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穗芳的编辑审稿研究

2013-04-29 16:21蔡姗
编辑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书稿选题稿件

蔡姗

摘要:林穗芳的编辑研究中,着力最多的是审稿研究。他研究了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认为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对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审稿意义 审稿任务 审稿制度 审稿步骤和方法

林穗芳在编辑策划研究基础上,对编辑审稿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各方面的编辑研究中,他的审稿研究是着力最多的。他研究了编辑审稿的重要意义,审稿在编辑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审稿的主要任务,审稿制度,审稿步骤和方法等。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上论述了审稿同选题策划、审稿同加工整理的关系,既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说明它们之间的区别。以下试对他的编辑审稿研究作一介绍。

一、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审稿上承选题组稿下接加工整理,处于编辑工作的中心地位。科学地描述整个编辑过程,说明每个环节在过程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编辑研究的重要任务。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那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人说审稿是中心环节,有人说审稿和加工是中心环节。林穗芳指出:“编辑工作只能有一个中心环节,审稿和加工是两个不同的环节,不可能都成为中心。”他认为,审稿承上启下,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1]

1. 选题和审稿。选题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是说明选题和制订选题的依据信息,是编辑工作的起点,是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中心环节。林穗芳认为,选题策划即使是最好的策划,也只是一种意向和预测,决定意向和预测能否实现是在审稿阶段。[2]选题组稿阶段,要对题目和作者作出选择,在审稿阶段,则要对稿件作出选择。对于约写稿件既要审查内容质量是否达到原定的要求,还要审查选题是否适当。如果选题有严重失误而又无法补救,或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使稿件失去出版价值,就得撤销选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策划要服从审稿,而不能是审稿服从选题。林穗芳说:“审稿要服从选题,这种做法是违反编辑工作规律的;如果变成了常规,最后必然导致书籍质量全面下降和出版社的衰败。”[3]他又说:“选题组稿的失误在审稿阶段还可以补救;审稿的失误,即选择不当,让坏作品获得通过,好作品被埋没,这是编辑工作的最大失误。”[4]

2. 审稿和加工整理。加工整理是保证书稿质量的重要环节,但不是关键,关键在审稿。审稿把关不严,让平庸之作获得通过,加工整理费力再多,也难以使它成为佳作。林穗芳说:“认为编辑的主要任务是改稿这种传统观念已不符合时代要求,恐怕要抛弃了……编辑的首要职责在于把好审稿关,不让好作品被埋没,也不让坏作品通过。至于提高被采用的书稿的质量,那是第二位的任务。”[5]他认为,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文字规格,凡应由作者解决的问题都应由作者解决,只有确信作者尽了最大努力进行修改之后,才可以由编辑进行加工整理,目前许多书稿加工占去编辑大部分时间,不能认为是合理的现象。如果在理论上承认审稿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在实践中则应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编辑加工的负担,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把好审稿关。[6]这里同样是强调加工整理要服从审稿而不是相反。

3. 决定书稿质量的主要关键在审稿。选题策划和加工整理对书稿质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之所以说决定书稿质量的关键在审稿,是因为决定书稿命运,即采用不采用的是审稿,不在选题或加工阶段。而不是所有的书稿都经过编辑过程各道工序;自动投来的稿件在原定选题计划之外,不采用的稿件无须加工,但所有稿件都要经过审稿才能确定如何处理。正是基于这点,审稿才成为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

二、审稿的主要任务

林穗芳认为:“编辑审稿的主要任务是:对稿件作出准确全面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7]准确全面评价是前提,决定取舍是目的,只有在准确全面评价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取舍决定。

1. 准确全面评价。评价是编辑工作的实质,也是审稿的核心问题。选题策划是对传播知识的价值作出评价,组稿是对作者的专业水平作出评价,审稿是对稿件质量作出评价,加工整理是在审稿评价基础上对稿件的具体质量作出评价。[8]评价是编辑研究的重点。评价要全面,不能片面;要既看优点,又看缺点;要准确,不能面面俱到,主要优缺点不分。全面准确才有助于决断,有助于作者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

评价做到准确全面,关键是掌握评价标准。林穗芳认为,独创性、思想性、科学性、稳定性和可读性是评价书稿质量的共同标准。[9]

独创性指作品有与众不同的新见解、新材料和超越前人的新发展、新贡献。以独特的形式再现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也是一种独创性,如科普读物等。

思想性方面的要求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

科学性指观点正确、材料准确、逻辑严密、结构完善、体例一致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真实性也是科学性的原则之一。

