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末戏曲散出选本中的《千金记》对原本进行了选择重点关目,改编增删曲辞和科白的工作。选本不仅选录了韩信的故事,同时更多地选录有关项羽的故事。戏曲流传的过程中,霸王戏逐渐进入选家、读者和观众的视野。同时选本对原本曲辞进行改编,使原本《千金记》更加传奇化,昆腔化,完成了由案头之曲向场上表演的过渡。
关键词:散出选本 《千金记》 明传奇
沈采的《千金记》描绘了韩信发迹的故事,无论是全本还是节本在戏曲舞台上久唱不衰,展现了独特的艺术影响力。万历以后戏曲散出选本逐渐增多。“戏曲选本,是指戏曲作家根据一定的意图、根据一定的编排原则和编造体例,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戏曲作品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单剧、单出或单曲汇聚而成的作品集。”①它们按照不同的要求的标准,择优选精,将盛刻于坊间或搬演于场上的作品汇成一帙。郑振铎先生在《中国戏曲的选本》中认为“在没有中国戏剧大丛书出现之前,这些选本,至少可以把各种重要剧本的精华,呈现于我们之前。……较之放在全剧中读来,只有更为精神,更可爱,反倒可诱引我们去读全本的勇气。剧场上渐渐的少演‘全本戏,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并不是退步。”②《千金记》的很多散出被选本选录,且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些选本不仅选录了《千金记》的中韩信和项羽的故事,展现了当时舞台演出传播的实况和改编历程。
一
程华平先生在《明清传奇编年史稿》中认为沈采约于正德三年前后在世,《千金记》便是此时创作的作品。《南词叙录》《曲品》《晁氏宝文堂书目》《南词新谱》《复庄今乐府选》今乐考证》和《曲海总目提要》等著录,目前存古本有万历金陵富春堂刻本,万历金陵继志斋刻本(仇英画)、万历金陵世德堂刻本,明汲古阁原刻初印本,汲古阁《六十种曲》,清康熙内务府抄本,清康熙盛紫仙抄本(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清康熙抄本,清乾隆内府抄本,清咸、同杜氏瑞鹤山房抄本,傅惜华旧藏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本等。最早收录《千金记》的散出选本为1517年的《盛世新声》,这说明在正德十二年《千金记》散出已经开始传播。吕天成《曲品》将沈采的作品列入能品,称其“名重王陵,才倾万斛。”选本选录如下:1.《盛世新声》(臧贤刊,1517)千金记·埋伏[仙侣·点绛唇]、追贤[双调·新水令] 2.《雍熙乐府》(郭勋辑刊,1531)千金记·埋伏[仙侣·点绛唇]、追贤[双调·新水令] 3.《尧天乐》(豫章殷启圣辑,闽建熊稔寰刊,万历初刊本)千金记(卷之二·上层)·咸阳夜宴 4.《群音类选》(虎林胡文焕校选,会文堂刊,万历刊本)千金记(官腔类·卷十)仙赐书剑、受辱胯下、夫妻分别、鸿门宴会、霸王夜宴、虞姬自刎、羽刎乌江、报信淮阴千金记(北腔类·卷四)萧何追韩信《新刻群音口选》千金记(北腔类·卷一)仙赐书剑、碎玉斗、楚歌声 5.《乐府玉树英》(汝川黄文华选,余崖绣刊,1599)千金记(卷五上)萧何追韩信、霸王别虞姬 6.《歌林拾翠》(金陵郑元美奎壁斋刊,1599)千金记(初集)楚营夜宴、鸿门别驾、韩信私归、月下追贤、筑坛拜将、登坛点将、十面埋伏、荣归饯别 7.《乐府红珊》(秦淮墨客选,唐振吾刊,1602)千金记(卷之六·分别类)韩信别妻从军、千金记(卷之十一·宴会类)楚霸王军中夜宴、千金记(卷之十四·忠孝节义类)萧何月下追韩信 8.《词林一枝》(古临黄文华选,闽建叶志元刊,万历新岁)千金记(卷之四·下层)萧何月下追韩信 9.《摘锦奇音》(龚正我选,敦睦堂张三环刊,1611)千金记(卷之三·下层)楚王营中夜宴、韩信弃汉逃归(原缺)、萧何月夜追贤 10.