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清 李龙
[摘 要]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是民国抗战期间进行战时新闻宣传的机构,利用放映幻灯和电影、举办照片展览、办壁报等多种方式来形象生动地宣传抗战,以增加一般民众对于时事新闻及日常生活知识的正确了解和认识,对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及民众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该处的工作主要于1943—1945年间在我国西南地区开展,为这一时期电化教育所承担的“唤醒民众,抗战救国”的重任贡献了一份力量。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影闻宣传处的成立背景、机构沿革及其开展工作的梳理,分析了它的作用与价值。
[关键词] 民国时期; 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武月清(1976—),女,湖北宜昌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史研究。E-mail:313742442@qq.com。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国府西迁,陪都重庆成为战争时期中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世界各国纷纷在重庆设立新闻处,成为战时宣传机构。
中美英苏结成反法西斯联盟,一些文化人士为了更好地进行战时宣传,在盟国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后改为“联合国影闻宣传处”。他们从各国、各地收集有关反法西斯战争、人民生活、时事动态、教育状况、风景名胜等照片;从国外运来放映机、幻灯片、电影片,在各地放映、展览,对战争时期的国民动员及民众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目前学术界对此尚缺乏深入研究,笔者在整理相关史料的基础上,试着对这一时期“联合国影闻宣传处”的活动作初步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联合国影闻宣传处”成立的背景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北平、天津、上海相继失陷。1938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正式宣布迁都重庆;12月1日,国民政府开始在重庆办公。四川由此成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重庆也由一个地方性的工商业城市一跃成为全国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以日、德、意三个轴心国及其同伙为一方和以中、美、英、苏等26国组成的同盟国为另一方,形成了阵线分明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战线。与法西斯展开宣传战,单靠文字、口语受到诸多限制,这就要利用通俗易懂的图像,如新闻照片、电影、幻灯、画报等来加强宣传效果。此时,新闻摄影成为战时新闻宣传中不可或缺的战斗工具,可是当时重庆的报纸都缺乏这方面的设施。[2]
随着国民政府的内迁,原在各大城市的全国性报社、通讯社相继迁入重庆。各国在重庆及大后方城市分别成立新闻处,成为战时宣传机构。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设立美国战时新闻局(the 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 OWI),并在欧、亚、非等地建立了26个战时新闻局的分支机构——美国新闻处(U. S, Information Service, USIS)。[3]在中国的“美国新闻处”,除重庆总处之外,桂林、昆明、成都、西安、贵阳、南平都设有分处,英国也在桂林等地设立了新闻处。各个新闻处内均设有摄影图片部门,规模大小不一,主要工作是制作、分发照片,翻译说明,举办展览会,放映幻灯或电影等,利用电影、传单、报纸、杂志等各种传媒手段进行广泛的宣传活动。[4]
中国为配合盟国的战时宣传,除已有的各新闻摄影机构(国际宣传处、中央社摄影部、励志社、中央电影场、中国电影制片厂等)外,还和美、英一起成立了“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重庆《联合画报》社等12家机构。大批照相器材、放映器材,还有已制作好的照片胶版、纸版、新闻照片和底片等从境外源源运来,为开展摄影宣传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5]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处长温福立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这一机构产生的动因:“情报与知识是现代战争的武器……现代战争是全面的战争,整个民众都必须参与,因此我们必须使广大的民众,很快地获得关于战争的知识。