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兆杰
摘 要:“认写分流”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识字理念。认写分流,多识少写,是由儿童的认知特点、心理发展水平、儿童的生理特点、汉字的认知活动规律等决定的;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借鉴历史经验的结果,是破解“识字难”的一剂良药。
关键词:小学语文;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识字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3-0031-02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供了规范识字内容的字表,解决了识字教育的字种、字量和字序问题。对写字量的分布,进行了“减前增后”的数量调整,目的是更好地体现和落实“多认少写”的教学理念,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多认少写”,只是数量比例多少的一种安排方法的表达。“认写分流”的识字教学理念,不仅内含数量“多少”不同的内涵,也包括时间“先后”不同的内涵,还包括认字与写字要协调发展的内涵。
一、“认写分流”理念诞生的背景
过去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要做到“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一个人识字,就是为了用字。用字,就必须能读,能写,会用。会用,说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因为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形近字、多音字、同音字、多义字、近义字很多,不能进行区分和选择,难免用错。真正识字,准确用字,就不能不搞清其中的复杂关系,并且能够讲出来,让别人知道你是否学会,认识到什么程度,要求“会讲”也有一定的道理。
现在提出“认写分流”,不是否定识字要做到“四会”的要求,而是要纠正过去教学中对“四会”理解和落实的错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识字教育,特别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往往把“四会”机械地理解为,学习一个汉字,就必须做到 “四会”,否则就是没有完成识字任务。于是,识字教学就不考虑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发展的实际水平,把并不复杂的识字教学,变成了玄而又玄的抽象说教,变成了脱离语言实践活动的繁琐练习。
这样做的结果,就使简单的汉字学习变得繁琐复杂。本来应当是充满乐趣和收获喜悦的教学活动,被理想化的魔咒左右着,给汉字笼罩上“难认、难写”的阴影,使语文教学长期无法摆脱困境,极大地影响着识字教育的质量。
新课程标准,抛弃了传统的“四会”提法,对识字的基本要求“应当做到音、形、义的统一”,进行了有层次、有分寸地诠释,提出要做到“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不仅去掉了容易误读的“会讲”,略去了不好把握的“会用”,还把字义的掌握定位在“基本”的范畴,使识字的要求变得易于操作,便于评估。
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个“基本”要求,减轻学生负担,课标提出了低年级识字“多认少写”的策略主张。新课标在“性质”部分,还特意加上了“初步学会”的限制性词语。我认为“认写分流”是一个有理论和实践依据的科学理念,是破解“识字难”的一剂良药。
二、“认写分流”是科学的识字理念
“认写分流”,绝不只是认字和写字的比例关系的简单调整。它是从汉字的特点和识字教育的规律出发,进行的一次识字教育理念的创新。
第一,认写分流,是由儿童的认知特点决定的。
儿童与成人的认知过程正好相反,儿童是先整体后局部,成人是先局部后整体;儿童以形象记忆为主,是先记忆后理解,成人是先理解后记忆。
儿童认字初期是整体认读,形象感知,是根据一个字的特点,进行初步认识和朦胧的记忆,只有经过多次再认,在与其它字的反复比较中,特别是在与形近字的认真比较中,逐步形成对字的内部结构的清晰、准确认识,才能进入对字形的清晰认识阶段。
写字实质是记忆的再现活动,是内部言语的外化行为。写字,是记忆中的字形的再现。写字时,是用一个个笔画、部件组合成一个字的整体,没有对字形各个部分的清晰把握,是不可能完成整体构建的。
认字与写字,是两个不同的认知活动。认字是从整体到局部,写字是从局部到整体。认字是写字的基础,先认后写,也就是先实现整体认知,后完成局部构建的再现过程,是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先认后写,是先易后难的策略,是科学、理智的选择。写字与认字分流的心理学依据就在于此。