《吴萃雅》(周之标选刊,1616)千金记·正宫调(豪叹)、仙吕入双调(北追)、中吕调(北点将)、中吕叼(十面埋伏) 11.《万象新》(阮祥宇编,刘龄甫刊,万历间)千金记·萧何月夜追信(正文无“月夜”二字)、霸王分别虞姬(正文无“分”字) 12.《乐府歌舞台》(金陵奎壁斋郑元美刊,明末)千金记(风集)十面埋伏、千金记(月集)点将 13.《赛征歌集》(明无名氏辑,万历间巾箱本)千金记(卷五)戴月(月下)追贤 14.《乐府南音》(洞庭萧士选辑,湖南主人校点,万历间)千金记(日集)·月下追贤[新水令套]、十面埋伏[点绛唇套]、北点将[粉蝶儿套] 15.《乐府遏云》(槐鼎、吴之俊选,何光烈校订,彩云乘刊,万历间)玉簪记·推轮、追贤、点将 16.《昆弋雅调》(江湖知音者汇选,广平堂刊,万历间)千金记·渭滨垂钓、遇仙赠剑 17.《南音三籁》(凌初辑刊,万天间)千金记·地籁·豪叹[正宫·锦缠道] 18.《词林逸响》(许宇点校,1623)千金记·雪卷·北追、北点将、十面埋伏 19.《万壑清音》(止云居士选辑,白雪山人校点,1624)千金记(卷之六)击碎玉斗、月下追贤(信)、吹散楚兵、辕门听点、十面埋伏 20.《增订姗姗集》(周之标增订,天崇间)千金记(卷之三·忠集)月下追贤[新水令套]、北点将[粉蝶儿套] 21.《缠头百练二集》(冲和居士选编,明末崇祯刊本)千金记·吹散楚兵、激隐 22.《方来馆和选古今传奇》(方来馆主人辑,明末刊本)千金记·点将、追贤 23.《怡春锦》(冲和居士选编,崇祯刊本)千金记(弦索元音御集)追贤、点将 24.《醉怡情》(古吴致和堂刊,明末刊本)千金记·追贤、点将、别姬、窘霸。
二
全本《千金记》是以韩信发迹的故事为主要内容,穿插项羽、张良、萧何等人之事。本事源于《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元代有关韩信的杂剧有:郑廷玉《高祖哭韩信》,武汉臣《穷韩信登坛拜将》,王仲文《遇漂母韩信乞食》《吕太后韩信》,李寿卿《吕太后使计斩韩信》,佚名《韩信水斩陈馀》《随何赚风魔蒯通》《韩元帅暗渡陈仓》和金仁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等,明代有陈与郊杂剧《淮阴侯》。
其中《高祖哭韩信》《穷韩信登坛拜将》《遇漂母韩信乞食》《吕太后韩信》和《吕太后使计斩韩信》,《韩信水斩陈馀》《随何赚风魔蒯通》和《韩元帅暗渡陈仓》已佚,它们多在《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和《曲录》上有著录,根据其题目便可推测内容的大概,多与韩信发迹或最后被杀有关系。金仁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它是对《千金记》影响最大的杂剧。元刊本题目作“霸王垓下别虞姬高皇亲挂元戎印”,正名作“漂母风雪叹王孙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复祚的《曲论》认为:“《韩信登坛记》,即《千金记》,本元金志甫《追韩信》来,今《北追》《点将》全用之。”
南戏中也有关于韩信的戏剧:佚名的《淮阴记》《十大功劳》《登坛拜爵》等。目前这三个剧本佚失,《淮阴记》在《九宫正始》引注:元传奇。册四[中吕·剔银灯]下注:“元时先有《淮阴记》,又有《十大功劳》及《登坛拜爵》与《千金记》,共四易本。”《十大功劳》在《九宫正史》引注:元传奇。“即蒯通疯赚随何及见汉高祖,数韩信十罪事,实际上言信十大功劳以讥高祖。”③庄一拂先生认为:“《登坛拜爵》,此戏未见著录。《九宫正史》引注:‘元传奇。疑为韩信故事,惟拜爵与拜将不同。”{4}
