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收获文化财富

2013-04-29 00:44:03韩雪
东方航线·新尚车 2013年6期

韩雪

在英国,收获文化财富

马达

2005年-2008年,就读于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

2011年-2012年,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出访澳大利亚。

我本科读的是创意文化产业专业,这个专业在国内比较小众,而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很早我就产生了到国外深造的想法,有次,在谷歌搜索了这样几个关键词“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 创意文化产业)”、“professor(教授)”、“university(大学)”、“famous(著名)”,首页显示第一条就是利兹大学的某位教授。我立刻给这位教授发了入学申请邮件。教授回复说,我很幸运,因为是申请这所学校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只要雅思分数达标即可入学。

越过语言障碍

从伦敦机场出来后,我乘坐火车到达利兹,接着又乘坐8小时汽车到了一个荒芜人烟的地方——西约克郡和南约克郡交界处。如同到了偏远、荒芜的陕甘宁边区。眼前孤零零的几座小楼,就是我的学校了。

出国前,我自认为英语水平不错,到了英国才知道,不同地区的发音各不相同。在学校,我居然什么都听不懂,语言成了学校生活中的最大障碍。我不知道教室在哪里、老师讲什么、大家谈什么。

第一次考试,满分100分,我考了27分。学校建议我回去补习一年语言,明年再来上课。考虑到学费已交,我想到一个笨办法。我和老师达成协议,每天上课带着录音笔,把讲课内容录下来。回到宿舍,一句句翻译出来。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就请英国同学帮忙一句句写下来,我再翻译成中文。这种高强度的“听力”练习还是颇有成效的,一段时间后,我不但学会了当地的盖尔语,甚至能听出曼彻斯特和利兹口音的差异。

一次“与世隔绝”的经历

除了语言,在利兹大学遇到的另一个障碍是信息闭塞。

有年圣诞节,因要复习功课,我没和同学们一起出去庆祝。圣诞节前夜,学校出奇的安静,似乎已经空无一人了。我到校园里转悠,发现学校通告栏写着:“圣诞节十天假期,学校供水供电,但食堂不开门。因学校周围森林环绕,也没有交通工具,建议大家不要呆在学校。”这时我才知道,整个校园只有我一人了。最糟的是,手机、网络信号全无。

为了打发这十天的寂寞,我在学校附近树林里抓了一只野鸭,与我为伴。英国的冬天很冷,而且屋里没暖气。睡觉时,我把床垫放在浴缸旁打开热水阀,在热气弥漫中,渐渐睡去。有次忘关阀门,第二天醒来,发现被子和保暖衣已经湿透了。我把走廊尽头冰箱里同学们存放的零食都吃完了,假期最后两天,我开始喝仅剩的啤酒,借酒消愁,忘记独孤与寒冷。

幸运的是,图书馆有扇窗没关闭,我可以每天爬进去看书。在极静的环境中,看书格外入神,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

假期的第十一天,我听到门外有声音,有人来了!我不顾一切冲上去,紧紧拥抱这第一位到校的同学。把这位同学吓愣了。

恢复网络后,我发现邮箱里有100多封未读邮件,80多封是寻人启事。后来才知道,这十天,妈妈因惊吓过度入院,爸爸正准备办签证来英国找我。中国领事馆全体华人都在寻找我,学校学生会也在到处找我。事后,校方严肃批评了后勤部门,指责其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我却暗自窃喜,第一次如此深刻地体会到自己的重要性。这十天经历我将难以忘怀。

体验英国的文化

其实,留学期间分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到国内没有的先进文化。英国发达,并不仅是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在人文素质、文化生活等软实力方面。

创意文化产业专业要求见多识广。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到不同的城市上课,到每座城市都会去参观艺术馆、博物馆,及其它文化设施、文化类企业等。老师现场教学,身临其境,效果很好。一年时间,基本将英国各大城市都走遍了,收获颇丰。

不同于国内博物馆的雷同内容。国外在设立博物馆之前,都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地方。并且运用商业化运作,保证其生存,如很多主题性的博物馆。以伦敦为例,这里有上千个不同主题的博物馆,设立的名目千奇百怪,如凭借影视作品成立的博物馆就有哈利波特博物馆、福尔摩斯博物馆等。为迎合大众,福尔摩斯小说中提到的贝克街221号这个虚构的门牌号被挂牌,并成为了现在的福尔摩斯博物馆。甚至连贝克街的地铁站也被命名为“福尔摩斯车站”。

