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侠电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又称作武侠片、功夫片、武术片。武侠电影,就是指武、侠、江湖三者兼而有之的类型电影。也就是说它不仅以单纯的中国功夫和特有的打斗形式为视觉表现,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独有的“侠”。进一步说,武侠电影不能单纯地视为打斗艺术,它应包含着“侠”文化和“侠”理念。中国武侠电影是世界电影类型中一个特有的类型,有着独特的价值理念和叙事方式,以及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要了解武侠电影,就必须认识武侠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在此历史文化影响下的心理背景。
关键词:武术 武侠电影 侠 江湖
武侠电影,人们俗称的武打片,具体是指武、侠、江湖三者兼而有之的类型电影。其不仅是以中国传统的武功以及特有的打斗形式为主要的视觉表现,更主要体现中国独有的“侠”精神和“侠”文化。陈默在《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说:“武侠电影,即有武有侠的电影,亦即以中国的武术功夫及其独有的打斗形式,及体现中
国独有的侠义精神的侠客形象,所构成的类型的基础的电影。”武侠电影是我国电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国外对
中国电影的认识大部分都是从武侠电影开始的。我国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获得西方电影界认可的武侠电影是
香港邵氏公司1971年出品的《天下第一拳》,曾在美国一千多家影院同时做商业放映。此外邵氏公司的《侠女》
在1975年戛纳电影节获综合技术大奖,是我国第一部在国际最高级别电影节获奖的武侠电影。武术与电影近百
年以来的密切联系,早已让武侠电影成为丰富武术文化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可见的未来,各类型的武侠电影作
品也势将继续出现;若欲彻底认识中国武术文化,便不能忽视对于这个重要环节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之上,有必要对中国武侠电影发展相关问题的文化学进行解读,增加我们对于中国武侠文化的认识,希望借此深化我们对于武术运动本身的理解。
一、武侠电影中的“武”:真实的艺术
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武”。“武”也是该类影片的文化标示,反映其有别于其他动作电影的关键要素。那么何为武?武艺、武术、武者,是指中国特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是技击和艺术的完美融合。早期的武侠电影中的武术是真实的武术。武术中的攻防技击、技法是早期武侠电影武打动作的设计基础。早期的武打明星、武术演员也大多是具有一定武术功底。在武侠电影中追求“真实武术”,才能展示出武侠的艺术美,可以说《少林寺》将现实武术电影提升到了极致的高度。电影中的大部分主要演员都是竞技武术界的佼佼者。《少林寺》中所展现的武术套路有少林拳、醉剑,螳螂拳,各种器械表演等等,这些都将竞技武术中的套路表演表现得淋漓尽致,再配合上各种恰到好处的攻防格斗、技击的场面,带给观众极强的视觉冲击和震撼。以真实的传统中华武术作为武术打斗基础的“功夫片”才能成为武侠电影的主流。《洪拳与咏春》等影片在香港武侠电影史上首开探索武术“南拳”流派功夫的先河。其中出现的洪拳、咏春拳的拳法、掌法、腿法及其兵器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是按照真实路线设计和实施的。《武林志》中“八卦掌”表演令观众大开眼界。
武侠电影中的“真武”类最容易推广、流传,黄飞鸿系列武侠电影最具代表性,据不完全统计自1949年第一部《黄飞鸿传》至1994年《黄飞鸿之五龙城歼霸》,以这一历史人物为主题的系列电影共计有104部,有近二十个演员出演过黄飞鸿这一角色,这在世界电影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影片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男主角大都是靠真实的武艺。“真武”的艺术展示为影片的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武侠电影也有一种用高科技来代替真正的中国功夫的潮流、趋势。不过,在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2000)后,所谓高投入、高科技的武侠片如《风云雄霸天下》《英雄》等等,虽在短时间内能获得不少的票房和市场的关注度,但也难称经典。这些武侠影片饱受批评、诟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过于注重高科技而忽视了对于中国功夫的展示,这是与武侠电影的本质背道而驰的。香港著名电影导演张彻的武侠影片之所以能经久不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实感,影片中所展示的武术技法、功法给观众最直观的感受。武侠电影,在武术的外在形态和神韵的基础上,形成了武打动作的舞蹈化风格,生龙活虎的武术技击在银幕上便演变为一种优美动人的武术之舞。观众在欣赏一场技艺精湛、配合精妙的动作搏击时,实际上看到的是一场在影像舞台上所展示的“武舞”。
二、武侠电影中的“侠”:正义的化身
武侠电影中的“侠”也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侠”与“义”“勇”“信”“武”等有密切的关系。《韩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史记·游侠列传》中载:“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武侠就是用武力做侠的行为。
“侠”作为“正义”的化身,需要通过“武”来实现。李小龙电影以“功夫”著称,然而,其“侠义”的体现也是重要的成功之道。以《精武门》为例,正是20世纪70年代香港及海外华人社会的民族心理和情绪与影片的爱国主题产生了强烈的共振,从而影响巨大。武侠电影的典范之作——黄飞鸿电影,也是着力突出“侠”精神。可以说,黄飞鸿电影是“武”与“侠”的完美合璧。从“武”的角度,黄飞鸿的影片中都是真功夫、真套路,因而能让观众大开眼界;从“侠”的角度,黄飞鸿被塑造成一个真正的大侠形象,集中华民族的所有美德于一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发扬了传统武术与武德,因而影响巨大。“武侠”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与西方社会的“骑士”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同久远的东方文化一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承。武侠电影在着重展示真正的中国功夫、武术文化的同时,总与“侠”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精神结合在一起,“侠”是东方文
