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宾
摘要:当今基础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新课改”。所谓“新课改”,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简称。“新课改”的基本内容是,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应试教育的模式,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最终实现素质教育。从中学语文教学现状来看,新课改的影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深。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现状
一、“新课改”在课程目标方面
反对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强调技能的培养,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了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这固然是对刻板的语文教学的一种否定,但是在真正的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老师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而忽视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缺少了必要的积累和训练。我们知道,语文教育作为人文学科有其独立的品格,重视积累是其本有的特质。汉语言作为我们的母语,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之后,有很多知识就是靠教师讲授而传承下来的。比如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古体字、通假字、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讲解,还是需要语文老师来完成。而我们的中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语言学训练,在这种前提下,要达到教学目的,就只能加强这方面知识的积累,使他们拥有过硬的基本功。另外,语文技能的培养与基础知识也是紧密相关的。在作文训练时,很多学生都抱怨没什么可写的。笔者也曾向他们询问原因,得到的结论是,肚子里空,没有知识的积累,不要说写作,连基本的评论也做不到。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满嘴白字、前言不搭后语,不懂得成语,更不知文学名著为何物的中学生能算有较强语言技能的人吗?由此可见,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学生的知识积累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因此,笔者认为,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我们语文学科依然要加强知识的积累。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从字词的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及语言的积累等多方面加强。与此同时课后训练也要随之跟上,完成语文训练“量”的目标。这样,学生的语文功底才能更加得扎实、厚重。
二、新课改是深层次的变革,而不是表象化的变革
从技术条件上来看,网络数字化为“新课改”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多媒体教学把多彩的世界带到了课堂上。在网上,我们可以搜索到有关教学的一切信息;不去图书馆就知道老舍的全部资料;利用电脑可以合成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通过视频还可以感受到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原来呆板的文字现在“活”了起来,清晰深刻地映入了学生的脑海里。这种直观的印象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加深他们的记忆力。对于老师来说,原来必须吞噬的粉笔灰不见了,一个课件囊括所有内容;精心的设计、巧妙地引导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氛围,还充实了课堂内容。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固然很重要,但是现在有“喧宾夺主”之嫌。现在很多老师把做课件当成了教学的必需品,忽视了传统教学中对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课件越做越好看,越做越花哨,可课堂训练却慢慢被忽略了。讲授的多,分析的少;口头讨论的多,写作训练做得少。以阅读来说,多媒体教学或许能以其多彩的画面,丰富的内容刺激了学生的感官,但也可能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难以理解语言的生动内涵。更有甚者,有的学校竟然半强制性的推行课件制,定期检查学校老师的课件,行成了只要是公开课就是“课件课”这样不好的习惯,实在是舍本逐末。
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固然值得肯定,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传统教学方法,不能忽略教学规律及实际效果,传统教学中优秀的、成功的一面仍要传承。这就需要掌握好教学尺度。一方面,要考虑多媒体运用的实效性,不能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另一方面,不能忽略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教师教学中的语调、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的作用和学生读、写、动手操作的作用。只有将新技术与“听、说、读、写”等训练环节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使其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性措施,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最终使新课改从内容到形式上都产生巨大的进步。
三、语文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重视感悟是其教学特色
与理科不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更为关注生活、生命、精神与思想。作为学生一旦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自身又有足够的语言功底,就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文学典籍中去开发自己的精神空间,探索人类共通的精神领域,最终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格品质。例如,当我们诵读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时,学到得不仅是丰富多彩的语言,还有高尚的人格与境界。所以,语文学科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无功利性的。然而,这种无功利性的素質教育与当前的考试制度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我们一直倡导素质教育,可是回望现实,国家举行的选拔性考试还是要看学生的分数和成绩。于是,当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时候,就不得不面临着如下的困境,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为了现实的需要,一门心思把提高成绩作为自己的目标,对于语文课上所涉及的“美育”内容并不在意,相反还有些抵触。如果我们的考试制度不发生变化,素质教育的意义就难以达到,中学语文教育只能在旧有的模式中继续徘徊。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要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要改革考试制度,尤其是语文考试制度。故而,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语文考试中,除了笔试之外,也可以普及面试,全面考查学生的表述能力、思维水平和反应能力。另外,在普通中学也可以推行选课制度和学分制度。这样既能让学生的自身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又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还可以将新课改推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总之,“新课改”依然处于探索阶段,自然避免不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将已经进行中的新课改废弃;相反,它依然是中学教育的努力方向,而且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方向。身为一线教师,我们在充分而合理的采用新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型的同时,自己也要抓住机遇,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地在探索中去完善“新课改”理论,实现理论、实践上的突破,适应新形势、符合新要求,有力地推动新课改向更深层次发展,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