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奈达等效原则赏析《宠儿》汉译本

2013-04-29 12:09:06杨丹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宠儿

杨丹

摘 要: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读译文所得到的反应和感受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应该基本一致。本文从奈达博士的等效原则出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宠儿》汉译本进行多角度赏析,从书名、被动语态、歌曲押韵、圆周句以及不定冠词的翻译等方面,体会等效原则的贯彻与运用情况。

关键词:等效原则 宠儿 汉译本

等效是古今中外翻译家的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实践原则。公元7世纪,中国翻译家玄奘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19世纪末,中国近代翻译事业开拓者严复进一步明确了这个概念:“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18世纪末,英国文艺理论家泰特勒提出翻译的目标是“在好的翻译中,原著的优点已经完全移注入另一种语言,从而使另一种语言所属国家的人能够获得清楚的理解和强烈的感受,程度和使用原著语言的人相等”。1964年,尤金·奈达博士首次提出了动态对等的概念,这是他在翻译界的主要贡献,动态对等原则问世至今,在国内外译界产生了深刻影响,笔者认为,文学翻译属于一种文体翻译,无论从宏观翻译策略还是从微观词句的翻译上看,都应该以奈达博士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为指针。本文试图对照这一原则,对2006年的《宠儿》译本进行赏析。

一、奈达等效原则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在Towards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书中从语言和翻译基础出发提出了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两个概念。前者体现源语的形式特征,机械地复制源语信息;而后者则体现“原文信息在接受语中得以传递,以至译文接受者与原文接受者的反应基本相同”。指出两种语言之间存在不对等成分,使用完全的形式对等会使得目的语读者看不懂译文。而动态对等强调的是源语意义的再现。动态对等的首要前提是译文传递的信息要与原文一致,在大多情况下就得避免语言外在形式的对应。在《翻译理论与实践》(1974)一书中,奈达将“动态对等”换成“功能对等”,认为翻译意味着交流,判断译文的优劣不能停留在对应的词义、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段的对比上,重要的是目的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信息程度的高低。奈达的“动态对等”或“功能对等”学说,强调读者反应,即译文读者读译文所得到的反应和感受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应该基本一致。九十年代,奈达博士根据双语交际中存在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对自己的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将对等分为最高层次和最低层次两种对等。虽然最高层次的对等在翻译实践中很难实现,但是最低层次的标准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的意思:目标语读者通过对译文的理解和欣赏,他们可以明白源语读者是如何理解和欣赏原文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的翻译应该不能算是合格的翻译。

二、《宠儿》汉译本介绍 《宠儿》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小说发表于1987年,目前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托尼·莫里森的重要来源,国内的评论界对该小说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CNKI网站统计,自从1980年以来(截止2012年12月),共有3860篇学术论文是关于《宠儿》的。国内学者从种族主义、女性主义、历史观、主题揭示、叙事视角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这部作品的汉译本目前只有两部。一本是由王友轩翻译、1990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娇女》,另一本是由潘岳、雷格翻译、2006年由海口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宠儿》。前者在莫里森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就把该作介绍给中国读者,对中国读者尽早了解莫里森作品作了巨大贡献。后者对该作品作了重新翻译,其笔调和风格受到许多读者好评。就翻译风格和特点,笔者认为有必要从奈达博士功能对等的原则出发,重点剖析2006年译本在运用动态对等原则方面的情况,以引起国内学者对该作汉译的进一步重视,以提高翻译质量,期待更多更好的译作问世。

三、用动态对等原则衡量译本

1.书名的翻译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1990年版使用的译名是《娇女》,王友轩借用晋朝《娇女诗》的标题,在《圣经》引文中出现该词beloved,极大增强了小说的宗教色彩。但是这个译法对中国读者有很高要求,要求读者具备深厚的古代文学素养,否则难以整体理解和把握这部作品。2006年的译本把原书翻译为《宠儿》,虽然原文的宗教含义有所丧失,但是能更好地被中国当代读者理解,所以更加受到读者的欢迎。相比较之下,《宠儿》这个书名更加符合动态对等原则,用最为贴近和自然的方式实现了源语语义和风格的对等。

2.被动语态的翻译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从总体上看,译本在词语、句子层面对原文的表达方式做了尽可能的保留,打破了常规的中文表达模式。中文的一大特征是主动语态凸显,除非在法律、科技等文本中,为了体现文本的庄严体式,否则一般都把源语的被动语态改为中文的主动语态。译者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显示蓄奴制历史在美国历史上的独特地位,想让中文读者置身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情境。《宠儿》译文中的被动语态的大量使用,让人感觉黑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地位低下,他们异常被动的生存状态栩栩如生地浮现在中文读者脑海中。在这样的社会体制下,黑人是白人的私有财产,可以买卖、转让,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可言,所以我们完全能理解译者在汉语译文中用了大量被动语态的良苦用心,表面看来违背了动态对等原则,是过分异化的翻译方法,细细想来,是译者有意为之,通过大量地阅读被动语态的句子,深切体会到了黑人在当时的美国社会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

例一:Anybody Baby Suggs knew, let alone loved, who hadn't run off or been hanged, got rented out, loaned out, bought up, brought back, stored up, mortgaged, won, stolen or seized.