中国现在在世界上已成为重要的角色,然而中国大多数的民众,尤其在内地的,知识水准尚极落后,还滞留在手工业的时期,且文盲仍占很高的百分数。可是这般民众的一举一动,他们的态度和认识,势必要影响这大战的一切和它的结果,而不能予以忽视。如何可使这广大的民众吸取新的知识和正确的情报呢?可以应用的方法很多,其中特别值得提出的就是新近改良的幻灯,最新的袖珍放映片,用巧小的袖珍放映机,比以往的旧式幻灯优越得多。由于摄影技术的长足发展,新式放映片的品质比旧式的分外清晰,巧小,而便利,对于教育广大的群众有意外的便利。由于以上所述,中美英三国政府特联合组织‘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其任务在把优良的放映机运入,并经常以佳片供应服务……”[6]
二、“联合国影闻宣传处”机构沿革
1942年夏,舒宗侨(1913~2007,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1942年创办《联合画报》,担任总编辑,一直到抗战胜利后,舒宗侨以一美元购买了《联合画报》品牌独立经营,直到1949年4月出版第227期后停刊)和美国人温福立(Dr. Gerald F. Winfield)一起,考虑如何用形象化的手段进行抗战宣传,传播战争信息,提高人们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增强抗战必胜的信念。他们在盟军设在重庆的新闻处支持下,联合当时美国、英国和中国的战时宣传机构、成立了旨在以流动摄影展览和幻灯放映的形式来宣传报道战争进程的“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7]该社主要展览照片、放映幻灯,为同盟国进行战时宣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与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就当时的幻灯电影片、放映机商定了分配办法:“(1)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政治部,新运总会,青年会等为主要对象,再由各机关团体在其系统下设各地放映站。(2)制定“调查表”,由上述机关团体分函各地从事调查。(3)根据调查结果,组成发行网,并决定供给放映机数量及幻灯影片数量。” [8]数月后,因为摄影展览和幻灯放映传播范围有限,于是在此基础上创办了我国抗战时期最重要的新闻画报——《联合画报》,由温福立任社长,舒宗侨任主编。[9]
1943年初,由于受战争的影响,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存在着种种困难。社长温福立到美,与美国当局从长计议,解决设备、幻灯片及运输困难等问题,以促进该社发展。1943年7月到12月,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的工作曾一度停顿。温福立社长11月由美返渝后,积极筹备恢复工作。[10]1944年初,将该社正式改名为“联合国影闻宣传处(United Nations Picture News Office, UNPNO)”,由温福立任处长,钱振海任副处长,地址设在南岸友于里9号附1号,并在城内民生路冉家巷(今市中区大同巷)9号设放映总队和办事处。[11]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以下简称“影闻处”)分为编译、摄影、美术、组织四科,编辑科科长邢光祖,摄影科科长王介生,组织科科长朱经治。[12]我国著名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邱陵教授曾担任该处美术干事。[13] “影闻处”的工作是把从各盟国征集来的照片,编成展览照片和幻灯片,并从美国运进大量的幻灯和卡通片,组织放映点,轮流放映。“影闻处”为了更好地进行全国性宣传,详细制定了映片放映站设置办法,于1944年2月公布,共十三条。其中规定全国各省市县的正式机关团体(如党部、团部、社会服务机关、文化团体、工厂、学校等)可填写申请书,经该处核定认可后可设置放映站,并且要填写《保证书》;每领取一架放映机需交纳1000元保证金,规定要有专人负责,每周至少放映三次;放映时不得向观众收取任何费用;放映完的映片、说明书,及填写的书面报告都要寄回该处;各放映站须有经验丰富的放映人员及能说流利国语或当地土语的说明人员为民众服务……[14]
1944年5月,金陵大学电影部受“影闻处”的委托,代设成都区流通处,于5月开始工作,主要流通范围为川西和西康等地,吕锦瑷任视察员。[15]后又成立了昆明流通处、贵阳流通处,对后来在全国设置放映站,开展影闻宣传活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944年10月,“影闻处”人事变化比较大,钱振海副处长与编辑科科长邢光祖辞职,英籍代表谭世安(Peter H. Thompson)到职任副处长,魏璐诗(原名Ruth F. Weiss,女,犹太人,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2006年逝世。抗战胜利后,魏璐诗又回到上海,在宋庆龄同志主办的中国福利会工作。1946年到美国纽约,在联合国秘书处任职。1951年魏璐诗应邀回到中国,在北京国际新闻局(外文局前身)任英语专家。1965年到人民画报社任德语专家)任英文秘书。[16]11月份,“影闻处”人事得到加强,美国大使馆新闻处派斐理明(Thomas R. Freeman)担任美籍副处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指派袁昶超任华籍副处长,三大盟国各指派的副处长负责收集本国的战时影闻资料,协助温福立处长处理事务,同时编辑科科长锤荣苍到职。[17]
