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庭坚《漫尉》是模仿漫叟元结的作品,他在诗中直表对漫叟的追慕之心,也在语言形式上模拟元结。诗假借诗人对自己的规劝和自己的回答来向人宣告,自己将追随漫叟,以简漫的方式来为官,以拙狂痴的方式来为人,顺乎天赋本性,持道守正,不在世俗时流中迷失自我。
关键词:黄庭坚 《漫尉》 元结
唐人元结自称“漫叟”,作《自释》《漫论》等自言心志,独为“漫家”,人亦呼其“漫郎”。“漫”体现了元结的人生态度,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荒浪其情性,诞漫其所为”(《自释》),但他并非游戏人生或陆沉于世,而是“不从听于世俗,不钩加于当世”(元结《自释》),以狂狷之态与时俗抗争。因这“漫”,元结便成为后代文人的榜样,于是在宋人的笔下,“漫郎”、“漫叟”屡屡出现。如“漫郎天骨清,生与世俗异”(苏轼《以屏山赠欧阳叔弼》),“经纶自有英雄在,闲散须教属漫郎”(张耒《官舍岁暮感怀书事》),“载酒追狂客,论才得漫郎”(吴可《游清凉寺》),“去岁拥、旌旗称太守。今岁带、称漫叟”(刘克庄《最高楼》)等,可见宋人对元结之仰慕与追随。黄庭坚也是元结的追慕者之一,其早年所作《漫尉》一诗直表此心。
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往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腰斧入白云,挥车棹清溪。
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遇人不崖异,顺物无瑕疵。不知爱故厌,不悔为人欺。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不纂非己事,不趋非吾时。
人骂狂痴拙,鲁直更喜之。或请陈漫尉,寿尉蒲萄卮。酒行激懦气,攘袂起诮规。
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
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漫行无轨躅,漫止无。
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吾生漫叟後,不券与之齐。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
强颜不计返,乾坤一醯鸡。昆仑视糟垤,既化不自知。悔吝虽万涂,直道甚坦夷。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以旌招虞人,贱者不肯尸。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
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
此诗作于神宗熙宁三年(1070),黄庭坚时年二十六岁,任叶县尉已三年,故题为《漫尉》。诗前有一序言,称:“庭坚读漫叟文,爱其不从于役,而人性物理,渊然诣于根理。因戏作《漫尉》一篇,简舞阳尉裴仲谟,兼寄赠郝希孟、胡深夫二同年,为我相与和而张之,尚使来者知居厚为寡悔之府。然知我罪我,皆在此诗。”黄庭坚作此《漫尉》诗乃源于对漫叟之欣赏,喜其非官场奔走之俗吏,故作此诗寄予友人以表自己为官之心。“居厚”二字当出于《道德经》“是以大丈夫居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处其华”,以“居厚为寡悔之府”,这是说自己愿以敦厚朴实为立身之本。值得一提的是,元结之文《漫论》也有小序,指明作此文乃因时人讥诮其“漫有所为,且漫聚兵,又漫辞官,漫闻议云云”,故以“漫”自存,黄庭坚之《漫尉》便有模仿漫叟的痕迹;序言中“为我相与张而和之”可与元结《自释》中“吾自分张,独为漫家”对读;而诗中一系列以“漫”字为起点之句更是对元结诗文的着意模拟。
诗起笔便交代了自己的身份及个性——“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豫章是诗人的出生之地,鲁直为其字,此字也包含对自己个性的认识:鲁者钝也,鲁直便有“愚直”之意,此“愚“当为“大智若愚”之“愚”。说到“拙”字,就会让人想到老子所说“大巧若拙”(《道德经》)与陶渊明之“守拙归园田”(《归园田居》)。黄庭坚此时入仕,然而对于官场却是“忽忽不乐”(见其诗《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之心境,结合王安石对他的评价——“清才,非奔走俗吏”(《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来看,这里所说的应当是为官之拙——够不上机巧,无法适应也不想改变自己去适应官场装模作样的虚矫陋习,当为若拙。再说“狂”,《论语·子路》云:“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此际的黄庭坚,自信而又自负,有些恃才傲物,但他的狂不是对事业功名的进取之态,而是疏离仕事对生活的诗意、生命的自由的追求之心,当为疏狂。从黄庭坚为晏几道《小山集》所写之序,可看出他对“痴”的认识:“余尝论叔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作一新进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皆负之而不恨,已信之终不疑其欺已,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小山集序》)小晏“四痴”中所体现的乃是耿介孤傲、忠纯真挚的品性,黄庭坚自称的“痴”意义大致在此。这里的“拙”、“狂”、“痴”便是黄鲁直自述品性。