英国人很会享受周末,利用这两天充分放松、休闲。我毕业后在伦敦找了份城市规划师的工作。每周五结束工作,同事们会开车去英国各地旅游,周日晚上回来。英国的夜生活也非常丰富,尤其一些有足球队的城市,一到球赛季,半夜两三点依然有庆祝的球迷在酒馆欢庆。晚餐也是繁华夜生活的一部分。通常的步骤是,先吃一顿简单的“supper(夜点心)”,接着来一顿正式的“dinner(正餐)”,10点左右去酒吧,12点再去夜总会,直到凌晨2点结束,如果还有精力,可以去中式或泰式按摩店去放松一下身体,充分享受夜生活。

回国创业 学有所用

2008年,我选择了辞职回国创业。

创意文化产业对推动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很有帮助。在国内这个行业才刚刚起步。回青岛后,发现正在筹建创意100产业园,我申请参与到园区建设,并在此建立了自己的公司,专为园区服务。为了让从事创意文化产业的同行们有一个共同发挥的平台,以及更好得服务于大众,我创建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2010年时,文化创意产业有了爆炸式的发展,从开始时全国只有几百个园区,忽然激增到一千多个园区,2011年时激增到两千个。直到今年,全国计划中、实施中和已经建成的园区已经达到五千多个。这些园区将成为全国各地的城市文化地标,同时还会带来巨大商机。有些园区联合了国外机构,为各地城市规划,如“十二五”计划、文化园区规划、文化产业招商、各地文博会、文化类企业等服务,推动了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给出国的年轻人一点建议

如果想要移民海外,建议从小就出国,可以及早融入到这个国家。如果是为了学知识、长见识,为人生增添不一样的阅历。可以到国外游学,学位不重要,重在经历了什么。如果要留学,建议在研究生阶段出国。中国的基础教育比较发达,从小在国内奠定好文化基础、培养理性思维及学习惯性再出国,对以后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不建议在高中或大学时出国,因为那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过早出国,易形成“黄”皮肤,“白”内心的“香蕉人”,也容易受到各种诱惑,失去人生定位,甚至荒废学业。研究生阶段出国,看事情会较为理性,会用分析的眼光看待一些问题。

关于留学哪座城市。英国历史悠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偏重点。伦敦是商业和文化的中心,想要学习商业、金融的学生,可以来此学习世界领先的商业理念。如果是文科,除了伦敦,还可以选择像巴斯这样的小城市,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这些小城市中。如果是工程类的学生,建议选择北方城市,如爱丁堡。

Tips

推荐英国旅游胜地

?考文垂花园(Convert Garden)以前是个跳蚤市场,现在仍有很多人汇集在此出售自家的小物件,用心淘,可以淘到低价精品。我曾在这里花1英镑淘到一个中国古盘,据说是清朝时出口到英国的,在国内能卖到1000元人民币。?推荐英国从北到南一条线路线——爱丁堡-曼彻斯特-利物浦-伦敦。

?泰特美术馆(Tate Modern and Tate Britain),由以前的发电厂改建而成的文化艺术中心,在这里不但能看到新奇的艺术品,还能远眺泰晤士河。

?英国可以称为“15分钟”一个城市。小城市都不大,有的只有几千人,但都很有特色。最南边新森林区(New Forest)风景如同人间仙境。

随处可见的中餐馆

出国才知道,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和中国超市。记得有次我去了英国北边的一个只有几百人的小城市,那里没有麦当劳、肯德基,但却发现有家中国餐馆,顿时感觉特别亲切。在英国的中餐馆里,粤菜、川菜馆居多。一个叫“红辣椒”的中餐馆随处可见。

3P 2061字

追寻我的美国梦

徐欣 Greg Xu

留学经历:1996年~2003年 美国纽约 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简称SNHU)

现任工作:永明加信(北京)公关顾问有限公司

Sherpa (Beijing) Public Relations Consulting Co., Ltd.