1945年8月抗战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大幅度消减了拨给美国新闻处的资金,“影闻处”于1945年9月30日撤销。同年11月底,许多“影闻处”的工作人员离开重庆。[18]善后事宜委托英国大使馆新闻处王云槐女士办理。[19]
三、“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开展的工作
“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建立之初,主要发行展览照片、放映幻灯和出版画报,为同盟国进行战时宣传。该社与中央摄影场、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通讯社、中央宣传部密切联系,收集各处照片,也派该社摄影师自己拍摄新闻照片,在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西、西康等省举办新闻照片展览,并取道印度,转入西藏, [20]可见宣传范围之广。为了扩大宣传并有利于幻灯电影的推广,1942年9月25日,《联合画报》在重庆由该社正式创刊,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新闻性画报。由于人们渴望了解世界各地的战况,所以一出版就受到欢迎。《联合画报》每周出版画报两张,一张印图片,一张印文字、地图、漫画。最初创刊时只印三五千份,不到两三个月就增加到四五万份。这引起了正准备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战时宣传的美国新闻处的兴趣,他们决定接办这份画报。1943年初,《联合画报》脱离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由美国战时情报局(该局后改名为美国新闻处)主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在重庆三年多时间里(1942年9月至1945年10月),《联合画报》共出版了154期,是盟国的主要摄影宣传刊物。[21]画报在战时的宣传确实很有效果,那些轰炸日本、德国以及盟国胜利的图片使中国人感到战争必胜!特别像盟机轰炸德日本土,原子弹轰炸广岛、长崎的照片,它给敌人的威慑力量不亚于炸弹本身。[22]这份画报为中国的新闻摄影和画报事业在战时宣传和民主运动宣传上建立了不小的功勋。
办壁报也是该社的宣传方式之一,主要是以时事照片分发到国内各大学、中学,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担任编辑工作。有的学校的壁报,还带有英文附刊。这些壁报既有新闻价值,又有教育意义。[23]
放映袖珍映片也是一种新的、重要的战时宣传工具,该社出品各种幻灯软片,已在各地公映,金大电影部亦收到十余卷,供应成绩良好。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运到大批视觉教育社(SVE)出品的CC型袖珍三用幻灯放映机,其中十四具已拨交教育部转发各地施教机关应用。[24]1943年6月,联合国幻灯电影供应社携带“联合国在太平洋战争”幻灯片及数百张照片,在惠水县内放映、展出,人称“小电影”。[25]
自1944年改名为“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后,该处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战时从事教育电影幻灯片发行的重要机构。不但引进了大量的国外作品,还自己制作、编辑了大量的袖珍放映软片发行到各处放映。放映片共有三个来源:(1)在重庆每月摄制数卷;(2)美国寄来的负片和说白,在重庆或印度译成中文,并大量复制;(3)由伦敦及新德里寄来,经过编译后,大量复制。在重庆制作的,标以C字,如C1、C2等,A是表示来自美国,B表示来自英国。[26]1944年4月18日,温福立抵蓉,推动川西一带袖珍放映片宣传工作,4月19日下午至金陵大学电影部为学生表演新型有声袖珍放映片,并作学术公开演讲,讲题为《袖珍放映片在本次大战之贡献》。[27]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和各国新闻处,经常发行展览照片,供各地民众教育馆、学校等展出,还建立起流通网络。第十一放映站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受“影闻处”委托,成立了成都区流通处,于1944年5月开始工作,主要流通范围是川西及西康等地。当时成都区流通处区域内各放映站名单如图1所示 。 [28]
图1 《电影与播音》月刊第三卷第六期刊登的
成都区流通处区域内各放映站名单
