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琼
【摘要】 目的 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方法 对我院心电图室诊断8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进行分析,观察其临床表现、血压、发作前后心电图、心脏彩超变化。 结果 左室特发性室速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以青、中年多见,多为持续发作,血流动力学多稳定。结论 左室特发性室速通常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或心脏性猝死。
【关键词】 左室特发性室速;持续性;血流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R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6-37-02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依据的患者,经检查是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單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它分为两大类,左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亦称右心室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持续性和非持续性两种类型;右束支阻滞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亦称左心室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亦可分为持续性和非持续性,后者较少见。通过临床观察8例左室特发性室速病例,未发现明显血液动力学改变。
1 病例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我院心电图室诊断8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均以心悸为首发症状就诊,部分伴胸闷,步行入院。年龄最小6岁,最大45岁,6例自行复律或药物转律,有2名患者为射频消融治疗后复发。多为持续性,持续数小时至大于24小时,最长一名22岁患者动态心电图24小时持续室速,经我院射频消融治疗后转律。VT发作时心电图特点: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20-160次/分,QRS波时限0.11-0.14S,心率基本规则;V 1 呈右束支阻滞图形(单向R波、QR型、左兔耳或右兔耳)伴电轴左偏或极度右偏,V4-6呈rS型,R/S小于1,Ⅱ、Ⅲ、aVF QRS主波向下,I、avL QRS主波向下或向上,有些患者见明显房室分离,根据Bragada四步法及其他宽QRS波鉴别要点,左室特发性室速诊断明确。该8例患者均未见明显头晕、黑曚、晕厥,血压均大于90/60mmHg,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心脏结构及瓣膜异常,EF值在正常范围,转律后心电图未见Bragada波、长QT、短QT等促心律失常因素存在。下图为2例左室特发性室速的动态心电图片段:
2 结果
特发性室速多见于年轻人或中年人,无临床器质性心脏病依据。ILVT以分支型室速多见,多为持续性发作,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加左前分支或左后分支阻滞图形,发作时多以心悸为主症,血流动力学稳定,预后良好,但可反复发作。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以及室速射频消融技术的进展,对特发性左室室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根据发生机制、部位和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分支内折返性室速 (维拉帕米敏感)、左室流出道室速(维拉帕米、腺苷敏感)和自律性室速 (心得安敏感)。该8例患者均为起源于右束支及左后分支区域的持续性室速,未出现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未演变为心室颤动。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的室速的机制是折返还是触发一直存在争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其机制是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级浦肯野纤维内的局部折返。左室特发性室速最常见为起源于经典部位-左室后下间隔部(左后分支分部区域)[1]。
室性心动过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1)心室率增快,心室率超过180次/分,使射血时间缩短,心排血量明显降低。(2)房室收缩顺序异常,心房率低于心室率,可出现心室心房同时收缩或舒张而不能很好充盈。(3)心肌收缩力下降,室速时心肌缺血缺氧,导致收缩力下降。(4)心室收缩顺序异常,使心排血量显著下降。
特发性室速患者多无器质性心脏病,为单形性室速,心动过速耐受力强,多预后良好,不易出现心脏性猝死。左室特发性室速,尤其是分支型室速,心室率很少超过180次/分,射血时间缩短不明显,心排血量无明显下降。左室壁厚度为右室壁的3倍,心室收缩主要为左室收缩射血,左室特发性室速心室收缩顺序异常较轻,QRS波稍增宽,对心肌收缩力影响较小。经过临床观察,左室特发性室速血流动力学多稳定,预后良好,随着射频消融技术的发展,特发性室速已能得到控制。我院两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射频消融后同一部位是否会再发室速,有待进一步研究[2]。
参考文献
[1]陈新,黄宛.临床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 陶四明,辜云青,韩明华等.射频消融治疗顽固性左室特发性自律性室速2例分析,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