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璧莲凭借《典型的美国佬》成为美国华裔新生代的作家。这部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华裔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及其生存策略。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方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饱受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一方面又努力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而这种在歧视中选择认同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生存策略。
关键词:任璧莲 《典型的美国佬》 美国华裔 生存策略
引 言
1991年,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出版了使之与汤亭亭、谭恩美齐名的处女作《典型的美国佬》。该小说已没有美国华裔文学中常见的充满异国情调的中国描写,也没有坚持寻找和保留少数族裔属性的顽固,而是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华裔于20世纪中叶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而备受歧视,但又努力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实际上,他们正是在这种边缘化的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选择了认同的策略来谋求生存。
一、边缘化的生存状况
众所周知,华人几乎在美国建国时就登上了美国国土,是有着近两百年特殊历史的群体。早期华人以劳工身份进入美国,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受到主流的歧视,尤其是1873年美国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作为廉价劳动力的华人被敌视。美国为平息仇华情绪于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是美国历史上唯一针对某一族裔的移民排斥法案,直到1943年中美结成反法西斯盟友而被废除,但其影响深远。美国华裔始终没有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在生活工作等方面遭受主流群体的歧视。任璧莲接受访谈时就坦言:“我开始写作的那个时代是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时代。”①《典型的美国佬》则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华裔在美国饱受歧视的生存状况。
拉尔夫在“二战”之后、国内战争时期来到美国留学,此时《排华法案》刚被废除不久。在学业上,拉尔夫比较顺利。在爱情上,他恋上了白人女子凯米,同时凯米对他也有好感。但正如这桩单相思的反对者所认为的“凯米就像是星星和天空”②,是遥不可及的,因为凯米是白人。在美国歧视性法案中就曾禁止华人与白人通婚,虽然这早已废除,但歧视始终存在,白种人和黄种人很难达到精神的一致而结合。在小说中,没有异族通婚,华裔只能在华裔圈内寻找配偶。凯米最终消失在拉尔夫的视线里,他则迎娶了姐姐特蕾萨的好友海伦——来自于中国的姑娘。特蕾萨,一个大龄姑娘,也只能在华裔中挑选伴侣。珍妮给她介绍的对象都是从华裔中挑选出来的。是特蕾萨自身条件不好吗?当然不是,她身材高挑又是医学博士,但不论多么优秀,种族的歧视使之不可能与白人结合。在有限的华人圈内,她也没找到合适人选,最终一拖再拖,做了有妇之夫老赵的情人。
在工作领域,华裔受到严重歧视。新中国胜利后,拉尔夫因签证问题成为非法移民,无法正常上课,只好在中国餐馆找一份糊口的工作,即整日在地下室宰杀小动物。“一大早他就要起床,洗刷,穿上血淋淋的衣服,然后到店铺的地下室里去”,“借着黄色的40瓦灯光……他要一小时接一小时地杀鸡,拔毛,然后再清洗”。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工作,他第一个星期天天想吐,但到了第二个星期,他只脸色发白,而到第三个星期,他已应付自如了。但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室里,只有装货时期,地板门才会“像西方极乐世界的大门一样”打开,他才有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他“会像一个牧师一样穿过那神圣的烛台,穿过那雪花般亮晶晶的尘土,默默地和外部世界交流”,交流如此神圣,但实际上是“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置身于另一个人的控制之下”。他接过鸡,门就会砰地关上,随后什么也看不见直到眼睛重新调整过来。这真实地再现了华裔的生活状况,也隐喻了华裔真诚地想与外界交流,但始终无话语权,只能无声地接受外界的施舍,本质上什么也没改变,虽然《排华法案》于1943年被废除,但在实际生活中种族歧视的思想及现象并不能被根除。格罗弗,作为土生土长的美国华裔后裔,没有发迹之前,像他自己所说的“我在城市每一个肮脏的地方干过。你说吧,我是一个万能博士。我漆过房子。我开过出租车……”他做过底层华人的工作,也同样因黄皮肤而受歧视,这使他深刻地认识到“你在这个国家就是这个样子,如果你没有钞票,那你就是一个唱歌的中国佬”。
对于华裔女性,在工作领域更易受到性骚扰。特蕾萨在医院实习时,经常被白人非礼。有一次,一个病人甚至抓住她的腰,她吓得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人们对此并不谴责迫害者,反而将责任归结到受害人特蕾萨身上,其上司居然还调侃她,“没想到你这么受人欢迎”,“你肯定知道如何吸引男人的注意力”,将白人男子对她的非礼曲解为对她的恩赐,这显然是对华裔女性的人格歧视。海伦在自己经营的炸鸡店做出纳员,仍受歧视和骚扰。白人常盘问她,“你是中国人?日本人?菲律宾人?”显然,白人不认同黄种人与他们一样是美国人。有人甚至轻浮地说:“战争期间,我曾有过一个你这样的女人。”他们视东方女性为附属,“随意地拍拍她,抓抓她的手”,带有典型的东方主义色彩。