2006年译法:所有比·萨格斯所认识的人中,更不用提爱过的了,只要没有跑掉或(被)吊死,就得被租用、被出借、被购入、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或被掠夺。

例二:Nor was it there because the person had been killed, or married or caught or burned or jailed or whipped or evicted or stomped or raped or cheated, since that could hardly qualify as news in a newspaper.

2006年译法:也不会因为那个黑人被杀害、被打残、被抓获、被烧死、被拘禁、被驱赶、被蹂躏、被奸污、被欺骗,那些作为新闻报道根本不够资格。

对于上面的译法,章汝霖(2011)等学者表示不太赞同,认为被动语态凸显是英语文本的重要特征,中文中出现如此多的被动结构使中国读者难以接受。事实上,根据当时美国的社会情况,黑人与白人社会地位如此悬殊,这些行为对于黑人来说都是被迫接受的,所以,2006年的版本完全是考虑了目标语读者在了解了源语的社会背景后,应该能够理解的一种合适译法,通过这样的翻译,中国读者能够获得与美国读者几乎相同的反应和感受,有助于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主题思想——揭露奴隶贸易以及奴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借此抨击种族歧视。

3.歌曲押韵的翻译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保罗D是“甜蜜之家”的一个黑人奴隶。当“学校老师”接管“甜蜜之家”之后,黑人奴隶的生活越来越糟糕。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奴隶们计划出逃,但是被白人发现了。在逃跑过程中,保罗D被抓获,后来又被卖过好几次,他无论在精神还是肉体上都遭受了非人的折磨,这一切使得他对生活有很大的不安全感:他总是觉得自己没有被当人看,因为奴隶的经历一直困扰着他。他一直克制自己避免回忆那段痛苦的过去,奴隶逃避面对自己曾经受到的创伤。他坚信人的生存之道便是无论爱什么都不能太投入,他感觉自己已经被奴隶制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

下面的歌词是文章中保罗D边修理家具边哼唱的歌曲片段,我们发现原文最后的押韵格式是aabb, 而2006年的《宠儿》译文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押韵格式。

例三:Little rice, little bean./No meat in between.

Hard work ain't easy./Dry bread ain't greasy.

2006年译文:

一点米,一点豆,/就是不给肉。

干重活,累断腿,/面包没油水。

这个译文很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押韵格式,读者读来琅琅上口,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通过阅读优美的诗歌,我们不难体会到保罗D干着重活、衣食不保的苦难生活。译文忠实表达了原文的内容信息,同时把原文的音乐美感的形式美很好地展现出来了。说明译者不仅注重了内容的准确传达,还注重形式的音韵美,在翻译中很好地贯彻了动态对等原则。

4.圆周句的处理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当一个句子包含几个概念时,表达方式有两种:先表达主要概念然后补充次要概念,或者相反。前一种方法称为松散句,后一种方法称为圆周句。因为它把主要意思留到最后,直到句子的末尾,句子的意思和结构才能完成,圆周才能合拢。它以次要概念为先导,造成一种悬念,所以圆周句可以收到特殊的效果。

在故事开头,当塞丝在水泵边上洗腿时,过去的记忆“滚滚而来”,她拼命地想要忘记,但是As if to punish her further for her terrible memory, sitting on the porch not forty feet away was Paul D, the last of the Sweet Home men.

2006译文:好像是为了她糟糕的记忆而进一步惩罚她,在不到四十英尺远的门廊台阶上,赫然坐着保罗D,最后一个“甜蜜之家”的男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圆周句,莫里森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了句子末尾,用同位语结尾,突出强调了保罗D的身份,就塞丝而言,她是不会主动对任何人讲述自己过去的经历的,但是当保罗D到来,打开了塞丝的记忆之门,因为他们两人有在同一个种植园当奴隶的共同记忆。翻译成汉语时,同样采用了圆周句的处理办法,抓住了中文读者的注意力,使之处于期待中,悬念效果油然而生。在小说中,类似的圆周句有很多,译者根据动态对等原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充分体会原作思想和精神,从原文本出发,向目标语读者展现了活生生的黑奴世界。