稳定性指书籍内容要求比较稳定,可供读者长期使用。要考虑书籍的生命力,考虑文化积累价值。

可读性指要适合阅读,对读者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语言文字要符合规范化要求等。

评价标准是评价作品质量本身的标准,至于经济效益方面的要求不是评价的内容。

2. 正确决定取舍。从准确全面评价到决定取舍,有一个决断的过程。决定取舍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在坚持社会效益为主的前提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等,但不能以“一切向钱看”为主导。一些出版社把经济指标分解承包到编辑个人,影响到稿件的正确取舍。林穗芳针对每一种书都要赚钱才出的认识和做法提出:“这是思想上的一个误区。即使是西方的营利性出版社也不都以这种思想来指导经营的。”[10]

对书稿的决定取舍,还包括对书稿提出正确的处理意见,即对不采用的稿件提出妥善的退稿意见,对采用的稿件提出进一步提高质量的意见。

稿件不能采用向作者说明原因是很重要又很困难的工作。要说服作者,关键是判断要准确,能拿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同时要态度公正,说理充分,语气委婉,才能使退稿工作顺利进行。[11]

至于采用的稿件还要做更多的工作。不需要进行任何修改即可采用的稿件是很少见的,大多数都要作不同程度的修改,这就要具体提出意见并同作者商量。修改意见是为消除稿件缺陷,使其适于出版和阅读而提出来的。要注意思想内容方面的大问题如观点的表述、结构的调整、章节的增删、材料的核实。对于用字、引文和注释格式的统一等技术规格问题也要提出。修改意见要考虑周密,一次提完,避免反复退改。[12]

3. 发现人才。审稿的任务不止是发现和采用优秀稿件,同时要发现优秀作者,扩大作者队伍。编辑是作者和读者的桥梁,通过优秀作品来为作者和读者服务。编辑要谨慎从事的是发现好作品,发现人才,而不要埋没好作品,埋没人才。中外古今出版史上都有许许多多出书育人的事例。林穗芳在《诺贝尔文学奖的启示》一文中就谈到了美国兰登书屋的老一辈名编辑萨克斯·康明斯的故事。康明斯的作者队伍中有3人先后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组织的许多书稿都是同作者“逐行讨论”、作了仔细修改后才出版的。康明斯说过:“有这样一条原则,即不论是好的思想还是坏的思想都可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且两者都可赚钱或折本。这样的原则一旦成立,应选择哪种书来出版,对于我来说,是明明白白的。”[13]

三、审稿制度

编辑对稿件的评价和判断与报刊的图书评论不同,报刊评论高一点低一点,甚至全盘否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影响都不大。编辑判断是在出版社内部进行的,是决定稿件取舍的大事,如果失误难以纠正,因此编辑行使权力要十分慎重,且要依靠一定的制度来制约。

1. 列宁的见解。林穗芳引述列宁的意见。列宁要求每个编辑都应称职,能够独立负责,对每一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而又不自以为是,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列宁反复强调,编辑工作须依靠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才能做好。他主持的编辑部没有一篇文章不经过集体审议就发稿。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又提出在出版工作中建立个人责任制,要求每一种书都有一个责任编辑。[14]这可以说是责任编辑制和多级审稿制的结合。本着同样的精神,我国《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在重申三级审稿制的同时,强调“在编辑工作中要发扬民主,鼓励编辑人员独立思考,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同时应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加强请示报告制度”。

2. 三级审稿制度。我国三级审稿制度是责任编辑制和多级审稿制相结合的产物,是在审稿中充分发挥民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体现。林穗芳指出:“三级审稿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版社依靠分级负责与集体智慧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其本质特点在于个人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与集体研究相结合——这是列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编辑工作的根本原则。”[15]

三审制强调责任编辑的初审是基础,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丝毫不能粗心大意。基础打扎实了,复审、终审才能顺利稳妥地进行。初审马虎草率,不能恪尽职守、不把应做的工作做好,就势必影响复审、终审工作。林穗芳指出,室主任和总编辑审稿的时间平均可能只有责任编辑初审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初审没有理由不把初审工作切实做好。[16]三审制能否贯彻落实,初审工作是关键。

复审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复审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稿件。复审不可能像初审那样详尽审读稿件,但要认真审查初审意见是否中肯、周全、可行,对稿件质量作出总的评价,并处理初审未能解决的问题。复审既是初审的补充提升,又是对初审的监督,如果初审工作不符合要求,可退回初审重审。

终审的任务是在充分了解初、复审意见和稿件内容的基础上,从全书和全局的角度考虑稿件是否可以采用,就此作出最后决定,并提出明确的处理意见。如果稿件涉及需要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备的重大选题,或初、复审意见不一致的,终审需通读稿件,必要时请更多的人审读,再对稿件采用与否作出决定。对重大问题没有把握的应向上级主管机关请示。总之,终审应从宏观上把住思想政治关和总结质量关。

