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婷 韩守宏
“年年考前强调审题,岁岁考后痛悔走偏”。如何才能让高考作文偏题的概率降至最低点,历来是各届高三学子和语文老师最感觉力不从心、苦无对策的难题。应试作文审题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准确地理解“题意”。所以,有人习惯上将“审题立意”作为一个问题来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审题主要是指对作文题目的认读与理解,同时还包括对考题要求的把握;立意则主要是指对材料、文题审读之后所确立的观点,即作文的论点或主旨。
切合题意,这是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应试作文的第一条要求,达不到这一要求,其他你做得再好也是枉然。所以,偏离题意,可说是应试作文的最大失误,又因其单题分值达70分,自然也是整个高考的最大失误。而“切合题意”的前提是首先得准确理解和吃透题意,如何才能确保理解准确无误呢?从反面说,“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是准确审题之大忌;从正面说,“抠准字眼、咬文嚼字”是吃准题意之秘诀。如“诚信”、“拒绝平庸”这些话题按理说并不难理解,可当年偏偏有不少同学将“诚信”写成“忠诚、信任”甚至写成“诚恳、自信”;把“拒绝平庸”写成“不要做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这些考生在审题时心浮气躁,缺乏咬文嚼字的细功夫。何谓“诚信”?“诚”是诚实;“信”是信誉;因此,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何谓“平庸”?“平庸”除了有“平凡”之意,在汉语的语境中还有“庸常、庸俗、庸碌”的意思。所以,有同学说“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是很有见地的。考场上实际操作时,我们可用先切分再咬文嚼字分析内涵的方法进行审题,如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多数考生审题时往往只注意“质量”二字,而忽略了其他六个字。实际上这道试题完整的意思是“从长远计划考虑,要将质量放在第一位”。我们在考场上如能这样细分详解后再下笔行文,至少对题意的理解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出入了。
有时,作文审题还不能仅仅局限于对“标题”作细分详解,因为如今的作文试题大多由“标题”、“材料(导语)”和“注意”(要求)等几部分构成。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这些方面作全面分析,即对试题提供的所有信息,都要逐字逐句看清楚、细品味,确保不漏不偏、不折不扣地搞清题目要你写什么、怎么写。这就是说,应试作文审题要实行“三审”制,即:一审标题,二审材料,三审要求。试以下列作文试题为例:
一位裁缝在吸烟时不小心将一条高档裙子烧了一个小窟窿,致使其成了废品。这位裁缝为了挽回损失,凭借其高超的技艺,在裙子四周又剪了几个小窟窿,并精心饰以金边,然后,将其取名为“金边凤尾裙”。结果,不但卖了好价钱,还一传十,十传百,使不少女士上门求购,生意十分红火。
要求:请全面理解材料,以“意外的收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拿到这一作文试题后,根据“三审”制要求,我们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事:
一是要抠字眼吃透标题关键词的内涵。“意外”,何为意外?“收获”,什么收获?为什么出了意外还有收获?原因何在?此题语境下的“意外的收获”其准确内涵是什么?