二、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
在种族的歧视下,美国华裔选择了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对于作者任璧莲来说,也同样面临着认同问题,“典型的美国佬”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在她看来,典型的美国人的标志与肤色、文化无关,而是对文化身份和认同问题的高度关注”,《典型的美国佬》正如她所说的“是对‘典型的美国人定义的质疑、修正和扩展”③,是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华裔逐渐认同美国及美国文化的过程。
“文化认同是‘形成而非‘存在,它奠基于过去,更有赖于未来。它不是超越时空的既定事实。文化身份虽有根可寻,但与所有有史可寻的事物一样是流变的。”④ 张家人起初以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视角观照美国人,认为“典型的美国佬不好”,“典型的美国佬就是想做万物的中心”,坚信“典型的美国佬没有道德”。但张家人在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深了对美国及美国文化的认同感,他们模仿美国佬给家庭起名为“典型的张家佬”,庆祝圣诞节,是拉迪奥城音乐厅的常客。海伦爱好美国杂志和报纸,且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如不再叠所有的衣服而用衣橱等。他们集体憧憬着美国的生活方式,希望过上主流的生活,能住在一座有院子和车库的房屋里。拉尔夫和特蕾萨通过自身的努力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拉尔夫成为终身教授,特蕾萨也加入从医行列。张家人最终通过特别贷款在郊区买了一栋错层式的房子,还拥有一辆汽车,过上了向往已久的美国生活。而这种贷款式的提前消费观,实际上也是张家人认同美国消费文化的体现。
张家人如果安分地满足这一切,还贷的日子虽稍苦,但还是较成功的。因为“拥有一栋郊区房子……车子、车库,是白人中产阶级所趋之若鹜的”⑤。但拉尔夫并不满足,他为了获得金钱的成功而追随格罗弗。格罗弗作为美国华裔的后代早已被美国化,他还曾讥笑拉尔夫询问他的老家,对他而言,中国故土已遥不可及。格罗弗认同自己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为摆脱“一个唱歌的中国佬”的身份,他崇尚极端的个人主义。他通过欺诈等卑劣手段聚敛不义之财,成为百万富翁。他在美国社会如鱼得水,但道义上却是失败的。正如任璧莲所说:“他集中体现了失去控制的合理性,他完全没有责任感,完全无视社会结构的存在。”⑥拉尔夫却被他白手起家的故事吸引,在其诱骗下经营了一家建立在空穴上的炸鸡店。拉尔夫同样干起了偷税漏税的勾当,炸鸡店也因他追逐利润盲目扩建而倒塌。拉尔夫破产失败的原因,表面上是他被格罗弗所骗且急于追逐金钱所致,实际上是他太急于认同美国且希望得到白种人的认可而摆脱歧视。正如他所说:“在这个国家,你有钱,你什么事都能做。你没钱,你就不中用。你是中国佬!”某种意义上,他们在摆脱歧视、认同美国而追逐金钱上有着相似性,但不同在于格罗弗抛弃道义而取得物质成功,拉尔夫则在通往金钱的道路上过早失败。
张家人的朋友老赵,可以说是华裔在美国的一个比较成功的典型。他不仅认同美国,而且非常精明地运用“中国人的方式”来对待美国工作。老赵在总结自己工作顺利的原因,说“我只是努力工作”,“美国人总是问这个,问那个”,“我只是按别人告诉我的去做,而不多问”。更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挤进了美国上层社会。值得思考的是,老赵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儒家文化的指导下获得的成功。
三、在种族歧视中的认同策略
美国华裔一方面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而深受主流社会的歧视,一方面又积极地认同美国及其文化,这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这恰恰是一种生存策略。就是在当今社会,“虽然种族歧视制度早已消除,可是积淀在美国社会文化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幽灵般摆脱不掉的种族偏见仍在华裔/亚裔美国人的生存空间徘徊”⑦。美国华人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下,选择了认同美国,使自身成为更优秀的美国人,以达到改变白人的偏见。
《典型的美国佬》反映的是20世纪中叶,也是一个敏感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中美两国成敌对状态,美国人开始转变对华人的看法,由“二战”时期对华人的友好与信任变成怀疑和敌视。在这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美国华人放弃中国国籍、认同美国及其支持下的台湾国民党政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旅美华人在那个时期的状况。拉尔夫在“国共”交战的最后时刻,站在美国和国民党的立场上希望共产党无法掌管国家。在那个时期,他内心非常焦虑,一些离奇的片段在他脑海里闪过,甚至有共产党切割他父亲的脖子的幻想片段。他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竟忘记更新签证而成为非法移民,为此他无法继续学业而被迫离开学校。为躲避移民局,他常处于紧张状态,甚至患上被害妄想症,曾因梦到菲特先生在他水里投铅毒而立即搬家。他搬家不下九次,因恐惧外界的打扰而嘱咐房东不要透露任何消息。