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审稿史回眸

2013-04-29 15:33尹玉吉
编辑之友 2013年6期
关键词:评议学术期刊制度

摘要:人类的审稿活动可谓源远流长,口口相传开始的史前“出版”历史有多长,“审稿”的活动就有多久。中国人最先发明了造纸和活字印刷术,这一切的传播,使得西方的编辑、审稿活动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职业,同时,由于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技术专利审查的“同行评议”制度首先产生于西方,所以学术期刊首先产生于西方,学术期刊在对作者论文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等进行专业性、技术性审查,以确定是否发表时,所采用的邀请同一专业或最接近专业的、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同行专家进行判断,从而确定是否刊用的一种制度,叫做“同行审稿”制度。它后来又衍生出很多具体方法。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是三审制,而同行审稿制度的优越性远非三审制能比,在我国应当积极推行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

关键词:

审稿 同行审稿 同行评议 印刷术

一、学术期刊审稿活动及审稿概念的史前回顾

毋庸置疑,审稿活动及审稿概念源于出版活动,可以说出版的历史有多长,审稿的活动就有多久,学术期刊审稿活动的历史及其史前可谓源远流长。

1. 学术期刊审稿活动的简要史前回顾

自有人类以来,真正的“文化之旅”便开始了自己的行程,可以说出版的历史有多长,审稿的活动就有多久。应该说在中国口口相传的远古时期就有了现代审稿意义所含有的审查活动,更不用说中国古代的各种官方以至于民间典籍的编辑、出版均离不开审稿,只是当时不叫审稿而叫“钦点”等等。譬如文字产生之前的口口相传时代,中华大地上的“三皇五帝”就竭力掩饰自己的丑行,把篡位说成“禅位”,竭力美化自己,努力丑化对立面,使自己的形象“尽善尽美”,[1]这就是最初意义上的“审稿”。后来随着文字的产生,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字历史的记录以及对记录的整理,这里的 “整理”其实就是今天的“编辑”,而编辑工作往往需要有人去安排、去检查, 这种“安排”和“检查”就是人类最初的“审稿”。在中国,“文字和书写材料诞生之初,中华民族的编辑出版活动就已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了,数千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内涵,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学科体系。”[2]在西方也是如此,“苏美尔人最早创造和使用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字的使用日益广泛。古人在泥版、蜡版、莎草纸或羊皮纸上作文字记录,借以传播信息和交流思想”。[3]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历朝历代都有专职的“编修”,他们就是今天的“编辑”,尽管同时他们也往往是专职撰写。他们的编修、撰写活动一定需要材料,而这种编修(编辑)、撰写活动(创作活动)本身就一定需要审稿,这种审稿活动最后往往通过大臣以至于皇帝来实现。中国的封建社会,史馆监修或史局总裁往往由宰相担任,这就使得史书的编修结果必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和人为因素。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加强,最高统治者对修史活动的控制更加强化,这样“审稿”的结果往往与历史史实大相径庭。可见,封建社会的所谓“审稿”往往是以政治审查、以美化统治者为目的的。如果不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去做,史官编修们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例如《左传》就记载了好几位史官因秉笔直书而牺牲了性命的事例。

封建制度独裁、专制的对立面——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改变了原有审稿活动的本质,“自由、民主、科学”得以大力倡导,而“自由、民主、科学”与学术精神的实质是一致的。从此,人类的审稿活动真正开始了客观、科学的旅程。可见,人类的审稿活动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与“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一样,社会主义的科学文化事業同样离不开这种意义上的审稿制度。

