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比较常说的词语中,就包括“好学生”、“后进生”。其中,“后进生”这个词语,又是让我们作为教师的最为“挠头”的一个词语。
各位同仁,是否想过?这个“后进生”又是怎么“来”的呢?试问:如果您就是一位从小学一年级建班的教师,对于您班上的所谓“后进生”,你是不是会说“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就没学好”呢?
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适当的条件,差不多所有的人都能学习;就学校而言,大约有97%的学生能够学好。这说明学习不好,大都是后天造成的。我个人认为,成就“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重视不够;二是教学方法不当;三是教师责任心缺失。
几年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始终把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作为转化“学困生”、提高教学质量、育人质量的途径,也取得了些许成效。
一、开发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认同感、责任感
传统的观点认为,在小学阶段,数学科是理性的教育,侧重于智力培养;语文等科属于感性教育,侧重培养人的非智力因素。而我则认为,数学课根据其学科特点,恰恰是开发、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主阵地。
非智力因素亦即情商,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的,这些非智力因素,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个智商(与情商相对而言)比较高的学生,如果他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世界观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那么,他也不会取得很大的成就。相反,一个智力水平比较普通的学生,如果他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世界观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他就很有可能取得较大成功,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做出比较大的贡献。
张广厚教授,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在小学、中学读书阶段,智力水平也并不出众,特别是数学科。他后来的成功就和他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开发有着相当大关系。所以,他曾经讲过:“搞数学不需太聪明,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钻劲。”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也曾经讲过:“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对科学的热爱,对长期探索的坚韧,对观察的搜索,加上对事业的勤奋。”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的感情、意志、兴趣、世界观等,是智力因素发展的内在原因或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如果得到良好的开发,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相反,一个人缺乏良好意志品质,贪图安逸,势必会影响他智力的发展。
故此,我在实际教学中十分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寓思想教育于知识传授之中,引发学生的情绪波动,并及时地给予启发、诱导,让他们进行愉快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这种做法往往会成为学困生的转折点。
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个同学问我:“老师,您知道苏步青吗?”我说:“知道啊,你们知道吗?”很多同学都摇摇头说:“不知道。”我说:“苏步青啊,是一位很了不起的数学家,但是他小的时候,数学学得却不怎么好……今天咱们的家庭作业,其中一项那就是查阅苏步青的生平资料吧,明天汇报交流。”因为数学科一般的时候,需要查阅资料的不是很多,所以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在第二天汇报的时候,结合同学们的汇报和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又做了一番讲解,这对那些数学学困生触动很大!他们都做了积极的表态和发言。特别是在汇报:杨老师的话,苏步青四年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及他最后选择回国等章节……在那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他们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加强方法指导,树立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8至14岁的少年,他们情感表现比较明显,对一切事物好奇、好胜、精力旺盛,但是他们情感容易转换、不稳定、自控能力较差,意志较薄弱……为此,我在教学中,力求各项活动所运用的教学方法都尽量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创造情境,寓教于乐;注重信息反馈,因材施教;减缓坡度,循序渐进……在把解法思路及方法讲解给学生听的同时,给予学生以鼓励和帮助,加强方法指导的强化,将他们“扶上马”,然后再带领学生做适当的练习。通过这样的训练,“送一程”。通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家一定要记住,老师教的怎么样,仅仅是一方面;教学活动是否成功?你是否能把所有的学生都引领到“成功的彼岸”,那还要看学生是否接受你的“教”,是否“乐于学”!
那么,要想学生能“乐于学”,首先你就得想办法去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性态度,是建立在学生对学习的“需要”的基础上的,当学生的“学习需要”被激发并得到“满足”时,就产生“乐学”情绪,也就是我们追求的“我要学”。要想使学生适应学习环境,对学习生活充满热情,就要求我们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年龄的关系,学生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学习的动力多半依靠对学习的兴趣来驱动。兴趣,又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如果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生学习的过程就会很乏味、枯燥;而如果学生对学习过程所产生的结果不感兴趣,那么,学习也就不会有目标,学习过程也很难持久下去。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把学生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持之以恒、目标明确、取得成功。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例如,学生喜欢听《西游记》的故事,我在教授“分数”时,就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从猪八戒师徒四人吃西瓜、分西瓜开始……
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让他们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智力。例如,讲平行四边形时,我就要求学生自制平行四边形教具,利用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通过演示观察,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争议、探索:(1)在四边边长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在变动中成为一个怎样的图形?(2)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发生了变化?(角),什么没有变化?(边)。(3)矩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什么四边形的特殊的一种?除具有什么图形性质外,还具有怎样的特殊性质?一连串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探索……
三、牢记责任、使命,同化学生毅力、良好学习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吉诺特博士(Dr Hhain G Ginott)在关于教师的作用和力量的论述中,有这样一段话:“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景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看到这段文字,我亦颇有同感。
我们面临的现实是许多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心理素质比较弱化,情绪容易波动……而学习数学,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计算能力等,这确实给学生学习数学增加了难度,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学好数学是难以想象的。所以,我认为,热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才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学优生也好,后进生也罢,孩子们每天都面对着众多的学习课程,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感到束手无策、畏难发愁、讨厌无趣是正常的。作为我们成年人,乐玩厌学,也无可厚非。特别是那部分后进生经常受到师长和同学们的不公平对待,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很正常。这时候,就要求我们作为教师的人群,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告诉全体同学们:作为一个人,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要尊重后进生,帮助学困生,并从他们身上学习自己不具备的长处,共同进步,至关重要。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真正的“蹲下来”,举起“他们”,把全体同学“混在一起”,让他们彼此相互取长补短,这很重要!只要你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不丢弃”任何一个孩子,那你还用去培养什么“孩子们的自信心”吗?当然,这需要老师要具有极强的责任心、使命感。每每想到这一点时,我都真的在为我们现实工作中所面对的“超级大班”而发愁!时不时的就会向往那些先进国家的“24人配班制”。但是,现实如此,没有办法,我只能咬着渗着血的唇,“一个也不放弃的”艰难前行……
作为教师,我们都需要具有“这样的意志品质”,那我们的学生呢?我们也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这样的意志品质。
如果把成功比作高楼大厦,那么,顽强的意志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耐力,就是学生成才成功的基石。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色盲症的发现者道尔顿,曾经说过:“如果我有什么成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和毅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意志品质对于学生来说,比天资聪颖更重要。因为,一切创造与发明、事业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要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实现的。为达到一定目的,就必须克服一切不利于达到目的的情感和行为,这毋庸置疑。
作者简介:徐凤娟(1972-),女,吉林省大安市人,吉林省大安市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兼学年组长,小学高级。2010年曾经参与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编号:0695】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