经验证明,三审制是保证审稿任务完成的重要措施。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三审制往往流于形式,用于审稿的时间太少,把关不严,不少稿件未经认真贯彻三审制便决定采用,匆忙发稿,甚至有人借口工作量大,否定三审制,这是导致编校质量严重滑坡的重要原因。林穗芳指出:“总之,三审制必须坚持,并针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加以完善,以确保图书的编辑出版质量。”[17]

3. 社外审稿制度。林穗芳认为,外审不仅是补充社内审稿力量不足的有效措施,同时是三级审稿制的延伸,也是一项审稿制度。[18]无论何时,社内审稿力量及其学识水平总是难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审稿要求的。《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出版社可根据需要,聘请社外的专家担任顾问或特约编审,或某些书籍的编委会成员,依靠他们编审部分书稿或解决审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一些发达国家的出版社对外审制度有严格的规定,例如学术著作如果没有得到社外两个以上不同单位专家的认可,责任编辑不能提请批准采用。我国有些出版社对学术著作实行双向匿名评审的办法,值得提倡。然而有些单位对外审制度重视不够,视为可有可无,对一些自身力量难以审读的稿件,或者不予采用,或者草率发稿,造成质量事故。

四、审稿的步骤和方法

1. 审稿步骤。林穗芳依据自己的经验,把审稿分为以下几步。[19]

首先是了解稿件情况。初审有时不是自己组来的稿件,就要了解稿件的来龙去脉及作者情况。如是社外专家审稿,要了解专家的意见。

其次对书稿进行粗略的阅读。目的在于摸清书稿的大致内容,对书稿总体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在初读过程中感觉有问题需要研究的地方要做笔记和用铅笔在书稿上作标注。再次是评价性阅读。评价性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不仅要逐字逐句一读到底,且要从评价的角度反复进行研究,分析优点缺点,直到得出结论为止。最后将审读的情况和自己的意见写成审读报告。[20]审读报告要交代书稿的基本情况,例如作者介绍、书稿篇幅和字数等,最主要的是要写好评价性意见,包括主要内容、特点和优缺点,与同类著作相比有无创新提高等,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意見一是符合出版要求可以采用;二是基本符合出版要求,需修改采用;三是不拟采用。对于以上三种情况,都要提出理由,需修改的要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不拟采用的要提出退稿理由和处理办法。

2. 审稿方法。林穗芳认为:“比较、分析、综合是评价书稿所采用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既有区别,又不可分割,常常是交错在一起进行的,最后把比较、分析、综合的成果加以归纳,作出基本评价。”[21]

比较。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编辑审稿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比较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把稿件内容与自己积累的知识作比较,与已出版的同类书和工具书的说法作比较,与稿件本身前后内容作比较,从差异中鉴别正误、真伪、优劣、高低、新旧。通过比较找出矛盾是发现书稿差错的重要方法。一些重复出现的日期、数字和事实,前后说法不一致,其中就可能有错误。从所引参考文献和注释中核查,既可以发现引文是否有错,也可以发现观点是否有误。

分析。分析是辩证地分析,即对作品的内容不是孤立地考察,而是把它看成是整体的一部分。审读要注意各部分的联系,主题思想的发展脉络,内容的主次关系,叙述的连贯性。同时注意说理是否充分,论据是否可靠,结论是否正确和有说服力,思想表达是否清楚,体例规格是否一致。

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综合思考。林穗芳说:“综合思考最能反映编辑工作的特点和编辑水平。”“对同一部书稿,不同的编辑所作的基本评价或所提的处理意见往往大相径庭。问题就出在综合思考、把握全局的水平不同。”[22]他认为,编辑除对稿件的政治、科学、艺术、文字、篇章结构等内在因素进行综合思考,概括其主要优缺点外,还要考虑影响本书出版的外在社会因素,如联系时代潮流、政治环境、出版方针等进行综合思考,这样才能得出得当的结论。[23]

以上是审稿一般的基本方法。审稿方法要适应稿件的性质和内容。实际上每部书稿的审稿方法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学术著作与文艺作品审稿方法不尽相同。审查翻译稿要采取对读和通读相结合的办法,译稿的审查既要审查原著的内容,又要审查翻译稿的质量。但作为思想方法,比较、分析和综合思考是各类稿件通用的基本审稿方法。

参考文献:

[1] [5] [6] [8] [13]林穗芳.中外编辑出版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9,101.

[2] [3] [4] [7] [9] [10] [11] [12]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315,315-316,313,327-329,329-330,334,333,319,320,322,322,324,332,326,325-326;326.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猜你喜欢
书稿选题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