“影闻处”的主要使命是启迪知识、报道新闻,宣传的手段就是袖珍影片(Slide Film)和新闻照片(Photo Prints)。到1944年,由“影闻处”设置的放映站及展览站,总数在400以上,分布在全国二十个省,每月经常拥有150万以上的观众。“影闻处”编辑科每月编辑袖珍影片18~20份,大部分是黑白影片,只有少部分的彩色画片;新闻照片3500张,用于分配各站展览放映。该处时常放映电影,并有流动放映车在外巡回放映,同时还举办新闻照片展览。这些影展都是以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及盟国的战时生活、工农业建设、科学文化事业等材料为内容。当时编辑的题材主要有:“(1)世界知识,(2)联合国动态,(3)全面作战方略,(4)战地实情,(5)中国一般,(6)美国一般,(7)英国一般,(8)科学知识,(9)讽刺与幽默,(10)新闻与特写。”[29]从编辑的题材可以看出不仅介绍战时动态,也介绍当时的人民生活、生产,灌输科学知识。
为了扩大宣传,该处致电国民政府增设电影放映站,具体内容见下文: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为在华增设电影放映站
以扩大宣传事致周钟岳①公函[30]
(1944年6月)
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公函 联外发字第0330号
查本处系由中美英三国政府所共同组织,专负宣传各同盟国战争意志及战时生产状况之责。目前,在国内外设有映片放映站一百三十余处,照片展览站七十余处,均按期供给所需之映片或照片。凡此工作之进展,已使本处略获国内外之赞誉。本处现有袖珍放映机三百架(另有大批放映机尚在源源运渝),拟以在短期内增设放映站三百处,每一新成立之放映站,本处均将供给大批各国战时新闻、生产建设、民情风俗等映片,并酌量配发五彩卡通科学教育等影片,以供参杂放映,而资调剂。此项放映机及其附件重约三磅,携带轻便,而构造灵巧,使用亦至简易,凡有电流之处,均可放映,即在无电流供给之处,亦可使用本处自行设计特制之电影放映机以为补救。兹查各县均有社会科之设,专以促进各社会福利并协助推进社会教育。对此项工作,放映机实为极良好之公众娱乐及教育工具。本处亟愿在条件适合之每一县份之社会科设立放映站,给以放映机一架,并按期寄送映片,以使各联合国之实况,虽穷乡僻壤,亦能目睹。此点想必为先生所赞同。本处深信各县放映站成立后,在贵部指导之下,必能使全国人民对于盟国之作战意志及中国抗战建国之全面情况有更深刻之认识,并得以经常鼓舞士气民心,促成胜利之早临。至于各地设站手续费应如何统筹办理,敬祈惠允赐为祷! 此上
周钟岳先生
处长 温福立
钱振海
影闻处宣传科主要在全国各地设置放映站和展览站,尤其是在当时的大后方各省市,对战时宣传及民众教育有很大益处。在各地设立的放映站约300余所,月吸引观众约50至80万人,展览站约100余所,月吸引观众70至100万人。因渝市(重庆市)是我国的战时首都所在地,宣传极具重要性,故组设渝区示范放映及照片特别展览站,以起到对其他各站的示范作用。并与北碚管理局合办影闻教育实验区,由该处提供器材,由北碚管理局负责推行,巡回展览,以达到对乡村农民的影响。[31]
为了提高国人对于战时生产意义的认识,战时生产局与影闻处及有关机关会商,设立宣传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战时生产宣传。影闻处负责编制“增加生产特辑”,还负责以下三项工作:“(1)与美大使馆新闻处合作,向各有关工厂摄取有用之照片,以供编制映片之用。(2)在战时生产局指定之工厂,尽量设置放映站,经常举行放映,俾使一般工人得以认识战争,接受现代知识。(3)在战时生产局指定之工厂,每周张贴新闻照片壁报,以供全厂职工工余浏览。”[32]并将这种作法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的生产单位。“影闻处”对我国抗战期间大后方的重要煤炭基地北碚煤矿进行采访、拍片,向全国、全世界宣传介绍北碚煤矿在抗战中的业绩和体现出的全民族的抗战精神。[33] 从当时编印的《北碚概况》有关于重庆北碚民教活动的记载中也可以看出,“影闻处”与当地的民众教育馆在联合推广影音教育活动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联络英美新闻处及中国教育电影制片厂,每月在北碚澄江放映几次新闻、教育影片,参观民众每月约计7560人,最近并由影闻处代为购置电影机四部,准备长期放映,有联络学校团体,……民众教育馆又与影闻处合组影教实验区,划全域为十分区,每区有袖珍放映机一部,每月参观民众平均三万余人。”[34]
资阳县民众教育馆于1944年下半年开展多种抗日宣传活动,其中之一就是举办电化教育周,放映幻灯、照片展览是电化教育周的主要宣传形式。1944年8月民众教育馆与“影闻处”成都区流通处、美国和英国使馆新闻处三机关联系,同意定期供给英美盟军战地新闻照片,长期在馆内外进行展览。1944年10月初,民众教育馆邀请“影闻处”成都区流通处首次来资阳放映幻灯数场。同时商定在资阳设置第254号幻灯放映站。民众教育馆在总结举办电化教育周的情况时说:“此次放映影片及幻灯片均深含抗战意义,尤对兵役宣传收效特宏。”[35]
1945年元旦期间,在各地放映站放映了“影闻处”编辑的《新年献词》特辑,其中有民国多位政要人物,以及美驻华大使赫尔利、英驻华大使薛穆等人的新年献辞,对激发我国国民士气,产生了很大功效。当时的《电影与播音》月刊第四卷第二期的封面上刊登了袖珍片《新年献词》中的一幅的图片,如图2所示。[36]
