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敏
中小型民企融资难的责任三分在社会(即包括政府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在内的整个外在环境),七分在自身。
5月22日,在“2013徽商之夜暨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高峰论坛”中,安徽省信用担保集团副总经理叶斌为徽商企业家们带来了一场关于民企融资难问题的演讲。在他看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解决的关键仍在于企业自身。
“民营中小企业求贷无门时,难免有情绪,埋怨金融机构不支持、政府政策不到位、中介机构不配合,甚至认为社会对中小企业有偏见,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叶斌认为,中小企业在成长初期资本实力比较弱、规范管理比较差、诚信意识比较淡,这是事实。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审查,这是市场规则下金融机构为保证信贷资产安全所必须要做的事情,是合理的。“但是有的中小企业不这样看,认为银行求全责备。在我看来,民营中小企业应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在融资问题上,我觉得民企自己身上存在着五个瓶颈,需要自我突破。”
第一个瓶颈,融资难经常产生于民企自身的认识误区。首先是“底子雄厚”之误。叶斌举例说,有的企业从来没有在银行贷过款,在第一次跟银行信贷员接触的时候就说:“我的企业做这么大从来都没有贷过款。”言下之意,“我有实力,你可以施心地借款给我。”但恰恰是这句话,导致银行不放心,更加谨慎了,“因为你没有负债经历就是没有信用记录,银行怎能不对你‘严看一眼呢?结果导致这个企业事与愿违。”其次是“面子太薄”之误。叶斌介绍说,有些民企经营者误读了银行的信贷程序,把接受正常的授信调查看成丢面子的事,错误的心理极易导致失败的结局。再次是“关系取胜”之误。叶斌认为,有的企业为贷款不去把该做的事做好,而是托人隋、拉关系、走后门,结果让银行更不信任了。最后是“因小失大”之误。叶斌说,有的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的材料和规范性文件中掺水作假,本想给企业增加一些光彩,却弄巧成拙。
第二个瓶颈,融资难经常产生于民企自身的运筹粗疏。叶斌介绍说,这主要体现为四点:首先是企业内部缺少规范。有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上比较粗放,企业账目要么不全,要么不清,勾稽关系不符,达不到银行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企业对外情缺少了解。有的企业不知道银行贷款的流程,不知道如何去建立信用,在和银行对接过程中仓促应对,很容易导致“夹生饭”的局面。再次是企业心里缺少算盘。有时企业只知急切求得贷款,至于是用哪种类型、哪种期限的贷款比较合适,没有事先的盘算,这也容易导致申贷失败。最后一点是时机缺少选择。许多企业都是在资金全面吃紧、周转不过来时,才想到贷款,把自己最不好的状态给银行看,难度必然加大。如果打一点提前量,选择在企业基本面好的时候申请贷款,成功的几率可能就高得多。
第三个瓶颈,融资难经常产生于民企自身的视野单向。
叶斌表示,这可以从两大方面寻求突破。首先是对内挖掘现金流:第一是缩短收款账期,增加现金流。企业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营销人员的谈判能力、议价能力。比如,一个行业的常规账期是三个月,某企业组织生产每月需要流动资金500万元,那么该企业维持生产的流动资金不能少于1500万元。如果能把账期缩短为两个月,那么,1000万元就可维持生产。如该企业是靠贷款支撑生产的,那现在就可减少500万贷款额度了。第二是延长付款账期,节省现金流。一个企业去购买上游企业的材料,也可以和别人谈延期付款。不少企业经营水平跟不上,买材料的时候都是拿现钱,一到卖产品的时候都是赊账给别人。这样一反一正,几经周折求得的贷款,很多实际上是给上下游在用。第三,是调整存货结构,腾出现金流。有很多企业仓库里原材料储备与生产周期不匹配,不合理储备的原材料占用了资金,造成贷款规模和财务费用无谓增加,这是很不应该的。第四,是营造买点预售,创造现金流。对热销的产品和服务,采取定金制、预售制,即可提前获取现金流。这也是营销策略。
其次是对外开发融资新渠道。企业对外融资并非仅银行贷款的华山一条道,除了对中小企业来说相对遥远的上市融资外,还有多种融资渠道,如发行信托计划、发行企业债券、租赁融资、股权融资等。
第四个瓶颈,融资难经常产生于民企自身的增信乏力。
首先是不善于把“信用边角料”组合成“信用五合板”。在叶斌看来,中小企业有很多信用资源—直处在闲置状态,如商标、专利质押,应收账款、出口退税账户浮动质押、收费权、经营权抵押等。比如说,有的药店的牌照是要经过审批才能拿到的,这个东西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药店开不下去了,是可以转让给别人的,所以,可运作以这样的牌照去抵押融资。
民企增信乏力的第二个表现,是不善于营造信用的“马太效应”。“我曾经接触过广德从浙江招商过来的一个企业。这个企业的老板表示,申请贷款做银行工作好难。我说,‘你的企业本部那么优秀、那么好,广德这里的金融机构不一定了解,不如换一种方式。”叶斌建议,到年底了,企业可以把广德各家金融机构都请来,搞个活动,给每人一份资料,将浙江母公司的实力,广德子公司的前景,都简明形象地反映上去。在没有负担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母公司的信用光环引到子公司身上,培养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认同感。“这一招果然奏效。金融机构逐渐策划给该企业贷款,由‘惜贷转为‘争贷,出现越有信用者越有信用的‘马太效应。”
民企增信乏力的第三个表现,是不善于借助信用中介机构增信。现在担保机构很多,叶斌建议,可选择资质优良的担保公司为借款企业增信:市县的城投公司一股实力也很强,也可争取其为借款企业增信。现实中,很多企业不会借助这些机构为自己增信,甚至为一点担保费而不去争取增信机构的支持,失去扩大融资能力、提升信用形象的大好机会。
第五个瓶颈,融资难经常产生于民企负债的结构错配。绝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负债长短期结构都不合理,往往贷款期限都在一年或一年以内。这些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长期负债科目往往是零或仅有很小的余额,而长期资产类科目的累计金额却很大。这种来源与运用期限错配的问题成为民企信用链上险象环生的根源所在。
“当然,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叶斌看来,中小企业自身品质提高了,加上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制定科学、落实到位,银行激活向中小企业贷款的热情、丰富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贷产品,社会各界营造尊重、关爱中小企业的良好环境,把各种正能量积聚到一起。这样,中小企业融资难局面就可望得到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