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泉
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可分史传类人物传记与非史传类人物传记两种。前者集中于历朝正史中,如2012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选《宋史·萧燧传》、大纲卷选《宋史·郭浩传》;后者散落于历代作家著作里,如北京卷选明初宋濂写的《李疑传》、安徽卷选清代刘大櫆写的《松江府通判许君传》。高考文言文中的人物传记,往往具有这样几个突出的特点:
其一,文本以写人物为主,即详细记述传主的生平主要事迹、史上特殊贡献,略去一般的经历。一般都会涉及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籍贯、任职情况,传主的大体经历、主要事略、突出功绩、性格思想、封赏情况等。
其二,文本以记述正面人物为主,肯定传主言行,褒扬正义之举,贬斥邪恶之行,传记内容大多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其三,文本的结构一般比较固定,是传统的三段式,形如纺锤,头尾细(简洁)、中间粗(充实)。开篇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祖籍族望、家境师学、父兄仕途、布衣声名等基本信息,时有关于传主的特殊才能的记述。正文主要记载传主生平事迹,大多由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段组成。这些材料多以时间为线索贯穿始终,以品行为核心决定取舍,以任职与官衔为行文标志,以事迹片断为表意载体。结尾交代传主官位所至、朝野名望、人生结局、卒年赐谥等。
其四,文本最经典的写法是横铺直叙。所谓直叙即指按照时间自幼而老将传主生平贯穿写来,所谓横铺即指将传主某个人生阶段的主要事件铺开叙写。这样的写法使得文章纵有线横点面,纵横点面相结合,可以使传主的人生轨迹和所历重大事件历历在目。
此外,一般叙事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叙事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传主勾勒与次要人物相比较,日常生活与高潮人生相比较等等,都是传记文写作中常见手法。总之,了解传记文谋篇布局上的这些特点,有助于消除对陌生材料的恐惧感,同时也有助于整体阅读时全面感知材料信息。
历览近年来高考文言文人物传记试题,考查的主要题型基本上趋于稳定,从题型来看,大致分为主观和客观两种题型。考查点也不外乎实词、虚词、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断句和文言文句子翻译等几个题型。
1.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代入法+语境。即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则对,不通则错。即为正确答案。
[例1] (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10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不胜烦扰,寒饿且死,宜加赈给
给:供给,施与
B.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
劳:烦劳
C.民不胜其苦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D.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
籍:登记,没收
将A、C、D项代入原文语境,解释准确、流畅;而将B项代入“有降者,则劳以酒食而慰遣之,曰:‘吾意汝岂反者耶,良由官吏污暴所致。今既来归,即为平民,吾安忍罪汝。其返汝耕桑,安汝田里,毋恐”可知与语意相反,可判知错误,应释为“慰劳”。
2.文言虚词题
答题技巧:熟点切入法+代入法+语境。即先理解翻译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中的虚词,再比较、推断文段中的虚词。首先看意思是否相同,根据意思进行排除;意思如果相同,则根据语法成分分析法,判断其词性与用法,从而进行区别。
[例2] (2012年高考江西卷第11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 樊哙侧其盾以撞
B.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 不出,火且尽
C.得珍宝如内藏之半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其返汝耕桑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首先解释每项的第二个句子中的虚词意思,可知A项“以”可译为“然后”;B项“且”可译为“将要”;C项“之”可译为“的”;D项“其”可译为“难道”。然后分别代入各项第一个句子的具体语境中去,即可判知A、B、D三项解释不顺畅,只有C项吻合。(A第一个“以”意为“来”,表目的;B第一个“且”意为“况且”,表递进;D第一个“其”,意为“还是”,表委婉语气。)
3.信息筛选题
答题技巧:采用排除法。在准确理解文句含义的基础上,注意四个照应:①人物和事件是否对应;②人物品行与事件是否对应;③事件与事件的发展阶段是否对应;④刻画手法是否正确(手法如直接或正面表现,间接或侧面表现)。
[例3] (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7题)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首先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人物——陶澍;品行——实心任事;手法——具体表现;然后将各句代入其具体语境中去准确理解文句含义,可知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最后再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4.概括分析题
答题技巧:采用“读找比”法。①反复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全文内容。②在阅读文本中找到与选项对应的文句。③将选项与文本中的句、段细加核对,求同求异。比较核对时应注意:①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②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③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例4] (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8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一读二找三比较,将A项与原文“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比较,可知A项正确;将B项与原文“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比较,可知B项正确;将C项与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比较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解读错误。将D项与原文“择贤任事”“用人能尽其长”比较,可知D项正确。
5.文言断句题
答题技巧: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然后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要注意特殊词语如“曰”“云”之类的动词,尤其要注意虚词:如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其次,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或排比,或对偶,或对称。这种形式有时候可以帮助准确断句。另外还可以借助语法来辅助断句。
