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龙鸿燕
春夏季节交接,天气冷暖不定,早晚温差较大。中医学认为小儿乃稚阴稚阳之体,其脏腑娇嫩,抵抗力较低,若穿衣保暖不谨慎,宝宝易受风、湿、热邪侵袭,容易引发中耳炎。
什么是中耳炎?
中耳炎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及耳鸣为最常见症状,并伴有发烧、头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旦鼓膜穿孔,可见脓液从耳中流出,此时肿胀的症状反而减轻。一些家长对耳内会有脓液流出大惑不解,常以为是水灌入耳中所致。
中耳炎的常见类型
1、分泌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宝宝听力下降,轻微的耳痛、耳鸣、耳闷胀和闭塞感,摇头可听见水声。婴幼儿则表现为对周围声音反应差,抓耳,睡眠易醒,易激惹。患儿漫不经心、行为改变、在看电视或使用听力设备时总是将声音开得很大;平衡能力差,不明原因的笨拙;言语语言发育迟缓。
2、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宝宝耳痛剧烈、耳鸣及听力减退、耳内流脓,同时可伴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一旦鼓膜发生穿孔,耳内脓液外泄,症状可得到缓解。
3、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宝宝耳内间断或持续性流脓、鼓膜穿孔、听力下降,部分宝宝可有耳鸣,当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可出现剧烈眩晕。
宝宝为何会得中耳炎?
由于小儿未发育完善,加上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急性鼻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而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流感等常常会引起鼻咽部的分泌物增多,或由于婴儿吐奶、呛咳及拧鼻涕用力太猛时,细菌便很容易从与耳朵相同的鼻咽部进入到中耳,引起化脓性中耳炎。
此外,给小儿掏挖耳朵,不小心损伤了外耳道粘膜或鼓膜导致了感染,也有可能蔓延到中耳发生炎症。少数中耳炎是由于败血症引起的,常见的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
妈妈需要“火眼金睛”
年幼的宝宝交流有困难,家长检查其听力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会忽略这个问题。所以,家长一定要细心留意宝宝的日常活动,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1、头部剧痛,厌食、哭闹,不愿入睡。婴儿虽然说不出来,可是只要动动嘴,不管是吸吮和吞咽动作,都会压迫感染部位感到疼痛,这时妈妈需要引起注意。
2、发烧。中耳炎往往伴随着突然发烧,体温可升至37.8℃至40℃。若宝宝出现没有感冒症状的发烧,妈妈就需警惕他是不是得了中耳炎。
3、反应迟钝。渗出性中耳炎不会流脓,可是有液体大量存留于中耳部位,可能给宝宝造成暂时性的听力障碍,出现反应迟钝的症状表现。
4、看有无化脓。如果耳朵中流出黄色、白色或者含有血迹的液体,那么你的宝宝可能是患上了中耳炎。
中医防治小儿中耳炎
1、穴位按摩——耳前三穴
取穴方法:张口时,耳朵的前面会隆起一个骨性突起,在这个突起的后面、耳的前面则出现一个纵向的凹陷,其中自上而下排列着三个擅长治疗中耳炎的穴位:耳门、听宫、听会。
图1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位,妈妈在操作的时候可以不用拘泥这三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只需要将食指侧立起来,来回擦热这个纵向凹陷,大约3~5min左右,双耳可同时按摩,亦可两耳交替。在按摩过程中,可适当配合穴位的点按手法,每天操作2~3次。
2、小儿推拿——清肝经
取穴方法: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妈妈以拇指罗纹面着力,由食指指尖向指节方向直推,清100~300次。为防止宝宝哭闹而不配合,每次选取左手,每日1次,如图2。
图 2
3、茶饮药膳
(1)金银花粥
配料:金银花12支,柴胡9克,鳖甲15克,薏米18克,红糖适量。
制作:前3味煎汤,去渣后入薏米、红糖,煮成粥,每天1剂,连服4~5剂。
功效:清利肝胆,适用于肝胆郁热所致的中耳炎。
(2)薏米山药粥
配料:薏米、山药各60克,粳米60克。
制作:先将薏米加水煮至烂熟,取山药捣碎,加米同煮糊粥。早晚空腹温热服食。功效: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湿困型慢性中耳炎。
小儿中耳炎“预防针”(找类似针筒的小图标或简笔画)
1、注意休息。
2、预防感冒。
3、留意夜眠打鼾。
4、饮食清淡、营养丰富。
5、洗澡避免污水入耳。
6、喂奶避免过急。
8、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