化中永远的光荣与梦想。在影片中的侠客身上,观众总能够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欲望和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人们在观影过程中,随着“侠”的行动和情节的发展,超越人格,升华道德,并以此获得巨大的心理满足。
三、武侠电影中的“江湖”:隐喻的空间
《庄子大宗师篇》“泉涸,鱼双与予处于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是“江湖”一词最早的出处。但此时江湖尚未成为武侠活动之所。唐代是真正把侠安身江湖的开始,也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了“侠——江湖”的武侠小说的基本元素。构筑“江湖”的核心是“侠”和“义”,是一个人们精神中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乌托邦的童话世界。江湖的存在是中国武侠电影最重要的特征,也是武侠电影区别于其他类型影片的重要标志。武侠电影上承中华民族的文学正脉,下扬普通民众的思想习俗,是中国的一种独特艺术意象。武侠电影是以“武术”为核心内容,以“江湖”为文化背景,汇聚传统的戏剧化、模式化为叙事情节,隐含着五千年来根植于东方人脑海中的伦理道德的独特类型电影。一切武侠电影的纷争场所、叙事空间都是建立在“江湖”这一虚构的时空之中的,通过对善与恶、美与丑的鲜明映照构造影片的叙事体系以及它的价值体系。
“侠”即“侠客”。如同西方的“骑士”一般,侠极具传奇色彩,原是指拥有墨家精神的最高完人,“侠”在墨家中就如儒家的圣人、道家的神人一般。而“侠”永恒的背景,只能是“江湖”。构造一个整齐划一的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是墨家“侠客”的理想所在,“救万民于水火”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他们的热忱与可怕之处在于处处以救世主自居。在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中,在重情、兼爱的理想教义下,根据崇高的道德理想和伟大的自主牺牲精神下,形成强大的社群。绝对的寂静,而又绝对的封闭,更加不可更改与颠覆。乌托邦的世界同时也是可怕的,因为个人则彻底湮灭,如同雨滴消失在水中。江湖只是一种隐喻,中国意义上江湖最为动人的本质的一点就是自由与任侠。因此,乌托邦的理想孕育于江湖,却是彻底“反江湖”的。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是一个人类永不放弃的华丽美梦;是人们精神中永不放弃的一个理想社会;是一次次从此岸的现实世界试图引渡到彼岸的理想国度的无限渴望。从某种意义上,乌托邦式的世外桃源也可以说是人们内心世界的一个心魔所在,这个世外桃源的构建是完全按照人类的理想为蓝图的,这种理性是及其危险而自负的。因此与其相濡以沫,汲汲于乌托邦,不如相忘于江湖。2001年由李安导演,章子怡、周润发等巨星主演的《卧虎藏龙》取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也获得了东西方主流社会的认可,引领之后十多年中国武侠电影的发展。期间中国武侠电影取得了不菲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与不足,其中新世纪武侠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去“江湖”化。“江湖”是武侠文化的一个重要背景,也是“侠”存在不可缺少的空间。但在新近的许多武侠电影作品中,或显或隐地呈现出“去江湖化”。同“武”的视觉快速发展相比,“侠”的文化阐释陷入了一个与“武”相脱节的困境。
四、武侠电影发展与成败的关键要素:文化、艺术与审美
武侠电影的核心要素是“武”与“侠”,但要流传久远,就一定不能脱离中国传统文化。让观众多了解一些中国武术的门派支流、武功招式及中国武侠文化的传统渊源,从而继承中国武术文化的道德内涵和强身要求,这应是武侠电影“审美”与“艺术”的追求。例如《龙门客栈》,其风格特征可归纳为:京剧、绘画、历史、文学、佛禅等要素。其中,武术与京剧武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画中的“意境”也是武术演练所追求的目标,武术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学也有很深的渊源,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直接相关,武侠文学也是源远流长,武术与佛禅更是融合紧密,声名远播的少林功夫便是拳禅合一的典范,武当武术也名扬海内外。可见,武术文化和艺术的发掘与再现是武侠电影的一个正途。
在武侠电影中,“武”的表现需要“武舞”与“真武”二者的艺术结合,以体现武术之美。人们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也是在欣赏优美的艺术表演。在影片《少林寺》中,觉远在四季变化中演练的武术套路堪称“武舞”的精品。在影片《卧虎藏龙》中,可以领略江南的小桥流水、京华的亭台楼阁、武当山的巍峨秀美。武术在京剧音乐的伴奏下,节奏缓急有致,使该片在展示武术的同时,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地理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武侠电影需要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典型的东
方特色的中国传统功夫、侠义情怀,需要和中国古典汉字、琴、棋、书、画、园林艺术、戏曲等传统文化以及儒家、道教、周易、兵法等博大精深的内容结合。电影《功夫熊猫》及其续集的一炮而红,取得空前的成功就在于其对于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在一个轻松愉快的“功
夫”外衣包裹下将多元素的中国文化,从深层次、多角度的方面展现给观众。
武侠文化是武术文化的延伸。展示真正的中国武术、侠义精神,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是武侠电影流传的必由之路。武侠电影应成为展示传统武术、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媒介。
参考文献:
[1] 陈默.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2] 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 邱丕相,蔡仲林,郑旭旭.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倪骏.旁落的江湖: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8.
[5] 范士广,秦博.中国武侠电影的叙事空间研究[J].电影评介,2010(9).
作 者:王俊云,衡阳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编 辑:水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