二是要结合材料准确、全面地理解题目的内涵。“意外”,结合材料有两层含义:高档裙子意外烧了一个小窟窿;饰以金边意外卖了好价钱。“收获“的含义:变损失为更成功,收获更多利润。为什么出了意外还有收获?显性信息:凭借其高超的技艺(能力);精心饰以金边(态度)。隐性信息:智慧、灵活。由此引申:面对损失、失败、挫折、灾难等,有好的态度、高超的技艺和灵活处理的智慧便可适时转化,化失败为成功,化挫折为事成,化不利为有利等。要特别提醒的是,思维定势有时会误导同学们进入死胡同。思维定势,实际是我们的惰性造成的。有些同学不认真仔细下功夫阅读标题、材料和要求,而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一瞄,就自以为懂了,于是想到曾经碰到过的似是而非的有关内容并搬来就用,结果往往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如上述作文试题有的同学写牛顿因苹果落地意外发现万有引力、弗莱明实验意外发现青霉素、陶渊明意外发现“桃花源”、给母亲送花意外得到母亲微笑、有人买彩票意外发财、离家出走意外体验人生等,还有的同学一想到损失、失败就首先想到要有好的心态……应该说,这样写对题意的理解都是有问题的。本材料虽有“心态”意但强调的却不是“良好心态”,而是巧用技艺和精心应对。所以审题贵在理解的准确、确切。当然,也有少数同学顾此失彼导致审题不周密不全面的。有的同学理解不完整,写了“意外”忘了“收获”,只顾“收获”又不顾此语境下的“收获”是运用智慧和技能化损失为有利的“收获”……可见,审题除了理解要准确、确切,还要注意理解的全面,要完整把握试题的内涵。此外,还需提醒的是,材料提示语的作用是引导思维,有些同学特别是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一般不要被提示语束缚,因只写提示语的那几点极易撞车,难出新意。如有一道以“畏”为题的试题,其提示语是“常有人勉励青年要无所畏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也有人教诲青年,人生在世,也当有所畏惧”,如果几十万学生都泛泛地从这两个角度写,显然只会让阅卷老师心生厌恶。为此可采用一些方法来拓宽思路:一是添词法,即通过添加修饰限制词语或者扩展成短语形式,化大为小,化虚为实;如“做一个无畏的人”“该不该畏?”“懂得敬畏”“畏的策略”“后生可畏?”等。二是联想法,审题构思中联系它的相似或者相反的话题或转换或扩充。比如“畏”,运用添加法,再进行联想,可以想到“畏与勇”“畏与弱”“畏与智”等相关的内容。这样构思行文时,往往能将“畏”的内涵揭示得更深入。三是设问法,通过固定的设问模式来开启自己的行文思路。基本的设问模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种。“畏”这个话题,我们可以侧重一个方面,则较容易深入展开,便于集中论述或表现一个主旨。另外,“畏”这个话题,立意还可进行如下开掘:一是外显的——“畏”什么、为什么要“畏”?我们不“畏”什么、为什么要不“畏”?这种思辩性一定要考虑清楚:对缺点、困难、挫折等我们不“畏”,畏缩退避只会成为“懦夫”,遭来唾弃,没有出息;对自然、生命、规律等我们要“畏”,逆流而上只会成为“一介莽夫”,遭到惩罚。“畏”就是畏惧,就是退缩,就是裹足不前;不“畏”就是勇,就是迎着艰难上,就是当仁不让。一味地“畏”就是一种怯懦,畏首畏尾,终将错失良机;毫不“畏”惧也是一种鲁莽,头脑简单,终将带来遗憾。“畏”,有时是一种策略,一种机智,一种胸怀;不“畏”有时是一种气概,一种胆识,一种尊严。二是内隐的——“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不“畏”背后的深层动因是什么?对“畏”与不“畏”的抉择和评价,我们要因时、因地、因势、因人而异。只有这样,我们的思辨才能全面、客观、深入、辩证,从而在“立意深刻”的高原上去展示自己夺目的才情、才思和才华。还可透过现象挖本质,如畏或不畏的本质是什么?或者换个视角思考,如别人都从不畏中看出勇敢,我从不畏中看出某些人霸道或目无法纪或鲁莽。
三是要准确全面理解试题的写作要求。具体分析:“请全面理解材料”,可见本文写作最好不要离开材料导语所限定的内涵写;“以‘意外的收获为题”,显然不可再自拟标题,更不可不写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行文最好在800~850之间;“自定立意”,要在准确理解标题和材料内涵的基础上选定确立一个鲜明的论点或主旨;“自定文体”,选定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后必须按自己选定的文体规范要求写,切忌写成“四不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出现套作或抄袭现象一旦被阅卷者确认,得分必然极低。