2. 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技术史前回顾

中国人最先发明了造纸和活字印刷术。正如日本学者箕轮成男所说:“中国的东汉时期,公元105年蔡伦在都城洛阳发明了造纸术后,先后传播到了世界各国。中国文明尤以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见长。对于我们这些以出版为己任的人来说,造纸和印刷是极为重要的技术开发,其发明者都是中国人。”[4]中国的东汉人蔡伦发明了纸张,宋朝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纸张使用的普及与印刷术的传播促使欧洲活版印刷术的发明,印刷业真正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则是首先产生在西欧。活版印刷术的发明者是德国人J·谷登堡(Johann Guten Berg,约1398—1468)。谷登堡生于德国的美因茨,1434年迁居斯特拉斯堡,以雕琢金石和制作镜子为生,1438年致力于研究活版印刷术,制作金属活字,1448年回归故里,继续研究活版印刷术,先后创制铸字盒、冲压字模、字模浇铸铅合金活字、木制印刷机、印刷油墨等等,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活字印刷术难题。谷登堡的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使德国许多城市建立了印刷所,并广泛传播到了欧洲各国。到15世纪末,在德国有40多个城市出现了印刷所,邻近德国的瑞士有13个城市出现印刷所,荷兰有21个城市出现印刷所,意大利80个城市有印刷所,法国有40多个城市出现印刷所,西班牙有32个城市出现印刷所,英国出现印刷所的城市倒是不多。到1500年,欧洲已有250多个城市出现印刷所,印刷活动遍布欧洲。[5]

活版印刷术的广泛推广和活版印刷所的广泛设立,为文化、科学、学术活动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但在资产阶级革命和大工业革命之前,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学术界要加强相互交往,途径仅仅都是通过会晤方式开展沙龙或通信。而那时的会晤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可能经常进行,而传统的通信方式又过于手工化,节奏慢、沟通很不及时,远远不能满足交流的需要。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思想文化界、学术界官方的、民间的研究团体开始涌现,随着这些团体及其活动的日益频繁,迫切要求用一种新型的文献来报道、传播和交流科学、文化和学术思想和成果,交流学术研究经验并反映会员科研动态。基于这些动因,学术期刊便应运而生。[6]人类社会发展到了近现代,科学文化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编辑、审稿活动日益成为一种社会职业,需要众多的人去专职从事这项工作。据估计,“在公元1400年,一个人100天抄写一本书,而到公元1500年,一天就能印刷100本书”,[7]而到16世纪的第一年,各种著作已出版了40000多个版本,100多家印刷厂共印出900多万册书,足见“书籍”这个新的工艺品的力量。在清教徒斗争期间,有些城市有6个以上的印刷厂不分昼夜地开工,每隔几小时,信差们就取走油墨未干的书籍,把它们送到安全的批发点。[8]可见,西欧这一时期的出版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这也为后来于17世纪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大工业革命的到来,准备了文化传播方面的基础。印刷、传播技术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成为社会的必需品,而这些又都急需传播手段的革命。其中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成果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提上了议事日程。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大力倡导“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自由、民主、科学”的理念,这一方面导致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封建特权被严重削弱,进一步导致了学术和思想的空前繁荣和活跃;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大工业革命又为出版业的大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二、学术期刊首先产生于西方

1. 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首先产生于西方

(1)由于学术期刊赖以生存的社会条件首先出现于西方。研究同行审稿制度离不开对其载体——学术期刊的历史回顾和观照。世界上最早的学术期刊产生于17世纪中叶前后。当时,西欧刚刚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现代意义上的科学迅速崛起,各类科学研究组织(如科学院、学会、协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这些研究组织沿袭古希腊学院的传统,定期聚会,以交流最新的研究进展,在会议的间隙,通过发达的邮政系统(16世纪末,西欧邮政业迅速发展),各种学术学会向其广大成员发布消息。[9]学术期刊产生的条件须有以下5点:第一,具有包容和鼓励学术研究的制度基本成熟,即封建统治比较薄弱以至于基本铲除,科学技术相对发达;第二,学术研究已成为社会的一种稳定职业,已有一批以此为生的学者;第三,出版物在形式上,不再具有偶发性,而是持续不断地出现,有期次编号或者注明日期,周期具有相对固定性、编辑方针具有确定性、内容具有多样性、作者具有众多性、篇幅具有相对固定性、种类具有众多性,能够装订成册从而以物化的形式出现,期刊之所以被称之为“periodical”,就是因为它“周而复始地出现”;第四,社会上已有一批专门从事学术期刊出版的编辑队伍;[10]第五,学术期刊的发行有比较畅通的渠道,即邮递业比较发达。学术期刊的产生及其审稿活动的这5个基本前提首先在西方产生、成熟。

