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景芹 马继霞
2011年新课标修订版,充分体现了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新课程视野下的语文教师要有一套独特的读写之道,让孩子们自由遨游语文知识的海洋,享受获取知识的愉悦。
一、用好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处处皆有。如校内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课程资源;即时性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的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实。把它们有计划地、及时地引进到语文教育、教学之中,可以大大加强语文课程和时代、现实生活的联系,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如学校安装上宽带网,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电脑课在网上查阅资料。学校号召全校师生“走进八荣,远离八耻”,我要求学生根据班级涌现的新人新事,以《我和八耻说再见》为题写“对联”作文,学生将耳闻目睹的事情写成了浅显的儿歌:“你拍三,我拍三,铺张浪费要揭穿”、“你拍九,我拍九,法律法规要遵守”。
二、正确引导课外阅读
学生学习语文仅仅阅读教材上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无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1.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指导学生有选择、多方式、高质量地阅读和使用书籍。并从此踏踏实实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推荐阅读相关的课外书。
2. 在阅读指导课上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古典文学名著。采取开展“读书推介会”、“古诗文诵读比赛”、“我喜欢读的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丰厚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了读书兴趣。
3. 每周安排学生在阅览室里读书二、三节课。另外,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个中午去图书室借阅图书,学生的阅读时间得到保障。学校每学期都不断充实新的读物,班级内设置图书角,学生把自己的读物带到班级里跟同学一起分享,“好书换换看”活动如雨后春笋在各班级开展了。书籍放在图书角以便供学生课余时间阅读,每个学生还订了适宜自己看的报刊。由于时间和读物都得到了保证,因此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幅度增加,提高了阅读能力。再经老师阅读课上有计划、有重点地指导,学生在大量的读书中摸索到各种读书方法,提高了阅读速度,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思的能力,摘录好词妙句佳段的能力,理解重点词句的能力,把握主题思想的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都有明显提高。
三、让写作教学走向生活
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为做好读书笔记、写接力日记、自编手抄报、作文等储备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写作材料和思维材料,学会了表达的技巧,又通过参加生活实践,去体验,去品味,写起文章来也就胸有成竹了。如,“写家乡的特产”,无论是生活在哪里的孩子,都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家乡的特产,而且我发现很多孩子们非常喜欢家乡的特产,于是,在进行教学前两周就布置任务,孩子们兴味盎然,通过他们深入家庭、社会进行调查了解,将家乡特产一一罗列,详细记录,以推介会的形式介绍了家乡特产,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赞美之情。教学《燕子》一课,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白借燕子歌颂了生机勃勃的春天,细品后我要求学生以《春》为题写“ 对联”作文。学生写出了“紫燕携雨双双飞;杨柳抚堤几度回”。学了课文《毛主席在花山》,我出了题目《歌颂领袖毛主席》,学生出了上联“毛主席花山爱民军民连心”,立即有学生根据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对出下联:“红领巾森林护鸟人鸟融洽”。这些对学生颇具吸引力的题目,往往在黑板上一出现,班里就像平静的湖水投入一块石头。同学们写出的“对联”也是“五彩缤纷”。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同学们积极思维,拓宽同学们的思路。
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只有热爱生活、深入生活,才会有深刻的感受、真实的感悟,才会体验到生活的情趣,作文时,才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感而发,才会体验到写作之快乐、写作之情趣。
作者简介:殷景芹(1970-),女,山东临沭人,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中心校,小学一级;
马继霞(1965-)女,山东临沭人,山东省临沭县临沭街道中心校,小学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