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终人散,情不尽,歌未央

2013-04-29 09:30高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美丽

高辉

摘 要:《伊豆的舞女》是日本文学大师川端康成的成名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以抒情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朦胧纯真的恋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文以文本细读为研究方法,对其文本内涵进行了一番解读,从而发现作品中所表现的美丽与哀愁。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 伊豆的舞女 美丽 哀愁

引 言

“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成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一开篇,川端康成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场伊豆雨景。整个故事由此拉开序幕。顺着川端康成舒缓的行文,一路读下来,我们不知不觉地流连于伊豆半岛的秀丽风光,不知不觉地沉醉于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纯真的情感,同时,一股淡淡的哀愁也在不知不觉中袭上心头……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而成,是川端康成小说中最具有“私小说”特征的作品,也是他的成名作。小说以淡淡的哀伤和美丽相结合,创造出一曲清新淡雅的歌,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自《伊豆的舞女》1926年问世以来,评论、研究文章就层出不穷,尤其是日本的研究者作了很多扎实、细致的研究工作。这些文章从作者的人生观、作品的思想特征及表现风格等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伊豆的舞女》。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对《伊豆的舞女》进行一番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发现解读川端康成在作品中表现的美与哀。

一、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这一术语出自英美新批评。燕卜荪出版于1930年的《含混的七种类型》一书,被认为是典型的“文本细读”之作。其基本内容就是“对诗歌进行分析性的细读”。所以布鲁克斯曾说,燕卜荪式批评的要义,就在于“批评要在诗作为诗的结构中处理诗的意蕴”;而以往的批评则倾向于“用散文的方式寻找诗的‘善和‘真,使诗成为哲学或者科学”。在布鲁可斯看来,燕卜荪的批评是要告诉人们:诗歌的隐喻承担着“功能性”、而不是“修饰性”的作用,诗歌的韵律和词句“也都成为诗歌展示意义的积极力量”。

新批评认为文学的特异性集中体现在文学语义上。新批评称语义分析是对“文学特异性”的研究。语义分析是新批评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新批评自己把这种语义分析称为“细读”。所谓“细读”,是一种立足于文本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批评方法,它要求运用隐喻、张力等概念和理论对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结构要素作尽可能详尽的分析和解释,在阐明每首诗中各种因素的冲突和张力的基础上把握这首诗的有机统一。

二、自然风物之美

柳田圣山《禅与日本文化》说道:“日本的大自然,与其说是人改造的对象,不如首先是敬畏信仰的神灵。”“自然美构成了日本民族美意识的基底和主体。”日本民族是崇拜自然的民族。

“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透明,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的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从这里到下田,得走二十多公里。有段路程,大海忽隐忽现。千代子悠然唱起歌来。”“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深邃的幽谷,一派秋色,实在让人目不暇接。”

在伊豆的旅行中,川端给我们展现出的就是一幅幅清丽脱俗的画卷:俊秀的天成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而所有这些美丽的景色都与美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且不说那早已被视为日本文学经典名句的开篇,但从下面的场面中,我们就能体会到川端康成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

在告别的码头上,汽笛一声惊鸣,舞女熏子紧咬着嘴唇,舞动着白色手巾,向着远方,泪水夺眶而出。此时“我”怅惘的情绪与恍惚流动的景物结为一体,悲与美成了作品的审美基调。当轮船开出下田的海面,伊豆半岛南端渐渐在后方消失,“我”一直凭依着栏杆,一心一意地眺望着海面上的大岛……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此时离别的悲凉与空旷迷茫的大海交织在一起。

三、女性之美

《伊豆的舞女》反映的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舞女的悲惨命运。川端写自己对她们的关注、同情与哀叹,同时还写“我”与舞女之间纯洁又朦胧的爱情。日本当代著名评论家长谷川泉在其论著《川端文学的视点》中指出:“对女性的崇拜和哀怜是贯穿川端文学的一泓清水。川端文学离不开女性,男性往往只是映照女性的一面镜子。女性的魅力使他感动,也使他悲哀。同时,女性本身也是美丽与悲哀的结晶,因其美丽而悲哀,也因其柔弱而悲哀,又因其悲哀而更加美丽。”《伊豆的舞女》中,川端这样描写熏子:

我一直在观察她,她那双娇媚地闪动着的,亮晶晶的又大又黑的眼珠,是她全身最美的地方。双眼皮的线条,也优美得无以复加。她笑起来像一朵鲜花,用笑起来像一朵鲜花这句话来形容她,是恰如其分的。

当然,川端对于女性,既有容貌和身姿的描写,也有女性的肉体和肌肤的描写,不仅动人,而且充满了暗示性,体现了对于女性美丽的崇拜:

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

舞女果然赶忙靠到我身边。我一开口读,她就凑过脸来,几乎碰到我的肩头,表情一本正经,眼睛闪闪发光,不眨眼地一心盯住我的前额。

虽是“裸体”,但用“小梧桐”这样的词语来形容熏子,我们更多看到的不是色情,而是楚楚动人的美丽和纯洁。在读者心中流淌的也是一股清泉,沁人心脾,怡然惬意。作者通过文章这些部分对小舞女的描写,表现了少女的天真无邪、纯洁和羞怯,表现了舞女的女性美。

四、情感之美

青春岁月里对异性的朦胧好感、稚嫩纯真的感情,忐忑不安和种种境遇体验,仿佛就像薄雾弥漫在少年和少女之间。《伊豆舞女》中描绘的青年学生与美丽舞女之间的相互爱慕之情,单纯而美丽,尽管这种纯美的背后有一层淡淡的忧伤。

小说主人公的纯真美好的感情首先体现在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上。作者对男女主人公二人的纯真情感描写得非常细腻。男主人公是个比较单纯的学生,刚遇到舞女的时候还会惊慌,心里会扑通扑通地跳。当舞女从楼上端茶上来的时候,刚坐在男主人公面前,脸红了,手在不停地抖,茶碗险些从茶盘上掉下来,“我”看见他那副羞涩的表情,惊呆了。川端康成通过这样细腻的描写,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对羞涩的少男少女,尽管眼中含情,却不能直面对方,这种由好感而萌生的爱意通过举止、表情进行着无言的交流。这一情节表明了舞女对“我”的感情纯洁,没有任何杂念和利益。

小说结尾处作家这样写道:

快到船码头的时候,舞女蹲在海滨的身影扑进我的心头。在我们走近她身边以前,她一直在发愣,沉默地垂着头。舞女往下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发。

……

当我在船上坐下来,就向左右歪倒。我枕着书包躺下了。头脑空空如也,没有了时间的感觉。泪水扑簌簌地滴在书包上连脸颊都觉得凉了。当别人问我怎么了,我非常坦率地说:“刚刚和人告别。”

我和舞女的爱恋是一种看不到未来的感情,但是正因为这种不完美的结局,才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让我们体会到了纯情的美感。

结 语

在一个山色空蒙的季节,一个就读于大学预科的少年,在一次娴静的旅途中,邂逅了一名美丽的舞女。伊豆不同于东京,东京的繁华热闹它没有;伊豆不同于京都,京都的古风古韵它也没有,它所拥有的,大概只是那个季节里美丽而带有哀愁的自然吧?在一个合情合理的地点,恰合时宜的季节,发生了一个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事。故事还是有一个平淡却再合适不过的结尾:“我”终于还是回去了。曲终人散,但情不尽,歌未央……

参考文献:

[1] 叶渭渠主编.川端康成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有关《伊豆的舞女》小说引文均出自该文集,不再另注)

[2] 叶渭渠.物哀与幽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何乃英.美而悲:川端康成小说的艺术风格[J].外国文学,2003,(04).

猜你喜欢
美丽
飞来的美丽
美丽新选
美丽
美丽的冬天
美丽的夜晚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美丽的花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