应试作文审题时还要注意搞清试题的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标题如不能针对其特点审题立意,则往往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①“忙”、“习惯”、“忧与爱”等属写实型作文试题,这类试题只要根据题目实意写即可。但这类一字一词一短语型的试题属于大题,写作时千万不可大题大写,要化大为小,化多为一,从一个小角度切入写。如“空间”,切忌铺开写各种空间,也不要大处落笔、夸夸其谈写什么“历史空间”、“生存空间”等,最好从某一角度切入写一个具体的人具体范围的空间,如社会底层弱势群体代表建筑小工的生存空间等。要特别提醒的是,对词语内涵的理解要力求确切,切忌含糊不清。如有同学写“习惯”一会儿写“读书是一种习惯”,一会儿又说“爱国是一种习惯”,这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只能令人读来如坠云雾。②“起跑线”、“树木·森林·气候”、“窗口”等属寓比型(虚实型)作文试题,写作一般要从其“虚”的意义上写,也就是要化实为虚,从物质到精神,由自然联想到人生或社会。如“树木·森林·气候”实际上要从其比喻义上理解,有同学写”个人·群体·风气“等是符合题意要求的。③如“月下”这类情境型作文试题则要注意所写内容与“月”这个情境的某个特征有关系,如写月下团圆是可以的,否则就是偏题。有同学随便写什么月下救火等显然是“大煞风景”了。④短语型作文试题最为复杂。不同的短语型作文题其写作重心往往不一样。如“寻找正版”是动宾式短语,重点要写动词“寻找”;当年有同学写“战胜脆弱”,700字写下来了,还是“脆弱”,最后只能在结尾部分匆匆写几句“战胜”,这样的作文其重心显然严重偏离了。“身边的风景”是偏正式短语,其重点要突出“身边”。“分担与分享”是并列式短语,重点要写其相互关系:分担是分享的前提;分享是分担的结果和权利。2012年高考江苏作文题“忧与爱”,只写忧或只写爱显然是偏题了,将忧与爱分开写其实也很不好,最好能写出“忧中之爱,爱中之忧”才真正符合题意要求。又如“关注与忽略”是矛盾关系也是辩证关系,“清流与活源”是因果关系,这类试题唯有理清关系才能准确理解其题意。有时我们还可运用逆向思维法来审题以使作文出新意,如“静静的夜晚”这个题目,你只一味写“静”自然难出新意,因为此文实际上要求写的是在静静的夜晚发生的不平静的事情。再如“谈好高鹜远”这个题目,正面立意可写“不要好高鹜远”,但这是常理,这样写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如果舍此求异,立论为“好高鹜远未尝不可”,这样从逆向入题,见解便与众不同。思维的闸门一经打开,换个角度也许就能写出不一样的文章。“读我”,不少同学囿于“我自己(中学生)”选材,自然难以出新,其实只要你拓开思维,这儿的“我”完全可以写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写作时用第一人称就符合题目要求了。又如“哭笑不得”这个题目,初看审题难度很大,“哭”不能,“笑”不得,左右为难,写什么好呢?如果我们在原题目的基础上,运用添枝加叶法,加上“人”或“事”的新因素,即什么人在哪件事上哭笑不得,这样,题目要求写什么就一目了然了。⑤句子型作文题往往有一两个词语是关键所在,要抓准吃透其内涵才不会偏题。如“这/也是/一种幸福”,其关键是“也”,它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这幸福”在一般人看来不是“幸福”,但从某个特定角度看,“这也是一种幸福”。有些试题还要注意弄清语源,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本义为“桃树李树不会讲话,人自会在树下走出路来”,比喻义为“为人真诚,自能感动别人”。亦比喻“注重事实,不尚虚声”。明晓其语源,理解该成语的真实意义,那么就能抓住“要务实,反对说空话、大话”或“身教重于言教”等写作要旨了。⑥漫画型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看懂漫画的含义。特别是借题发挥式的讽刺性漫画,考生读画时千万不可据实理解,就事论事,更不可只注重细节而忽视整体,否则必然会理解得面目全非。如有这样一幅漫画,画面正中是一棵树桩,四周是10个人围成一圈,画下方的标题是“听说有人在这儿捡兔子发了财”。有同学认为这幅画是讽刺守株待免、墨守成规,也有同学认为此画是讽刺某些人做事不动脑子(10个人围成一圈兔子进不来、10人分一只免不值得)……显然,这些同学未能将漫画与标题结合起来思考,“听说有人……”,于是大家都来了,联系现实思考,此画显然是讽刺社会上不从自身实际出发的盲目跟风的“一窝蜂”现象。