项羽的故事也是戏曲中的热门题材,宋代周密的《武林旧事·官本杂剧》中有霸王的名目五种:霸王中和乐,霸王剑器,诸宫调霸王,入庙霸王儿,单调霸王儿。后来陶宗仪的《辍耕录》列出霸王院本六种:悲怨霸王,范增霸王,草马霸王,散楚霸王,三官霸王,补塑霸王。目前无从知道其具体的内容,胡忌先生认为“如果依字面猜测,自楚项羽以来,‘霸王二字就引申做武将的代用词,像水浒中的‘小霸王周通;所以‘霸王院本就是行院表演武将内容的本子”{5}。其中范增霸王和散楚霸王应该是有关项羽的故事。
元杂剧有张时起的《霸王垓下别虞姬》,高文秀的《霸王举鼎》。两本都今无存本。张时起《霸王垓下别虞姬》在天一阁本《录鬼簿》、曹本《录鬼簿》《今乐考证》和《曲录》中有著录。在《说集》本《录鬼簿》孟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和《元曲选目》中简名为《别虞姬》。高文秀的《霸王举鼎》在天一阁本《录鬼簿》、曹本《录鬼簿》、孟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和《曲录》中都有著录。明代杂剧有佚名的《十面埋伏》《曲录》上有著录,今无传本。《雍熙乐府》录佚曲题为《项羽自刎》。“剧演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九里山之战,中刘邦埋伏,被困垓下,乃自刎乌江”{6}总体来看,明代以韩信故事为主要人物的戏曲占大多数,以项羽为主角的戏曲相对前者来说要少。
明代有24部散出选本选录了《千金记》72次共14出,实际选本选录出目会更多。其中选入频率最高的有以下几出:《月下追贤》18次,《筑坛拜将》12次,《十面埋伏》10次,《霸王夜宴》5次,《虞姬自刎》4次,《撇斗》3次。同时还有以《千金记》为题材的民歌:《大明春》(卷之四·中层)汇选各本杂曲又挂枝儿和《摘锦奇音》(卷之三·上层)时尚士人劈破玉歌等。在选本中不仅突出了韩信的故事,项羽的故事也更多展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在选本选录的14出戏中,以韩信为主场戏的有9出:《仙赐书剑》《夫妻分别》《受辱跨下》《月下追贤》《报信淮阴》《鸿门宴会》《筑坛拜将》《韩信私归》《荣归饯别》。项羽的主场戏为5出:《鸿门宴会》《霸王夜宴》《虞姬自刎》《十面埋伏》《羽刎乌江》。祁彪佳《远山堂曲品》中认为“纪楚、汉事甚豪畅,但所演皆英雄本色。”从明代戏曲散出选本的选录情况来看,除了《月下追贤》和《筑坛拜将》外,入选频率高的都是霸王戏。
在曲辞上《千金记》对元曲有承袭改编的一面。沈宠绥《度曲须知》认为:“盖南词中每带北调一折,如《林冲投泊》《萧相追贤》《虬髯下海》《子胥自刎》之类,其词皆北。当时新声初改,古格犹存,南曲则演南腔,北曲仍固守北调,口口相传,灯灯递续。”{7}《千金记》中《月下追贤》和《筑坛拜将》的曲辞被认为是来源于元杂剧金仁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复祚《曲论》认为:“《韩信登坛记》,即《千金记》,本元金志甫《追韩信》,今《北追》《点将》全用之。”
实际上《千金记》只是承袭北曲的部分曲辞。《古今杂剧》中《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为:[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水仙子][雁儿落][得胜令][夜行舟子][挂玉钩]、[川拔棹][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尾]。《雍熙乐府》选录的元杂剧《萧何月下追韩信》的《追信》为:[新水令][驻马听][沉醉东风][雁儿落][得胜令][挂玉钩][川拔棹][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尾],删掉两支曲辞。而沈采《千金记》(《六十种曲》)的《北追》承袭的是《雍熙乐府》的曲牌,将有的调名稍做修改,其曲辞为:[天下乐][金索挂梧桐][随事兴][双胜子][双调新水令][双胜子][川拔棹][双胜子][雁儿落][得胜令][挂玉钩][七兄弟][收江南][梅花酒][尾][奈子花][前腔]。
