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X,滚出春城!”5月4日的昆明南屏街,一个青年人表达着这样的愤怒。与此同时,成千上万的昆明市民聚集于此,举着各式各样的横幅,他们此行都是同一个目的,反对PX落户安宁。
PX究竟是什么东西,从厦门到昆明,为什么它的每次出现都灼痛着公众的神经?
PX谜一样的背后
引起昆明市民强烈反应的PX,最早在厦门散步之后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化工品PX,学名对二甲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主用于生产PTA(精对苯二甲酸),进而生产PET(聚酯树脂),后二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轮胎,衣服,溶剂等就拥有它的成分。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就认为,PX对于人类的危害甚至要比我们日常生活每天接触到的液化石油气要小得多。查阅世界卫生组织编著的ICSC(国际化学品安全卡)中,PX属于低毒类,其危害表现为长期或反复接触PX使皮肤脱脂,对中枢神经系统或听力可能有影响,对人类生殖或发育造成毒性。
关于曾经被广泛传播的“PX能致癌”说法,国际癌症机构IARC的研究数据明显不支持。他们对包含PX在内的整个二甲苯类的评估结果表明,PX致癌性证据尚不足,属于第三类致癌物,和我们日常食用的咖啡、咸菜属于同一类别。
PX的生产过程,的确有更加危险的化学物质存在,例如致癌物苯和甲苯等。但无论是为了追求充分利用原料的效益目的,还是企业的环保自觉,在化工厂有关设备的设计与制造中,都不会允许这些副产物逸散到大气里去。可见无论是PX这种生成品,还是生产PX的过程,尽管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但完全都在技术层面上是可控。
然而和其他城市PX群体事件相比,昆明PX事件又有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严重缺水的昆明和需要大量水资源的炼化项目本身就是一个矛盾。水从何处来?据中石油介绍,炼油项目用水主要取自当地政府专为项目修建的王家滩水库,水库水量不足时则从滇池出水口螳螂川中取水净化使用。然而这其中并没有包括配套炼化项目所需的耗水量,后者将大大超过前者。
从远期来看,昆明石化基地和未来城市发展的用水则押注在“滇中引水工程”上。在生态脆弱的高原修建如此巨型工程是一个巨大的冒险,项目可行性一直存在争议。反对者认为项目将对长江本身造成巨大影响,对云南产生的价值却存在不确定性。脆弱生态环境上的即使压上一颗稻草,都很可能就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
PX博弈
2007年,厦门举行大规模抗议PX项目游行,最终迫使福建省政府、厦门市政府将该项目迁址。
2011年,大连举行反对PX项目游行,该事件促使大连市委作出停产并搬迁的决定。
2012年,宁波民众举行PX项目抗议活动,宁波市政府承诺不再建设PX项目,并停止推进整个炼化一体化项目。
从2007年开始,一直到如今的彭州PX,安宁PX,由PX引起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屡见于报端。而07年之前中国也有PX项目,譬如辽阳石化05年9月就已经完成改扩建,为什么之前基本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呢?
财经网作者易鹏认为“当经济发达,老百姓收入高了,他们的利益诉求已经从吃饭问题更多地走向了健康、公平公正、知情权、参与权等各种新的层次上的问题。”
在如今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如在此次抗议活动中起到很很重要作用的NGO“绿色昆明”,早在抗议活动爆发之前就向政府要求公开环评信息,可是政府采取了不予理会的态度。民众在进步,而政府还采用着以往的思维模式办事,这本身就很容易激发矛盾。
中石化内部人士也曾经表达出同样的观点,“在这些项目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是地方政府极力争取,大开绿灯,公司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项目的运作上,而忽略了对周边群众的解释工作。”
忽略民众,对关系到民众切身利益的项目不公开,在其它表达渠道堵塞的情况下,民众只能选择散步这个中国独有的抗议模式向政府施压。民众的力量不容小觑,此次发生在昆明的PX事件,市长也明确表态:“大多数群众说不上,市人民政府就决定不上。”
美国有PX,日本有PX,新加坡韩国也有PX,在国外和民众和平相处的PX在中国重复着“一闹就停”的局面。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是一个双输的局面,对于政府和民众整体福利都是一个损失。
那么对于我国目前“PX困局”怎么样才能解决呢?
时政作家邓聿文认为面对当前的“PX”困局,政府部门须把利益博弈机制引入决策程序,推进公众特别是利益相关群体对决策的参与。其次大力发展和培育独立的、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环评机构,来解决此类项目一旦陷入僵局时的环评问题。
只有这样,PX这堵墙,才能被政府和民众所合力推倒,不横隔他们之间。
朱肖晨根据石油网、维基百科、《财经》综合编译。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毅(zhangyisur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