客户总监 Account Director

导语:

1996年,我19岁。一位来华游学的美国大学生进入了我的生活,他叫Burke Lewis。对于高中还未毕业的我来说,他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感,更多的是对追求自己梦想的信念和信心。经过全家人同意,1996年6月9日,我踏上了到美国求学及工作的人生旅程。直到2003年回国,这7年半留学经历,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踏入世界城市

当踏上这片被称为“世界金融中心”的都市——New York City时,第一印象就是繁华。纽约是座融合了全世界文化的都市。游走在曼哈顿街道上,随时都会感受到不同国籍、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以及不同信仰的氛围,而自己也是组成这巨大氛围的一个小小的元素。

几经辗转,我来到了我就读的大学——南新罕布什尔大学(Southern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简称SNHU)。学校成立于1932年,位于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曼彻斯特市,曾连续多年被美国权威杂志《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and World Report)评为北部一级大学。这所大学虽然不是“知名”学府,但它让我真正经历了美国式的学习和生活经历。

接受美式思维

曼彻斯特市是新罕布什尔州最大的城市,但与纽约或波士顿的繁华相比,还是相差很多。看惯了北京的车水马龙、人潮涌动,这里养老般的安静和平淡,让我一时无法接受。我想我可能更适应纽约或波士顿。

在大学期间,我每年都会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特别思念家乡,英文叫homesick。记得大学一年级时,因为初到美国,没几个朋友,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回宿舍看书、看电视,没有过多娱乐活动。我常怀念高中那段日子,每天放学和同学们三五成群的玩耍。我甚至有过放弃学业回国的念头,但对梦想的追求还是让我留了下来。

其实,治疗这种思乡情节的最好方法就是多交朋友。在大学的这些年,我结交了很多不同国籍的朋友,当然还是美国人居多。朋友们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也为我建立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了很大帮助。我到现在很多对事物的看法和理解还是很西方化。比如,美国人崇尚自信,相信自己能通过个人和协作达成愿望和理想。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诚信。最重要的是,人需要有爱,爱自己、爱他人、爱世界、爱所拥有的一切。怀有一颗爱心,一颗感恩的心,才可以活的充实,活的精彩。

我也遇到过一些烦心事,源于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误解。由于政治原因,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还停留在文革时期或上世纪80年代末,而对中国今天的崛起,却不是很了解。每当听到美国人对中国误解的话语,我就会愤愤不平地理论一番,让他们明白,中国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世界大国,让他们感受到,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当这些美国人通过我的讲述,产生了要去中国走走看看的想法时,我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更加骄傲。

融进创业历程

如今,我回国已经10年,对这段留学经历依旧记忆犹新,它对我事业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留学时学的是市场营销专业,我抱着学成回国施展才华的想法,如今,我经营着和朋友共同成立的公司——永明加信(北京)公关顾问有限公司,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协助并服务于更多国内外的企业,为更好地开拓中国市场尽自己一份力。

我在美国树立的诚信原则,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助力。现在,公司已经成功为多家国内和国际知名企业及机构拓展中国市场拓做出贡献。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罗技中国、联想集团、优视科技、李宁体育、海尔电器、先锋国际、一汽大众、福特中国、北京汽车、南非旅游局等。公司利用多渠道媒体资源为企业的品牌和产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整合营销推广,并且,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还通过数字化营销方式配合传统媒体和地面活动,使企业的品牌及产品的推广面不断扩大,对企业的销售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畅游度假胜地

新罕布什尔州是美国著名的滑雪胜地。这里有些坡度较平缓的山,夏季凉爽,适合登山避暑。也有些陡且直的山坡,形成了天然的滑雪场。冬季,山坡铺满厚厚的雪层,很多滑雪运动场建在这里。最著名的度假景区是怀特山脉国家森林公园(White Mountain National Forest)以及相邻地区,适合滑雪、溜冰、健行、露营、游泳、钓鱼、划船、等休闲度假活动。这里还有全美最漂亮的枫叶,每年秋季,枫红似火,如梦如幻。

新罕布什尔州还有其它值得一游的地方,如格林北方的新罕布什尔遗迹、科福顿的洛格兹矿、拉科尼亚的温尼佩绍基湖、北沙仑附近的神秘丘。新罕布什尔州最著名的盛会是——美国总统竞选预选的第一站。每次总统竞选时,民主党和共和党都要在这个州选举候选人,而选举所在的城市正是我读大学的城市——曼彻斯特。