[例5] (2012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第2小题)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
答案: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6.文句翻译题
答题技巧:首先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翻译原则——信(忠实原文)、达(文意通达流畅)、雅(语言富有文采)。其次要注意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再次要有踩分意识。踩分点主要有以下:关键单音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双音节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最后还需要熟练掌握一些常见的翻译技巧——留、换、补、删、调、贯。①留,即保留原词。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②换,即改换词语顺序。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③补,即增补词语。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④删,即删略词语。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虚词;⑤调,即调整句式。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⑥贯,即修饰句子。指文句中带修辞意味的说法,用典举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6] (2012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3小题)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③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首先划词,即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再逐一地加以解释。注意:古汉语大多数是单音词,因此在划词时除“留”词(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外,均用横线标识出。然后对译,即将划出的词语采取一一对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最后誊写,即在逐一查对文言文句中的语法要点全部落实到位以后,将草稿纸上连缀好的译句誊写到答卷上。在誊写的过程中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或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晚年 将 推 淮北 之 法 于 淮南,已 病 风 痹,未 竟 其 施。
晚年的时候 打算 推行 淮北 的 政策 在 淮南,后来 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 实施 这 政策。
踩分点:“已”,后来;“风”,中风;“竟”,完成;“于淮南”;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译句:(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实战演练
范质传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父守遇,郑州防御判官。质生之夕,母梦神人授以五色笔。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教授生徒。
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为忠武军节度推官,迁封丘令。晋天福中,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深器之,即奏为监察御史。及维翰出镇相州,历泰宁、晋昌二节度,皆请质为从事。维翰再相,质迁主客员外郎、直史馆。岁余,召入为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汉初,加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周祖征叛,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周祖问谁为此辞,使者以质对。叹曰:“宰相器也。”
质力学强记,性明悟。举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典贡部,鉴质所试文字,重之,自以登第名在十三,亦以其数处之。贡闱中谓之“传衣钵”。其后质登相位,为太子太傅,封鲁国公,皆与凝同云。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命刺史县令,必以户口版籍为急。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世宗初征淮南,驻寿、濠,锐意攻取,且议行幸扬州。质以师老,与王溥泣谏乃止。及再驾扬州,因事怒窦仪,罪在不测。质入谒请见,世宗意其救仪,起避之。质趋前曰:“仪近臣也,过小不当诛。”因免冠叩头泣下,曰:“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愿宽仪罪。”世宗意遂解,复坐,即遣赦仪。
质性卞急,好面折人。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身没,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范质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岁能属文 属:通“嘱”,嘱咐。
B.以文章干宰相桑维翰 干:求取。
C.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 劳:劝勉。
D.质性卞急,好面折人 折:使……折断。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使者以质对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B.亦以其数处之 其孰能讥之乎
C.与王溥泣谏乃止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因事怒窦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
谬赏
3.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范质有才能的一组是( )
①每朝廷遣使赍诏处分军事,皆合机宜
②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
③贡闱中谓之“传衣钵”
④质力学强记,性明悟
⑤质性卞急,好面折人
⑥未尝受四方馈遗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质是大名府宗城县人,自幼天性聪明颖悟,学习勤奋,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尚书》,招生收徒做教师。
B.范质考进士时,和凝主管贡部,很欣赏他的文章,因为他自己考中进士的名次是第十三,就把范质取为第十三名。
C.范质每次代朝廷拟制书敕文,从来都遵循法律、法则,不徇私枉法,委任刺史、县令,一定以人口、户籍、土地为重。
D.周世宗第一次征伐淮南时,窦仪因事惹恼了世宗,在窦仪生死未卜之际,范质进入行宫中求见世宗,直言进谏,言辞恳切,最终世宗赦免了窦仪。
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译文:
②臣备位宰相,岂可使人主暴怒,致近臣于死地耶?