(2)学术期刊同行审稿制度的技术条件——技术专利审查的“同行评议”首先产生于西方。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制度源于西方鉴别技术专利的基本方法——“同行评议”(peer review)制度,研究“同行审稿”须首先知道“同行评议”的渊源。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不免带来了学术、技术的鱼目混珠和学术造假,为努力寻求为学术力作、文化精品保驾护航的办法、措施,为鼓励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技术的出现,便产生了专利申请的审查制度——“同行评议”制度。而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peer review)制度正是基于技术专利的同行评议制度。同行审稿制度的产生,可谓学术界和学术期刊界的一场深刻革命。

同行评议源于对专利申请的审查。同行评议制度诞生于1416年的威尼斯共和国,威尼斯共和国在世界上率先实行专利制度,这一制度旨在对发明者提出的新发明、新工艺等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授予发明者对其发明的垄断权,其采用了邀请同一行业或最接近行业的有一定影响的从业者帮助判断的做法。后来到1937年,美国癌症咨询委员会采用同行评议方法评审申请研究经费的科研项目。在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海军研究署也采用同行评议方法资助大学的科学研究。50年代以后,美国率先把同行评议引进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的评审工作中。此后同行评议制度普遍为欧美国家所采用,成为国际学术界通行的学术水准评价手段。其他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同行评议制在科学系统也起过很好的作用。在我国,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科研成果的鉴定与奖励、科研项目的立项、学位和职称的评定等等,大都采用同行评议制。[11]

美国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提交给国会的有关同行评议的报告里,将同行评议定义为:“NSF根据决策过程标准,确定应向哪些申请项目提供研究经费,因为NSF的负责官员在确定哪些申请者可以获得资助是根据与申请者同一研究领域的其他研究人员的评议结果。”[12]英国同行评审调查组在提交英国研究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的调查报告里说,同行评审,可严格定义为:“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研究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方法。” [13]

对同行评议制的回顾与审视表明,作为同行评议专家,除上述专业内行考虑外,还须考虑审查人的品质、职业道德等因素,也就是说,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要求,同行评议专家应该遵守科学道德规范。依照美国科学社会学家默顿的说法,科学的“道德压力”由四条主要规范组成: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组织的怀疑态度等。[14]

同行评议专家根据这类标准便可对每个项目申请的优劣作出评价。通常的做法是打分,例如确定某项申请的总评分为五级:“特优”“优”“良”“中”“差”。这样,对所有申请项目的得分高低进行总排序,以便筛选出可予以资助的项目。对于科研成果(或者学术论文、专著)的同行评议,评议标准主要是看它的学术水平;对于职称等的同行评议,评议标准主要是被评议者的能力及过去的业绩。[15]

因此,这里所称的“审稿”,特指近现代以来,源自于西方的、伴随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和大工业革命而出现的、适应现在社会需要的、基于专利申请审查制度——同行评议的同行审稿制度。

2. 学术期刊首先产生于西方

世界上最早的真正的学术期刊有四种:其一是1663年由德国神学家、诗人约翰·理斯特在汉堡创办的《启发讨论月刊》;[16]其二为1665年1月法国参议院参事戴·萨罗在巴黎创办的《学者杂志》;[17]其三即1665年3月6日由英国皇家学会秘书亨利·奥尔登伯格在伦敦创办的《哲学汇刊——世界各地有创造才能者当前的探索、研究和劳动的若干总结》,简称“哲学汇刊”,后于1776年改为《皇家学会哲学汇刊》;[18]其四曰面世于1665年11月的《牛津公報》,后于l666年2月改名为《伦敦公报》。[19]因《学者杂志》首次采用“Journal”作为刊名,一般认为《学者杂志》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学术期刊。上述最早的四种期刊中,除《学者杂志》在1938年停刊外,[20]《皇家学会哲学汇刊》《伦敦公报》等都一直在出版,皆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究竟德国的《启发讨论月刊》早还是法国的《学者杂志》早,这里实际上牵涉了两个问题:一是世界上最早的期刊是出现在德国还是法国;二是世界上最早的期刊出现的时间,如果是德国,则时间早两年,如果是法国,则晚两年。现在多数论者倾向于后者,首先,《启发讨论月刊》只是刊登李斯特个人的多篇作品,不具备期刊要求登载众多作者不同作品的特征;其次,《学者杂志》一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份真正的学术期刊。

