有着执着的向往,因此会“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毛泽东曾深有感触的说:“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啊!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份坚持,一份执着,否则将会一事无成。那么,体育运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运动坚持经常性原则才能取得运动效应,具体说来,一周至少要坚持3-5天,当然天天坚持运动为最好,这样不仅能保持已有的运动成效,还会稳步增强。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仅不会取得运动成效,相反还会换来一身的不适。

3.均衡性原则

体育运动除了坚持循序渐进和经常性原则外,还要坚持均衡性原则。坚持均衡性原则能使身体均衡发展,全面发展,让身体变得更为协调,否则就有可能导致身体畸形发展。比如,有人习惯用左手或右手打乒乓球,就会造成左右两上肢得不到均衡发展,有的甚至比例严重失调,产生畸形发展之势。中学生的身体结构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中学生来讲,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运动时,一定要让学生遵循均衡性原则,让身体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既要肯定运动对生命所起的促进作用,又要以“两点论”的观点看待生命在于运动,坚守“适度、适量、适时”,走出运动误区。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遵循科学运动的原则,让运动真正为生命健康起到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适度均衡
浅析国外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东方教育(2016年9期)2017-01-17 21:22:13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形式法则
湄潭土地改革实验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状况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19:59:14
78.2%的银行家认为货币政策“适度”
金融博览(2016年10期)2016-11-28 08:09:47
浅析均衡与非均衡的证券市场
时代金融(2016年27期)2016-11-25 17:20:11
高中与高考离“均衡”还有多远?
教育(2016年41期)2016-11-15 19:25:44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膳食营养合理性分析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2:07:01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