从“往在江湖南,渔樵乃其师”起以下五句诗人交代了自己“拙狂痴”品性的具体表现。他先说自己生长于江湖之南(黄庭坚为洪州分宁人,在长江之南,彭蠡湖之西南),师从渔樵“入白云”“棹清溪”,表达对自然亲和之意。又借用《庄子·山木》篇孔子厄于陈蔡后陶之大泽与鸟兽平和相处的故事,及《列子·黄帝》中海上之人与鸥鸟的典故,说自己为人直率,不存心机,故连鸟兽也不回避,并与之相嬉。元结《招孟武昌》诗中也有“湖上有水鸟,见人不飞鸣;谷中有山兽,往往随人行”,鲁直诗中的“虎豹不乱行,鸥鸟相与嬉”更像脱胎于此。再说自己为人处事并非乖悖常理,只是顺任自然之理,这里的“崖异”源于“行不崖异之谓宽”(《庄子·天地》),“顺物”出自《庄子·应帝王》“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接着说自己不知吝啬,故常感满足,即使为人所欺亦不后悔,这正是他评价晏小山所说的“人百负之而不恨”。应该说,黄庭坚的“拙狂痴”与序文中“居厚”之意相似,是顺物自然的朴实本性,也是一种理想的人格状态。
“晨朝常漫出,莫夜亦漫归。漫尉叶公城,漫抚病余黎”四句点明题中之“漫”,又接言“不纂非己事,不趋非吾时”,点明自己并非真的放纵、散漫,只是谨守朴实的为人为官之道而已,不愿趋炎附势,不愿沽名钓誉。“人骂狂拙痴”,他是“更喜之”,人以“狂拙痴”为不伍,他则益加珍重之。鲁直心中所愿,便是做一个“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明·朱权《茶谱》)的清客。
鲁直说自己是“既拙又狂痴”,别人看他却是“狂拙痴”,应该说鲁直对自己的评价着重于“拙”,他人看鲁直则以“狂”为要;鲁直以为自己是若拙,他人却视鲁直为真狂。这“狂”偏离时流太远,故而有人“酒行激懦气”,趁着酒劲设辞规劝。规劝者先是义正辞严地指责鲁直未能尽为官之责。“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奈何如秋葭,信狂风离披”,既然为官就应当谨守为官之道,哪能草率从事、敷衍随便,散乱如同秋天的芦苇一般?从前文来看,鲁直并非“苟”为官,他懂得体恤百姓,只是不愿“趋非吾时”,“篡非己事”罢了。说他“简”为官倒可能是事实,这点从他之后的为官历程我们可以窥见。他知太和县期间“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宋史·黄庭坚传》),这种“简”为官的方式深得民心,却不合所谓的“官道”。移监德州德平镇期间,赵挺之为德州通判,“挺之希合提举官之意,欲于本镇行市易法,而先生以为镇小民贫,不堪诛求,若行市易,必致星散”(《宋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因此与赵挺之产生嫌隙,当元党争逐渐发展为意气之争后,鲁直即被赵挺之弹劾,之后仕途蹭蹬,一贬再贬。
义正辞严一番后,规劝者又转而苦口婆心,劝说鲁直弃“漫”而从时。“漫行恐污德,漫止将败机。漫默买猜谤,漫言来诟讥”,总体来说就是劝告鲁直——你这“漫”为官的方式只会于己不利,无法让你显身立名。从这规劝也可以推想所谓“官道”的道义,那就是行、止、默、言都必须合乎一定的规矩,不能自主,如同《自箴》中时人教元结的显身之道一样——“于时不争,无以显荣;与世不佞,终身自病。君欲求权,须曲须圆;君欲求位,须奸须媚”。偏偏鲁直不趋官道,不愿争、佞、曲、圆、奸、媚,反趋“漫流”,意欲奉行元结所提的仁让、清介、中直、方正的守官之道,时人自然要“攘袂起诮规”了。
听完这诮规,“漫尉谢答客,愿客深长思”,一方面表达谢意,另一方面也婉拒这些规劝。鲁直的回答也分两步走,先述自己“漫”为之理,再叙自己守官之道。先是针对规劝者所谓漫行、漫止、漫默、漫言将于己不利来作答,鲁直说“漫行无轨躅,漫止无。漫默怨者寡,漫言知者希”,表明自己之所以为“漫”,就是不愿为名缰利锁所牵绊,这样漫为,虽然知者希,但同时也怨者寡。他在此诗序言中有言“知我罪我,皆在此诗”,就是说对于他人的怨尤或者认同,他都是淡然的,可谓“游心于淡,合气于漠”(《庄子·应帝王》),他所想的只是保持自然本性,清静无为。
诗写到此,以“漫”字开头者有十句之多,这正是有意模仿漫叟所致。元结在《漫论》中云“漫何检括?漫何操持?漫何是非?漫不足准,漫不足规,漫无所用,漫无所施。漫也何效?漫也何施”,又在《漫酬贾沔州》云“漫醉人不嗔,漫眠人不唤,漫游无远近,漫乐无早晏。漫中漫亦忘,名利谁能算”。黄庭坚此诗不仅在思想上向漫叟靠拢,也在语言形式上在向漫叟趋近,可见他对元结的追慕之深了。