图2 《电影与播音》月刊刊登的袖珍片《新年献词》图片
1945年,中国水土保持协会在重庆成立,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参加为机关会员。“影闻处”在天水水土保持实验区设置第99号放映站,使用幻灯机放映水土保持幻灯片。[37]
从1945年6月开始,“影闻处”宣传的内容不仅包括盟国的战时情况,该处还与金陵大学电影部联合成立袖珍映片馆,运用教学用袖珍片辅助当时的大学及中学的教学,其种类达600余种,内容包括航空训练、艺术、生物学、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工业、文学、体育、普通科学、社会问题、交通、职业教育、救护、物理等多类。并征求大学教授一百人,编制教学袖珍片,通过“影闻处”流通至全国300余所放映站。[38]
图3 肺痨病防治法 图4 放映“肺痨病防治法”幻灯的场面
1945年6月在《电影与播音》月刊上的第五期与第六期封面上刊登了“影闻处”制作的袖珍片“肺痨病防治法”及给普通民众放映场面的照片,如图3、图4所示。在第五期的119~120页,用两页的篇辐专门介绍该袖珍片,内容提要在封面写出“成都扶轮社最近发起防肺痨运动,举行防肺痨运动周,特请成都华西肺痨病疗养院院长罗光壁氏设计,交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制成袖珍映片,发行全国三百余站放映。目的在唤起国内人士对此病之注意,努力防治,增进国民之健康。”[39]在当时的四川,每三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肺痨。对于当时不识字的老百姓采用这种幻灯映片来普及卫生知识非常适用,深受普通民众的欢迎。
四、“联合国影闻宣传处”的作用和价值
“影闻处”对于动员和激励全国军民的抗日斗志和在加强世界进步力量反法西斯的斗争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所采用的新闻摄影、放映袖珍映片等宣传方式,是在战争时期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争取胜利的有效手段之一。
孙建秋(孙明经先生之女)写的文章《回顾母亲吕锦瑷二三事》中提及了吕锦瑷当时的回忆:“(我)同时主持了联合国影闻宣传处在金大影音部设流通处的日常工作,直到德国、日本相继投降,宣传处解散。这个流通处在川康一带设立放映站80余处,专门放映宣传盟军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新闻幻灯片,每套4~5卷,还配上一卷彩色小故事片以吸引观众,效果是不错的。”[40]
杜维涛在《抗战十年来中国的电化教育》一文中提到:“三十二年重庆设有幻灯供应社,是由中央宣传部和英美新闻处共同组织,供应各宣传机关及教育机关抗战宣传所需的袖珍幻灯机及袖珍片。以后改称‘联合国影闻宣传处,三十四年十一月结束。曾制有黑白及彩色幻灯片286种,发行者156种,分由重庆、伦敦及美国三方面摄制。在后方各省市设有400余所放映站,每站供给袖珍幻灯机一具,幻灯片随时供应。放映站中属教育机关者约60余单位。对于抗战宣传和教育的功效,实在很大。”[41]
孙明经在《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一文中也提到:“抗日战争期间曾在重庆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联合国影闻宣传处。专门制作35毫米幻灯卷片,在全国设有放映站约500处,每处发给幻灯卷片放映机一个,每周供应幻灯片两卷。卷片内容主要宣传反对法西斯战争和一些教育、卫生以及童话、寓言等题材。该处的工作主要在1943~1945年开展,曾使我国电化教育在西南地区得到推广。”[42]
随着战争的结束,“影闻处”也宣布解散。抗战期间,“影闻处”担负着特殊的政治任务,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世界反法西斯抗战,其宣传是大众化的,面向的对象是农工群众和士兵。影闻处主要为了运用形象化的摄影、幻灯等形式来进行对敌宣传,紧密围绕抵御外族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社会现实,及时传播战争信息,提高人们对正义战争的认识。其宣传旨在教育民众,尽力为社会服务。影闻处形象生动地宣传鼓舞着民众,为战争时期的国民总动员起到积极作用。仅由金大电影部代办的成都区流通处一年中就在川西、西康等地设置放映站82处,放映2,785次,放映片数12,228卷,放映统计观众人数就达3,050,201余人。[43]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影闻处的工作对于宣传抗战、组织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推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以及对我国电化教育的开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感谢孙健三先生提供的资料和给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