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宿命观对我国古代小说结构的影响

2013-04-29 05:30刘均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3年6期

刘均

摘 要:宿命观在我国形成很早,对我国的影响很大。除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外,宿命观对我国的小说也产生很大影响。宿命观在我国爱情、公案、神怪等小说题材中均有体现,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宿命意识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结合在一起,逐步成为一种比较固定的小说模式。

关键词:宿命观 小说结构 固定模式

所谓“宿命观”是,指我国古代认为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安排的,人在天(命)这一绝对统治力面前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顺从的观点。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春秋时期老子就有“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的观点。孔子有“五十而知天命”说;孟子有“修身立命”说;庄子的“知其不可奈何而安命”;到了西汉时期的董仲舒为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天人感应”,同样认为天命是人们活动生存的依据,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南宋时期,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也宣扬“存天理,灭人欲”。可见宿命观意识对我国古代文人的影响颇深。在民间,同样存在着宿命意识,我国民间有“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也有“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说法;有俗语“命若穷,掘得黄金化作铜,命若富,拾着白纸变成布”“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可见,宿命观这一哲学思想深深影响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思想与生活。此外,宿命观对我国小说结构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国小说起源对奇闻轶事的记载,这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汉魏至隋期间,我国出现了大量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的志人志怪小说。如《汉武故事》《博物志》《搜神记》《世说新语》《拾遗记》《续齐谐记》《殷芸小说》等。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是记载奇闻轶事,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对小说结构的要求并不高。到了唐宋,我国小说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篇幅较长、情节较为复杂的传奇。因此,对小说家驾驭小说结构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宿命观模式的小说开始出现,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及人世经历都是由上天注定的,不管主人公多么的努力,但是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如唐沈既济著名传奇《任氏传》:狐仙任氏偶遇郑六并与之相好,郑六后得知任氏为狐妖,但喜悦其美貌仍愿娶她为妻妾。郑氏有一个亲戚韦,是信安郡王李的外孙,见任氏貌美欲凌辱之,任氏以机智化解,并得到了韦的尊重。此后任氏穿用皆为韦供给,任氏为报答韦,用各种方法为他找来多名美貌女子。后来郑六通过了武职调选,赴金城县任职,要求任氏与之一起上任。任氏得女巫之言,知此行对她不利。但是韦从旁恳请,任氏便与郑六西行,结果被猎狗咬死。任氏本知道,如果跟随郑六一起西行,自己可能送命,但是,任氏最终还是跟着郑六西行,没有逃过命运的安排。到了明清,我国小说进入大繁荣时期,此时的小说结构更是多种多样,但是以宿命观形式出现的小说仍有占一定的数量。《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讲述了一个叫文实的人,家财万贯,却不务正业,结果坐吃山空。最后只有做些买卖求生,但每次都时运不济,血本无归。最终家财败光,只能跟随他人出海,由于没有什么资本,只带了些本地便宜的洞庭红,用来途中解渴。没想到洞庭红在异国是珍稀物,结果大卖,赚钱不少。后又因拾得鼍龙壳,卖的大价钱,从此,又过上富人生活。故事除了肯定商人经商致富之外,还说明了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注定的。文实的转运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也不是靠他的聪明才智,他的发迹只是命运的安排,是“命中该富”。故事《宣徽院仕女秋千会清安寺夫妇笑啼缘》中有一个人刘氏,平日胆气过人,爱打抱不平。刘氏爱慕邻人王氏的女儿,请媒人前去求亲。但王氏父母嫌刘氏为人古怪,拒绝了这门亲事。后来,刘氏打猎途中,遇到一处坟堆,刘氏称自己晚上敢独自到此地,结果,晚上他到了坟地,见到一具死尸。便把她背回家中,并与她同床入睡,后来女子醒来,原来这个女子就是邻居王氏的女儿,最终成为夫妻。正如故事一开始说的那样“人世婚姻前定,难以强求”。可见,我国认为把人生的头等大事婚姻同样归为宿命,认为婚姻也是命中注定的,人不可改变。