5.对重复句子的处理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本质是人类有语言表达能力。在奴隶制度下,黑人不被当人看。为了更好地控制黑人,白人统治者想尽办法剥夺了黑人奴隶们的话语权。首先,他们剥夺了黑人奴隶受教育的权利,在小说的结尾处英文读者明显体会到黑人奴隶话语的局限性。在结尾部分,出现了三个几乎相同的句子:“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It was not a story to pass on……This is not a story to pass on……”

2006译文:那不是一个可以继续的故事……那不是一个可以重复的故事……这不是一个可以流传的故事……

在原文中,莫里森使用了同样的短语pass on,这句话仅仅是微微变化地重复了三次,因为在这里语言遇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黑人来说,他们只能选择重复,她用重复向读者传达小说中罪孽深重的惨剧。但是作为译者,尽量不要选择重复,因为重复只意味着没有把原文的苦难与伤痛完全传达给目标语读者,译者采用了“继续”“重复”“流传”三个不同的词语,在汉译的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宠儿的命运不可以继续,因为那是无法容忍的;宠儿的故事不能重复,因为它太不堪回首;宠儿的故事不可以流传,因为种族歧视必须尽快被消除,黑人需要尽快和白人一样,享受同等权利。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莫里森写《宠儿》的立意非常深刻,她想要在小说中赋予黑人话语权,让全美国人民听到黑人被遗忘的声音,听到黑人母亲被歪曲和被忽视的声音。小说中,我们仿佛听到黑人奴隶在控诉,黑人奴隶的历史必须被正视和回顾。用严复“信、达、雅”的标准看,这个翻译在三方面都做到了,笔者不禁为这个翻译拍案叫绝。

6.对不定冠词a的翻译不符合动态对等原则

尽管2006年译本相对于1990年译本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去掉了原文晦涩的半文言表达,节奏感强,选词具有现代色彩,受读者欢迎,但是新译本中处处让人感受到当时美国的特定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白人话语权的彰显。译者充分把握原作的时代与社会背景,在字里行间充分展示原文的社会观念,这无疑对读者的专业水准提出了很高要求,普通大众读者理解这部译作还是很有困难的。如果勉强再硬找什么局限的话,2006年版本中对于不定冠词a的翻译个别地方差强人意。

例四:To buy a mother, choose a horse or a wife, handle guns, even learning reading if they wanted to ——but they didn't want to since nothing important to them could be put down on paper.

2006年译法:可以赎出一个母亲,挑选一匹马或者一个妻子,摆弄强制;要是他们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学习读书——可他们不愿意,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任何重要的事情都不能写在纸上。

英语中不定冠词后面加单数可数名词,代表一类人或物,意思是“任何的、所有的、每个的、全部的”,比如:A cow is a domestic animal.(母牛是家畜) 同样,在本例中,一个、一匹和一个都不可以翻译出来,否则就是翻译腔太浓,读者会感觉语言过分生硬。根据动态对等的原则,笔者建议把一个、一匹和一个都去掉,这样中国读者读来,能够获得与美国读者大体相当的感受,在蓄奴制下的美国,黑人母亲、马匹和黑人妻子都是奴隶主的物品,可以挑选、买卖。

在翻译的四大要素中,译者的要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中心,他对于翻译方法的把握和运用,对一部作品能否成功起到直接而且深刻的影响。只有掌握了正确的翻译原则,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产生优秀的译作。2006年《宠儿》译者,除了把握住了原文内容,而且对本国文字也具有很好的操纵能力,对原文具有敏锐的艺术鉴赏能力,真正做到了严复所谓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译本能够采用动态对等策略,根据目的语的语言特点,忠实再现原作主题思想和优美语言,使汉语读者真正理解托尼·莫里森所要表达的黑暗的蓄奴制社会,获得了与源语读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和反应。所以笔者认为,从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这一标准来看,这部译作是一部上好的译作,值得一读。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 Nida, Eugen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E.J.Brill,1974.

[3] http://epub.cnki.net/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Q.

[4] Morrison·Tony.Beloved[M].New York: Vintage, 1997.

[5] [美]托尼·莫里森[M].宠儿.潘岳,雷格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6.

[6] 章汝霖.《宠儿》汉译本中话语的建构与解构[J].外语教学,201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盐城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2yckw014

作 者:杨 丹,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汉对比与翻译。

编 辑:赵 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宠儿
“凭空”栽种的绿色宠儿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童话世界(2019年29期)2019-11-23 09:05:26
高考的“宠儿”——无机化工流程题
短视频因何成了宠儿?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6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小龙虾:商圈宠儿又成超级网红!
上海商业(2016年20期)2016-06-01 12:10:14
重寻黑人主体身份意识,构建和谐社区——小说《宠儿》的黑人女性主义解读
驯马师也能是时尚宠儿
Coco薇(2015年3期)2015-12-24 02:51:26
宠儿故事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