西方著名的、创刊达二三百年、至今仍存的学术期刊还有:《考古学会通讯年鉴》(1829-)、《柳叶刀》(1823-)、《矿冶杂志》(1835-)、《英国医学杂志》(1840-)、《考古评论》(1844-)、《语言学》(1846-)、《笔记与问题》(1849-)、《法务官杂志》(1857-)、《工程师》(1856-)、《心理》(1876-)、《希腊研究杂志》(1880-)、《美国语育学杂志》(1880-)、《亚洲季刊》(1886-)、《地理杂志》(1893-)等等。可见,在西方学术期刊于17世纪开始涌现,到19世纪更是遍地开花。对此,我国解放军图书馆的杜云祥也认为:“科技期刊最早出现于欧洲,从第一种科技期刊诞生到现在已有350多年的历史。”[21]

西方学术期刊孕育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的通讯业和资料抄写,即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进入16世纪,信函复制件是西方学术期刊的另一原型;16世纪末,西欧邮政业迅速发展,使得德国、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出现每周定期发行一次的周刊报纸——星期报;17世纪中期,西欧涌现出了英国的皇家学会等200多个学术团体,这一期间的期刊首先以学会汇刊形式出现;到17世纪下半叶,近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分工愈来愈细的特点,即早期综合性期刊逐步向专业化期刊方向转化。纵观西方学术期刊发展的历程,其孕育于社会新闻和科研成果的记录与交流之中,诞生于邮政制度变革与学术组织的涌现期间,发展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和学术文献的增长过程中。作为一种迅速发展的文献载体——学术期刊,它正在朝着专业化、多样化、快速化、一体化方向发展。[22]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更是西方学术期刊兴旺发达的推进器。可见,学术期刊首先产生于西方。

3. 学术期刊同行审稿的定义

同行审稿是学术期刊遴选论文、维护和提高其学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行审稿概念的含义出自“同行评议”,其精神是一致的,同行审稿定义应是:学术期刊在对作者论文提出的新观点、新方法等进行专业性、技术性审查,以确定是否发表作者论文时,所采用的邀请同一专业或最接近专业的、有一定学术影响的同行专家进行判断,从而确定的一种制度。也可以说,是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研究的专家来评定一篇研究论文的学术水平高低的一种鉴定制度。“同行审稿”(peer review)中的“peer”也是指同资格、同能力、同样专业的人,“review”是鉴定性地或审慎地审阅或检查。

目前在西方国家的学术出版界,普遍建立了一套专业的、隐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这种具有“专业的、隐名的、外部人审稿”特点的制度,统称为“同行审稿”制度,这种制度是基于技术专利的“同行评审”制度而来的。随着社会的科学管理制度的不断成熟,技术专利中的同行评议制度已被广泛运用于项目评议、经费资助、课题结项、成果评奖、期刊论文评议等各个方面,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学术规范,同行评议已渗透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全过程。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学术期刊普遍认可和采用了这一制度。作为传播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的主要平台,学术期刊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和水平,因此,稿件的同行专家鉴审——“同行审稿”对决定科研成果是否能发表及所发表论文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西方学术期刊界、学术界同行有的(1985年)将期刊的“同行审稿”界定为:“同行专家(同仁)对提交学术期刊发表的材料作出评价。”[23]美国学者克劳尼克(1990年)认为:同行审稿是一种能够使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能与审稿人的职能分开,聘请专家做审稿人,编辑依据审稿人的建议决定被审论文是否录用的审稿制度。[24]Godiee Fiona和Tom Jefferson(1999年)在《医疗保健学中的同行审稿》中,把同行审稿定义为“采用专家或同行帮助的方式评价来稿的价值”。[25]

正是鉴于同行审稿的极端重要性,国际学术出版界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履行同行审稿十分关注,国际科学计量与评价机构在进行各国科研产出的对比与分析中,也特别强调所统计的论文必须是发表于经同行评审的期刊。[26]