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个诚惶诚恐的华人形象。为生存,他选择自认为是最安全的工作环境——中国餐馆。为改变生存状况,他拜访导师平克顿希望能完成学业,但平克顿因对中国人的误解和猜疑而误会了他。可想而知,他不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则根本不可能在美国立足。其妻海伦到美国的头几个月也曾坚信等国民党解放中国之日,重返家园,但现实使她的信仰最终动摇。她嫁给拉尔夫意味着正式接受“已经跨越了一个狂暴而漆黑的大洋”的事实,在无法返回故国的情况下,只能认同美国才能在美国大地上生存。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当时的冷战时期,美国华人因迫于形势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认同美国并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融入美国社会,是华裔对当时美国社会意识形态做出的唯一可以选择的一种反应,这实际也是他们的一种生存策略。
有个观点在当时被许多华裔所认同,即“任何人,不论来自哪个种族,都会在美国社会的经济阶梯上不断地‘向上移”⑧。“向上移”是美国民主的特点,已经成为美国人实现美国梦的理论依据,华裔也坚信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就能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华裔确实通过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并挤进上层社会。如1904年出生于美国蒙大拿州的罗丝李,她通过自身的努力于1947年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之后担任芝加哥罗斯福大学社会系主任,成为第一个主管美国大学院系一级工作的华裔人,是成功融入美国社会的典范。而小说中的老赵同样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担任大学系主任,拉尔夫成为教授,特蕾萨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特蕾萨为什么选择从医?老赵和拉尔夫为什么选择教书?是爱好吗?小说中没有答案。但结合现实,或许有所启示。《华美新闻》1950年4月2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强调华裔“非常慎重选择专业”⑨,以谋取相对稳定的职业成就。“医学界是他们敲开主流职业大门的首选领域”,“教师和社会工作者也是一些华裔选择的目标”⑩。因此特蕾萨选择医学,老赵选择当教授也就理所当然了,他们只有选择这样实用、稳定的职业才能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获得一定的成功。值得注意的是,拉尔夫后来停职去经营炸鸡店,显然他不爱教书,选择教书也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当有金钱诱惑时,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商海,对他来说金钱上的成功更实用,更能获得他者认同。虽他以失败告终,但是其行为仍是一种生存策略。
结 语
《典型的美国佬》反映了张家人在美国的生存策略:一方面受歧视,一方面认同美国及其主流文化。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美国华裔同样面临着种族歧视。值得庆幸的是,在华人群体不懈的努力下,美国于2012年6月18日以立法形式为1882年制定的“排华法
案”公开道歉,这使美国华人历史掀开了新的篇章。有理由相信,美国华裔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勇于反抗种族歧视,争取自身的权利,才能在美国真正立足。
{1} 单德兴.开疆与辟土——美国华裔文学与文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245.
{2} 任璧莲.典型的美国佬[M].王光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6.(下文有关该小说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③{6} 石平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谈创作[J].外国文学动态,2004(2):15.
④ Hall, Stuart.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Patrick Williams and Laura Chrisman (Eds.).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C]. New York: Columbia UP.1994:392.
⑤ 何文敬,单德兴主编. 再现政治与华裔美国文学[M].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 1996:113.
{7} Pearlman, Mickey. Listen to Their Voices: Twenty Interviews with Women Who Write.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1993:42.
⑧⑩ 黄际英.尊严的诉求:美国华裔族群心态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124.
⑨ Where are you going? Chinese Press, 28 April 1950:7.
基金项目:本文系贺州学院院级科研项目(2012SKZC05)阶段性成果
作 者:胡严艳,硕士,广西贺州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