译文:
③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身没,家无余赀。
译文:
参考答案
1.B(A属:写作。C劳,意动用法,认为……辛苦,觉得……辛苦。D折:驳斥。)
2.D均为介词,因为。(A前者为介词,拿,把;后者为介词,依据,凭借。B前者为代词,这个;后者为副词,表示诘问。通“岂”,难道。C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竟然,却。)
3.C(③是间接表现范质有才能。⑤是写他性情急躁。⑥是说他廉洁。)
4.D(窦仪因事惹恼了世宗是在第二次驾幸扬州时,而非“第一次征伐淮南时”。)
5.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6.①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辅。如果真的像他所说的,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踩分点:“善”、“诚”、“处”、语意的流畅。)②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充数,难道可以让君主暴怒,把近臣置于死地吗?(踩分点:“位”、“致”、语意的流畅。)③清廉耿介,从来没有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踩分点:“廉介自持”、“没”、“赀”、语意的流畅。)
[参考译文]
范质字文素,大名府宗城县人。他的父亲范守遇,是郑州防御判官。范质出生的当夜,他的母亲梦见神人把五色笔交给她。范质九岁就能写文章,十三岁就钻研《尚书》,教授学生。
后唐长兴四年考中进士,任忠武军节度推官,升为封丘县令。晋天福年间,凭借文章向宰相桑维翰求取进身之路,深受器重,立即上奏任命为监察御史。等到桑维翰出镇相州和任泰宁、晋昌二州节度使时,都以范质为从事。桑维翰第二次做宰相时,范质升任主客员外郎、直史馆。一年多后,召入任翰林学士,加授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犯边境,少帝命令后汉高祖刘知远等十五名将领出征。当天晚上,范质在翰林院当值,少帝命令召集学士们分头起草制书,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这样怕泄露了机密。”独自拟稿以进,文章优美充实,受到人们的称赞。汉建国之初,加授中书舍人、户部郎中。周太祖郭威征讨叛逆,凡有关朝廷遣使降诏和处理军事事物,都很妥当。周太祖问这些辞章是谁写的,使者回答是范质。周太祖赞叹说:“是宰相之才啊。”
范质学习勤奋记忆力强,天性聪明颖悟。考进士时,和凝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管贡部,看到范质考试的文章,很看重他,因为自己考中进士的名次在第十三,就把他也排在了这个位次上。贡院中把这件事称为“传衣钵”。后来,范质登上宰相的官位,担任太子太傅,封鲁国公,都与和凝相同。当初,范质已经进入了朝廷,还手不释卷,有人觉得他很辛苦,范质就说:“有个善于看相的人,说我以后要担任宰辅。如果真的像他所说的,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后来随从周世宗征伐淮南,诏令大多出自他的手笔,吴中的文士没有不震惊佩服的。范质每次代拟制书敕文,从未徇私枉法,委任刺史、县令,一定以人口、户籍、土地为重。朝廷所派的视察民田、考查案件的官员,他都会见,向他们讲述天子忧虑关心的意思,然后再把他们派出去。
周世宗第一次征伐淮南,驻扎在寿州、濠州,一心进攻占取,并且商议行幸扬州。范质以军队疲劳为理由,与王溥一起哭泣着劝谏才得以中止。到第二次驾幸扬州时,窦仪因事惹恼了世宗,窦仪处于生死未卜之际,范质进入行宫中求见皇上,世宗料想他是来救窦仪的,就起身回避他。范质快步走上前说:“窦仪是皇上的近臣,罪过小不应该被杀。”接着摘掉帽子叩头流泪说:“我在宰相的位置上充数,难道可以让君主暴怒,把近臣置于死地吗?希望皇上能宽恕窦仪的罪过。”世宗的怒意于是缓解下来,重新坐下来,当即派人赦免了窦仪。
范质性情急躁,喜欢当面驳斥别人。清廉耿介,从来没有接受过各地的赠送,去世的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