“四大名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小说走向成熟。在这四部巨著中,我们同样能够看到了宿命观的身影。唐僧师徒四人必须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取得真经;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行为,仍然改变不了蜀国的最终灭亡;虽有宋江等人的精忠报国,仍然无法拯救岌岌可危的大宋王朝;贾宝玉、林黛玉深深爱着对方,却也无法改变命运的安排,最终一个出家一个芳逝。不仅仅是在这种长篇白话小说中存在着宿命观的身影,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小说中同样存有这种思想,《青凤》篇中太原人耿去病素来狂放不羁,闻得祖宅有怪事发生,深夜前去查看。遇到老狐仙一家,老狐仙有一个侄女,名为青凤。耿去病被其深深的吸引,但老狐仙不满青凤与耿去病的幽会。后老狐仙一家搬走,耿去病不曾再见到青凤。后来,耿去病偶然救得一只狐狸,正是青凤,遂成为夫妻。又两年,老狐仙家遭遇灾难,耿去病救下老狐仙。老狐仙醒来之后十分感激耿去病,答应了青凤的婚事。并搬过来与青凤一起居住,得以全家团圆。耿去病与青凤经过波折但最终在一起,也是因为“天数”的原因。由于我国戏曲深受小说的影响,因此在戏曲中也往往能看到宿命观这一模式的出现,如《倩女离魂》《桃花扇》等。

所谓小说结构,主要指小说对具体材料的组织安排(即“内部结构”)以及小说这一文体长期发展所形成的共同组织规范(即“外部结构”)。小说外部结构具备比较明显的独立性,有一些共同的规则可以遵循,比如话本、拟话本小说的每篇与章回小说每一回的开篇、过渡与结尾方式便都遵循一些固定的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变化比较少。而小说内部结构则千变万化,极其复杂,更需要创作者充分发挥其艺术才能。但是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也会逐步形成一些结构模式,可供不同的作品互相借用。比如宿命观这一模式的运用,就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用以组织连接其内部不同故事段落与情节段落的一种结构模式。

有人把能在小说情节中起到串联情节作用的具体东西称之为“小道具”,也有人称之为“功能性物象”。如蒋兴哥手中的珍珠衫,崔宁手中的十五贯钱,乐康公主的镜子等,它们的作用往往是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小道具的命运紧紧联系着主人公的命运。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时,也是与自己的妻子三巧儿重会的时刻;乐康公主破镜重圆则人也团圆;宿命观同样属于这种“小道具”,都在小说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小道具”仍有一定的区别。首先,“小道具”为具体的东西,如镜子、珍珠衫,红叶等,它们代表着主人公的命运,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但是宿命观不同,它只是一种观念,不参与具体的故事情节,是间接地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只有在故事的最后才可能点明命运的不可违。此外,宿命观的小说也常常与谪世结构的小说结合在一起,宣扬因果报应的思想。即使如此,宿命观小说与谪世小说同样存有区别。谪世小说往往是讲述神仙因犯错到人间经历磨难之后又重回仙界的故事,《镜花缘》可作为一个典型的代表。它叙上界为花仙子“奉上帝之命,总司天下名花,若无帝旨,即使下界人王有令,也不敢应命”。因此和嫦娥发生口角,并定下罚约:倘哪一天下界帝王有兴,使出回天手段,令百花开放,“原堕落红尘,受孽海无边之苦”。不料日后心月狐“思凡获谴”,即投胎为唐天子(武则天),临行前与嫦娥告别,嫦娥用激将法让其一日之中令百花齐放,以显通天手段。果然,一年残冬,武则天饮酒赏雪,乘醉下诏,命百花齐放。此时适逢百花仙子到麻姑洞府弈棋未归,众花仙无从请示,只得开花。上帝因百花仙子并未奏闻,“听任部下逞艳于非时之候,献媚于世主之前,致令时序颠倒”,下旨将百花仙子及九十九位花仙一起贬入凡尘。百花仙子托生为秀才唐敖之女,取名小山,改名闺臣。后唐敖随妻舅林之洋到海外漫游,一路上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奇人异事,后因船遇风暴,来到小蓬莱,一人独自上山不归。小山得知父亲失踪,立意出海寻访。此时武则天下诏开科考试才女,林之洋劝她在家备考,小山执意不从。途中遍历风险,终于到达小蓬莱。寻找数日,未见唐敖,却从一樵夫手中得到唐敖亲笔信,命小山改名闺臣,考中才女,再行相聚。闺臣应命回国赴考,得中第十一名才女。其他谪世姐妹也都分别中榜。在连日欢宴之后,唐闺臣再去小蓬莱寻父,入山登仙;谪世小说的目的主要是宣扬佛、仙的法力无边以及人世的无常,主人公往往是犯错的神仙。但是宿命观的小说,宣扬的是“天命难违”的思想,告诫世人要服从上天,服从命运的安排,《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中还有一个故事:宋朝有一个人叫金维厚,持家节俭,终于积攒了八个元宝。金氏七十大寿,允诺把钱分给四个儿子。但是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八个大汉对他说:“某等兄弟,天数派定,宜在君家听令”,“今闻我翁目下将以我等分役诸郎君,我等与诸郎君辈原无前缘,故此来先来告别,往某县某村王姓某者投役”,金氏醒来,果不见元宝。前往梦中所说的某村寻找王氏,果在王氏处找到八个元宝。金氏伤心不已,王老“老大不忍”,送金氏一些零钱,结果出了王氏家后,连零钱也不见了,原来银子从金氏衣服缝里掉了出来,落在了王氏家中。正所谓“不该他的东西,不要说八百两,就是三两也得不去。该是他的东西,不要说八百两,就是三两也推不出”。可见,富贵不由人做主,也是上天注定的。

