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策略之探索

2013-04-29 18:51何丽荣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意境

在我国,有数以万计的诗词歌赋脍炙人口,诗词歌赋的遣词造句凝练深奥、内含丰富、短小精悍、易抄易记,对于小学生而言,在理解上有难度,而当前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误区。

那么,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才能有效改进古诗文教学呢?

一、研教材,知背景,把握古诗内涵

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大都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每篇古诗文都包含了作者的思想渊源,或是人生追求,或是生活轨迹,或是精神品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追根溯源,全面认识作者的人格、情操、爱憎,更好领悟古诗文主题,体会作者感情。如,教学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蓬蓬。”中的“醉里吴音相媚好”一句时,有的资料认为是老人喝酒后讲话带着醉意,也有资料认为,作者带着醉意。笔者认为,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主张,南归后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我与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和联系古诗内容,对以上两个资料内容进行比较得出,作者长期未得任用闲居农村,比较郁闷,常常借酒消愁。觉得取后一种解释更为合理,更能体会词中所反映作者在农村生活的愉快,表达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憎恶。

二、入情境 多诵读,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曾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古诗词都有丰富的意境,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意境,进而在学生脑海中重建意境,从而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获得审美体验。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不同的古诗词采用不同的创设情境的方法。如,教学王安石的《元日》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春节”的生活场景来展现情境;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可以播放明快的钢琴曲渲染情境;《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情境;杜牧的《山行》,可以借助观看山林秋色图体会情境。七分诗三分读,诵读可以深入感情古诗的语言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教学中应多种途径引导学生投入感情朗读,如教师范读、个人朗读、配乐读、感情诵读等方式,感悟文本空白,直指作者心灵。我在朗读指导中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要求自己作为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读出层次、读出意境、读出理解,读出诗中描绘的画面。

三、品语言,练表达,激发对古诗的主动探求

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在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很多时候,有的教师总把指点学生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义读懂作为重点,忽略了语言的品味,这样的做法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极为不利。我在教学《忆江南》时,教学“风景旧曾谙”一句时,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学习“感时花溅泪”一句时,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学生在思考、研讨、交流中,也学会了对语言的品味,感悟了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深远。

四、回整体,重背诵,感悟古诗化“教”为“学”

我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中都十分重视为学生搭建感悟的平台。如,教学吕岩的《牧童》时,引导学生先回忆描绘童趣的诗词,如《所见》、《村居》、《小儿垂钓》等,再让学生看——观察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议——学生自学研读的词、句意思后,生生、师生交流,最后背——把古诗积累下来。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感悟不断加深,学生也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变教为学。古诗虽然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在教学中由于注重了学生自主感悟,淡化了教师的说教、分析,这样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思维等能力。

总之,小学古诗词教学必定要与时俱进,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两者有机的统一起来,真正落实每节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转变学习方式,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彻到实处。

作者简介:何丽荣(1971-),女,吉林东辽人,吉林省东辽县白泉镇第一中心小学校,小学一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拟古诗”之我见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品读古诗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