元结说“吾当于漫,终身不羞。著书作论,当为漫流。於戏!九流百世,有定限耶?吾自分张,独为漫家”(《漫论》),誓将“漫”进行到底。黄鲁直说“吾生漫叟后,不券与之齐”,只能追随他作个漫家之徒罢了,现在就是一个小漫尉而已。“於戏独如子,因使目为眉”,对那些设辞规劝他的人,他感叹他们对于现实有些认识不清,观察力尚还不足。此际黄庭坚步入仕途仅三年,却自认为比那些在官道中摸索多年的人、那些以过来者身份规劝他的人更有识见力,这只因他认定了漫叟这么一个榜样。
陈述完自己“漫”为的理由——即追随漫叟做漫徒之后,鲁直接着陈述自己的守官之道。黄庭坚年轻时自称“清风客”,据孙升《孙公谈圃》载,首次赴省试未第而饮酒自若,与他人流涕形成鲜明对照。他心境淡泊,并不热衷于仕途,之所以为官更多的是为亲人考虑,因为父亲早逝,他要承担起家庭的责任。他在中第得官后云“出门捧檄羞闲友,归寿吾亲得解颜”(《光山道中》),又在赴任后云“本不因循老镜春,江湖归去作闲人。天于万物定贫我,智效一官全为亲”(《次韵戏答彦和》),在《漫尉》中他接着说“强颜不计返”,以表自己腆颜为官的苦衷。
走上了仕途,他是以“简”为官,实际上是遵循无为之道。在他看来,天地间个人渺小如“乾坤一醯鸡”,如“昆仑视糟垤”,而世间万物变化多端,人“既化不自知”,对于物化,人不仅不可知,更无法干预,惟有顺任自然才是正理。“悔吝虽万涂,直道甚坦夷”,在官途上,“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志·王昶传》),如果直道而行则少有困辱、悔吝,鲁直深谙此理,故愿正道而直行,也一直正道而直行。元年间,黄庭坚供职秘书省,参与编修《神宗实录》,修成后,“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宋史·黄庭坚传》)。当然,黄庭坚的正道直行所带给他的并非仕途的“坦夷”,他后期的被贬固然是党争牵连所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因为正道直行在污浊的现实中难觅出路,但是不管怎么样,他的内心是坦夷的,他对自己的持道守正是无悔的。
“覆辙索孤竹,奔车求仲尼”,“孤竹”在此当指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韩非子·安危》云“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原以“奔车”、“覆舟”喻危乱之国,此处当指追名逐利之途,这两句是感叹仕途之上难觅伯夷、叔齐及孔子那样的有道之士。《左传·昭公二十年》载“齐侯田于沛,招虞人以弓,不进,公使执之。辞曰:‘昔我先君之田也,旌以招大夫,弓以招士,皮冠以招虞人。臣不见皮冠,故不敢进。乃舍之。仲尼曰:‘守道不如守官,君子韪之”。结合前文来看,“以旌招虞人”意在借孔子之语“守道不如守官”来申明自己为官的缘由,“贱者不肯尸”意在强调自己并非尸位素餐,回应前文规劝者所云“君子守一官,乌肯苟简为”。“玉润安可涸,日光安可缁”,是以反问句来表达肯定之意,是相信如果正道直行,个人德行的光芒在官途上是不会被遮蔽的。
结尾六句总结陈词,“斯言出系表,当以罔象窥。赋分有自然,那用时世移。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这是对规劝者说,也许你们会窥察我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我只是想说人的天赋本性哪里能够随着时移世易呢,我这人“漫”的天性实在也是难改的,虽然你们的规劝我恐怕是接受不了,但敬我的这杯酒我是断然不敢推辞的,照应前文“寿尉蒲萄卮”。
尽管黄庭坚是感于时俗追摹元结而作此诗,但是在对规劝者的态度上,他比元结要平和得多。元结称规劝者为“规检大夫持规之徒”(《漫论》),他只以“人”、“或”带过;元结在《漫论》中“规检之徒,能奈我何”,他说“吾漫诚难改,尽醉不敢辞”。元结对规劝者是鄙夷不屑的,鲁直对规劝者依旧保持礼节上的尊重;元结是张狂外露的,鲁直是含蓄内敛的。对规劝者的态度也反映了二人对现实指斥力度的不同,元结是愤然,鲁直则是淡然。这种差异的产生,既有二人性格的原因,也与唐宋时风相关。
黄庭坚在序言中说,自己作此诗的目的,就是寄给朋友“为我相与和而张之”,他想借此诗向人宣告,自己将追随漫叟,继续以简漫的方式来为官,以拙狂痴的方式来为人,顺乎天赋本性,持道守正,不在世俗时流中迷失自我。此诗尽管作于早年,但从中可见黄庭坚的个性及品行,亦是解读黄庭坚思想的一扇窗。
参考文献:
[1] 黄宝华.黄庭坚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 孙望.新校元次山集[M].台北:世界书局,1984.
[3]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 郑永晓.黄庭坚年谱新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5] 黄启方.黄庭坚研究论集[C].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6] 熊礼汇.从“猗子”到“漫叟”——试论元结在武昌(今鄂州)的诗文创作[J].鄂州大学学报,2008(5).
作 者:周艳菊,文学硕士,福建江夏学院人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