除了选举期间,大多时候曼彻斯特是安静的。如果这座城比作一个人,他就像一位阅历丰富的慈祥老人,沧桑而安详。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他身上,可以看到美国从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到今天所历经的沧桑。这里有历史悠久的纪念碑、博物馆,还有旧工业时期的厂房,展示着它过去的繁华。在这座城市,很少会看到拥堵的交通、涌动的人群、嘈杂的环境,一直以来,他始终保持着安详与平静,静静地守望着时代的变迁。

2P 1323字

体验加拿大的自由生活

薛鲁峰

2003-2007加拿大辛尼佳大学 Seneca college

2008-2011 加拿大约克大学 York university

现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同时兼做国内外学生交流工作。

导语:

在国外这几年,是磨练身心的几年,如今回国,用“破茧成蝶”不为过。我现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同时还做着国内外学生交流工作。没有在国外的那几年,我做不到这些。同时,很庆幸自己没有被“大染缸”浸染。不过,就算是被染过,我的色泽应该也是不错的。

换个环境 也许更好?

我晚熟,意味着年轻时遇事不会考虑太多。

一天,家里人说给我办理了出国手续,国外学校也已安排好,可以随时走,到地方会有人接。虽然前路未知,但那时我已经厌倦了一个月只休一下午的高中生活,觉得换个环境也许不错,于是就没加思索的答应了。

第一次去加拿大,先从青岛转机到韩国,再从韩国转机到日本,又从日本转机到温哥华,最后从温哥华转机到多伦多。20多个小时飞行,第一次感觉原来坐飞机也是件痛苦的事,尤其是旁边乘客是个爱哭闹的孩子。

在多伦多机场上了接我的车,车窗外是白茫茫的雪地,我不知道车驶向哪里。到了住处已经凌晨2点了,踩着齐膝深的雪,走进住所,一个破旧的单人床垫、一张破桌子,我铺上自己带的床单,睡了一晚上。

刚开始那段时间,我很迷茫,不知该干什么,去哪里买东西,乘哪辆公交车,如何买票,如何下车……周围和以前的生活完全不同,一切都要自己处理。 渐渐发现,学校餐厅的Pizza 如此美味,可当花3加币买一块pizza时,特别心疼,这么一小块居然卖30元人民币。为省下15元人民币的公交车票,我不得不每天步行回家。在外吃东西很贵,于是我买了锅碗瓢盆,从一个月天天面包果腹变为在狼藉的厨房里做饭。

自由生活 孤独内心

在国外这段时间,我很自由。一个人生活在一个陌生城市,没有人嘘寒问暖,没有人约饭局,没有人过问生活,只是暑假时需要乘坐13个小时的飞机回家。渐渐地,发现自由其实也没什么,每天除了上课、下课,我没有其它事可做。工作前的这段时间,有部电脑会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可以和国内的亲朋好友们联系,唠唠家常。

因为和当地人的语言障碍,初到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的圈子就是自己的同胞。渐渐发现,周围有很多中国人、很多中国超市,还有我最爱的“老干妈辣椒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接触的全是中国人。我当时唯一的娱乐方式就是看国外电视剧,英语口语就是在那时炼出来的。偶尔,留学生们也会去KTV,只是价格昂贵,一般都是富家子弟开着跑车、带着美女消费的地方。很多香港、台湾人在加拿大开奶茶店,因此这里奶茶味道一流。

干净城市 温暖心灵

干净,是我对这个城市的第一印象。鞋子穿了一个月,居然还是干干净净,我甚至怀疑,马路有清洗鞋子的功能。

适应了多伦多后,发现座城市就像个不知道混了多少基因的混血儿,世界各地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这里的人自由、淳朴、乐观、守信、善良.....我没有遇到欺负我的人,我想不到任何负面评价。

我在这里也学习了“规则”与“人情”。当我想闯红灯过马路时,会发现周围所有人都在等,没有人迈步,于是我也收回了跨出去的脚。当过没有信号灯的路口时,发现车会停下来让行人先过,而行人与司机互相招手与避让的一瞬,让我心里暖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