第二,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由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刚入学儿童的记忆能力,特别是机械记忆能力很强,要求他们记住学过的字形和字音,会读,会写,并不是一件难事。可是,若是要求他们对学过的字都能够要做到会用、会讲,就非常困难。
会用字,不是简单地读出字音,写出字形。识字是学习理解、吸收记忆,是建立字形、字音与意义的链接;用字,不论是读还是写出来,都不是简单地读字音和写字形,而是受意义的检索、选择。用字的实质,是使用字形表达意义,是意义决定写什么字形,读什么字音。
至于讲述字理、辨析不同的字形和读音,更是刚刚识字的儿童没有办法进行的。因为他们的识字量有限,用字量不多,很难准确地辨析形近字,还不能从语言文字学习应用的实践中,领悟和把握字的结构特点和音、形、义的变化规律,也不能说出多音、多义字的不同义项和全部用法。让他们理解都困难,何谈讲解字理。
刚刚入学的儿童,虽然他们的口语已经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培养了初步的语感能力,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但是,因为他们的生活阅历还不丰富,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他们口语水平的发展难以支持他们进行比较复杂的语言应用活动。对儿童,特别是刚刚识字的儿童,不提倡“会讲”的理由是充足的。
第三,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由儿童的生理特点决定的。认字属于用脑、用眼的“脑力劳动”,儿童入学时的大脑发育程度完全能适应认字活动,并且具有非常大的潜能,可以快认字、多认字。
写字是用手进行的,是需要比较熟练技能的“体力劳动”。儿童入学时虽然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体能,但是,由于生理发育程度的限制,特别是手及腕部小肌肉群发育尚不完备,决定他们还不能长时间、自如地从事写字这样一种精细的劳动。
写字是技能,一种技能、技巧的形成,不仅需要较长的时间,也需要一个科学的训练过程。
所以,从尊重儿童的生理特点出发,教师不应当对儿童的认字和写字这两个难度不同的学习活动,提出同样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不应当同时进行。
第四,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由汉字的认知活动特点决定的。汉字是形义文字,认识汉字,是先见到字形,并让它与学习者口语已有的音和义建立起某种联系,或者作为一个新的信息,以一定的线索保存、记忆在心理词典当中,通过不断地再认,强化这种链接。写字,是把记忆中保存的、代表某个意义、持有某个读音的一个文字符号,以书写的方式再现出来。
从认字到写字,正好完成了一次“识记-保持-再现”的记忆过程,也就是从字形到字音(字义)再回到字形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字形的认知在先,字形的再现在后,从认到写,是识字活动的完整程序。先认后写,是汉字学习必须遵守的特有规律。
另外,认字是写字的基础,不认字,也写不了字;认字容易,写字难,让“难的”拖住“易的”,得不偿失。所以,认字和写字可以并且应当进行有先有后、有多有少的“认写分流”地安排。
第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由它们在交际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交际中的认读和书写,是两种不同又互相依存的交际方式。认读文本,是被动认字,读者没有选择的权利,读什么字由文本规定和限制。读者必须有较多的文字储备,否则无法进行正常阅读。书写文本,是主动用字,书写者有选择字种的自由,并且只使用自己已经会写的字。人们掌握文字也是先读后写,读多,写少,读写对文字数量和熟悉程度的要求是不同的。
两种活动的用字数量是不同的,使用的字种也是不同的。从用字的方式上看,也是读多,写少。所以,对会认字与会写字的学习不做统一要求,是完全有道理的。
第六,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是借鉴历史经验的结果。近些年,认字与写字都是同步进行,认一个,写一个,抄几十遍,师生疲于奔命,写字拖了认字的后腿,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益。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识字教学,并不是“四会”同步进行的。中国古代传统的识字教育都是采用集中识字,并且是认写分离的。
古代的识字经验和现代许多集中识字、认写分流的教学实验的经验,都已经充分证明了,按照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实行认写分流,则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益。
古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为进行认写分流的体系建设提供了最好的实践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