明代散出选本此出都有修改了。它在《词林一枝》和《摘锦奇音》等弋阳诸腔选本中曲辞和科白都有变化,《摘锦奇音》为[菊花新][天下乐][金索挂梧桐][双胜子][新水令][驻马听][双胜子][川拔棹][双胜子][雁儿落][得胜令][挂玉钩][幺篇][七兄弟][山歌][梅花酒][喜江南][鸳鸯煞]。《词林一枝》只是曲辞有删减。两个版本都多出[山歌],体现弋腔选本在情节编排上吸取民歌的营养,演出通俗化的特色。而《歌林拾翠》、《增订姗姗集》和《乐府南音》等昆腔选本对此出结尾曲牌进行了补充。《歌林拾翠》的《月下追贤》为[双胜子][双调新水令][驻马听][双胜子][川拔棹][双胜子][雁儿落][得胜令][挂玉钩][七兄弟][收江南][奈子花][前腔],更有利于水磨演唱。两个声腔的选本对该出的曲牌和唱辞都进行了修改,这样更加有利于本声腔的演唱或者更有利于民间传播。
沈采为明初上海籍曲家,《千金记》应该是早期用昆山腔演出的南戏。在《月下追贤》和《筑坛拜将》两处上运用的是南北调合腔的演唱形式。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和,字和甫,杭州人。能词翰,善谈谑。天性风流,兼明音律。以南北调合腔,自和甫始。”顾曲散人《太霞曲语》云:“世所传李日华《南西厢》,有[渔灯儿]一套(南曲),盖即王实甫北词,而被上南声音。”俞为民先生认为“所谓‘南北调合腔,也就是当采用南北曲合套这种联套形式时,全套曲既可以用南曲的唱腔演唱,也可以用北曲的唱腔演唱。而由于北曲曲调也可以用南曲的唱腔来唱,因此,此时的北曲曲唱已于原来的北曲曲唱有了很大的区别。”{8}
明代戏曲散出选本对《千金记》的场次进行筛选,不仅突出韩信的故事,霸王戏更多受到关注和选录。“又此剧虽以韩信为主,但描写项羽处极有声色,故结构分为两头对立。后世流传者多为以项羽为主人公的出目,如《励兵》(俗名《起霸》)、《会宴》(《鸿门》)、《代谢》(《撇斗》)、《歌楚》(《楚歌》)、《解散》(《探营》)、《别姬》、《问津》、《灭顶》(末二折合为《跌霸》)等;演韩信者,仅有《北追》(《追信》)、《登拜》(《拜将》)二折。”{9}霸王戏在传播的过程中被凸显出来。这表明折子戏更加有利于各行角色形成并发展自己的本工戏。同时很多昆剧选本对《千金记》出目、曲辞和科白也进行改编,使其更加传奇化,昆腔化,完成了《千金记》由案头之曲向场上表演的过渡。
① 朱崇志:《中国古代戏曲选本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② 郑振铎:《郑振铎文集》(第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46—247页。
③④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第65页。
⑤ 胡忌:《宋金杂剧考》,中华书局2008年版,168页。
⑥ 齐森华:《中国曲学大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23页。
⑦ 沈宠绥:《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五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第122页。
⑧ 吴敢:《古代戏曲论坛》,澳门文星出版社2003年版,第155页。
{9}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1页。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学基金“万历戏曲散出选本研究”(09SJD760029),江苏省社科基金“晚明昆曲散出选本研究”(09YSC008)
作 者:尹丽丽,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