2013年江苏高考考试说明题型示例新增了材料作文这一类型,理应引起迎考同学们的高度重视。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我们得在准确理解、全面把握材料内涵的基础上,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然后作文。我们的自主权加大了,而理解和选择的准确、恰切却成了问题。写这类作文抛开材料、另起炉灶固然是死路一条,即便是断章取义、望文生义、曲解题意、偷换概念和节外生枝等,也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材料作文审题的关键在真正读懂材料,而阅读材料的关键又在于分层、分解后的整体把握,反过来说,也就是最忌讳断章取义、望文生义和曲解文意。“见到水花便投叉”,怎能不离题万里?所以读材料时我们务必要多问:“从整体上来说,这则材料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与此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写作要求的指向性。
干扰同学们准确全面理解题意的因素则主要有热点话题、思维定势、冗余信息、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等,审题时若不能排除这些干扰,偏题现象便在所难免。迎考前的热点话题既是触发思路的重要因素,也是干扰我们准确审题的最具迷惑性的因素之一。高考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尤其是热点话题,常常吸引考生自觉不自觉地向之靠拢(教师考前如予以强化则更明显),如果这些事件和话题与考题并无必然联系,同学们作文就会出现似是而非的情况甚至完全偏题。其实,高考作文未必都刻意与热门话题挂钩,同学们联系实际应本着“能联则联,不能则罢”的原则。在高考作文审题过程中,由于时间短心理紧张,第一印象对我们的影响往往较大,加之我们审题时一般会采用直觉思维的方式,因此很容易出现误差,而出现这种误差的主要原因正在于思维定势。材料作文题中的冗余信息也成为迷惑我们的重要因素,虽然有些冗余成分并非人为设置(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它对我们的审题起着很强的干扰作用。大考作文的写作离不开同学们的生活经验(直接的、间接的),如果试题超出了我们的经验,也难免会出现审题方面的失误。如写《品味时尚》农村学生偏题现象明显高于城镇学生,便是因为农村学生对时尚的生活缺乏切身的体验。阅读走马观花,下笔东拉西扯,不良学习习惯是制约同学们大考作文准确审题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如果我们养成了仔仔细细读题、认认真真构思的良好习惯,那么,什么热点话题、什么思维定势、什么多余信息都将不会对我们形成任何干扰。反之,再一目了然的题目你如果草率阅读都有可能发生审题错误。如《节俭是一种美德》,按理说审题难度极小,可此文要从美德的角度谈节俭,抛开美德说节俭,显然是不合题意的。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历史故事:山水画家宋子房做宋朝画院博士时,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考生们绞尽脑汁,有的着意表现“深山”,有的着意表现“古寺”。着意画深山的,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露出寺庙一角;着意画古寺的,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然而宋子房认为这些画都很平庸,不足取。因为较关键的题眼“藏”字并没有从画面巧妙地表现出来。最后有一幅画中选,考生是这样画的:苍郁的群山,一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直通到山下水涧边,有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这样一画,就把“藏”字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幅画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考生真正抓住了“题眼”并巧妙集中地传达出其旨趣,确实令欣赏者回味无穷。可见,审题审得准,是作好画、写好文最为关键的一步。成功与否在此一举,我们能不引起高度重视吗?
(作者:耿婷、韩守宏,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