随着我国佛教的传入,宿命观与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结合在一起,《古今小说》第三十卷《明悟禅师赶五戒》中叙五戒、明悟二高僧本是师兄弟,感情甚好,后寺中收养了一弃孩红莲。十六年后,五戒私通红莲,被明悟点破,五戒悔羞坐化。明悟为了赶上去救他免堕苦海,也圆寂而去。五戒转世为苏轼。明悟

转生为谢瑞卿,后出家名佛印。佛印常劝苏轼弃官修行,苏不肯。后苏轼得罪王安石,宦海浮沉,辗转贬杭州、黄州、永州等地,佛印一直随行。在此期间,苏轼梦知前生因果,终有所悟。二十年后,与佛印一起圆寂。书中把苏轼不得志的人生归结于是他上世的作为,宣扬了佛家的因果思想。此外,宿命观在一些公案小说中出现的比例亦不少,《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临安人刘贵因不会持家,家境贫寒。后来老丈人赠送十五贯钱与他,让他做些小生意养家。结果刘贵因喝醉酒后,骗自己妾说这十五贯钱是卖她所得,结果小妾信以为真,要回娘家告诉自己的父母。结果,刘贵家中入盗被害,自己身上的十五贯钱也被偷走。小妾在路上遇到一个后生崔宁,正是卖了丝帐有十五贯钱,并与他结伴而行。结果崔宁被误认为是杀害刘贵的凶手,而小妾则是帮凶,双双被判死刑。后来刘贵的娘子被静山大王抢劫走,这个劫匪正是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刘贵娘子报官,凶手最终伏法。在古代,遇到一些糊涂官,人们的正义得不到伸张,人们只有寄望于上天来惩罚他们,希望“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综上所述,宿命观涉及到我国古代小说中关于爱情、神仙、公案、生死富贵等多个主题,并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然,宿命观模式同样也有它的局限性。一方面,宿命观劝导人要安于贫困,接受现实,要服从命运的安排。这客观上消磨了人们的意志,打击了人们奋斗的积极性。另外,宿命观模式还禁锢了小说家们的思维,以至于出现了大量情节、结构都相似的小说,缺乏创新性。但是不管如何,宿命观模式的小说的内容丰富,故事情节完整,结构宛转自如,仍是留给世人的一笔财富。

参考文献:

[1] (明)冯梦龙,凌初.三言二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

[3] 王芯.唐传奇女性宿命观浅析——以《任氏传》为例[J].文学评论,2009.

[4] 十三经注疏[M].影印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 者:刘 均,西南大学文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编 辑: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