“同行审稿”后来又衍生出很多具体方法(叫法):盲法审稿,匿名审稿,双向匿名审稿(也叫“双盲审制”),匿名的、外部人审稿制度,单盲法审稿(也叫单向匿名审稿),实名审稿,公开审稿,量化审稿,预审制度,顺序审稿法等等。这些方法(叫法),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以同行审稿制度为基础的,本质上都是同行审稿的延伸和进化。目前的审稿方式以单盲制为主。据对日本109种学术期刊的统计,单盲制、双盲制、公开制的期刊种数比是17.4∶1.6∶1。[27]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同行审稿制度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通行法则。

在我国一直以来实行计划经济色彩很浓的“三审制”,三审制往往局限于编辑部内部,同行专家基本没有参与,编委会基本形同虚设,三审制日益暴露其弊端,相比之下,同行审稿制度有更多的优越性,[28]一些学术期刊开始实行这一制度,有的学术期刊自觉不自觉地把中国的三审制与西方的同行审稿混合使用。建议在我国的学术期刊界,应普遍使用国际社会通行的同行审稿制度。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比较研究”(课题批号:10BXW011)相关成果

参考文献:

[1] 柏杨.帝王之死[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 黄镇伟.中国编辑出版史[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3] [俄]B.A.伊斯特林.文字的发生和发展[M].左少兴,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 [日]箕轮成男.图书出版与文化交流[J].贾占清,译.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5] [英]赫·乔·韦尔斯.世界史纲[M].吴文藻,谢冰心,费孝通,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 易德萍.期刊的产生及其他[M]//左正红.期刊学探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7] [美]房龙.人类的故事[M].朱信明,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 [美]雅克·巴尔赞.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M].林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 Meadows, A. Jack. Communicating research[M].San Diego: A academic Press,1998.

[10] 尹玉吉:期刊概念流变及其定义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

[11] 胡明铭,黄菊芳.同行评议研究综述[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4(11);郭碧坚.加约束条件的同行评议制——科学系统的一种激活机制[J].科技导报,1992(12).

[12] University Funding——Information on the Role of Peer Review at NSF and NIH, PB87-108944, P5.

[13]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C)政策局.同行评议——同行评议组提交英国研究理事会咨询委员会的报告(内部资料)[R].1992.

[14] [美]伊·罗伯逊.社会学[M].黄育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5] 郭碧坚,韩宇.同行评议制方法、理论、功能、指标[J].科学学研究,1994(8).

[16] [英]莫迪默·阿德勒.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第15卷[M].伦敦、北京: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17] 刘瑞兴.世界上第一种学术期刊及其第一任主编[J].现代情报,1991(增刊).

[18] 姚远,张银铃.奥尔登伯格与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期刊——《哲学汇刊》[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增刊).

[19] 黄明:关于国内外第一份期刊的历史[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1999(2).

[20] [英]G.昂温,P.S.昂温.外国出版史[M].陈生铮,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21] 杜云祥,王颖,刘桂玲.科技期刊的起源和发展[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0(9).

[22] 罗建雄.西方期刊的形成和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2(4).

[23] Patterson K,Bailar J C Ⅲ.Journal peer review: the need for a research agenda [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1985,312 (10):654-657.

[24] Kronick D A.Peer Review in l8th Century Scientific Journalism[J].Journal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1990,263 (10):1321~1322.

[25] Godiee Fiona,Jefferson T,eds. Peer Review in Health Science[M].London:BMJ Books,1999.

[26] The Association of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Society Publishers(ALPSP).current practice in peer review:Results of a survey conducted duringOct/Nov2000[2004-02-20][EB/OL].http://www.alpsp. org/ publications/peer review.pdf.

[27] 山崎茂明.学術雑誌のレフェリーシステム [J].科學,1989,59(11):746.

[28] 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比较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编辑部)

猜你喜欢
评议学术期刊制度
南京市集中“检视”三方评议
难忘的两次评议活动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创新评议形式 提高评议实效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对“自度曲”本原义与演化义的追溯与评议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