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曼
摘 要:马克·吐温著名的短篇讽刺小说《败坏哈德莱堡的人》巧妙设计了一连串陷阱,批判了物欲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染性及其扭曲功能。在外乡人阴谋的催化下,面对欲望阴影,哈德莱堡人迷失了个人和集体。马克·吐温以他自己的方式提出了治疗现代社会虚荣病的方式:从验证和狂欢讨论中得到真理,并通过自我省察实现个性化。哈德莱堡,堕落之镇,同时是希望开始之城。
关键词:《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集体面具 阴影 狂欢 个性化
马克·吐温,被誉为现代美国文学之父,作品生动有趣又如史诗般宏大,充满了美国人特有的活力与诗意。其创作“以幽默讥讽的语言、合理巧妙的情节构建寓意深刻的主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和表达对生命意义的解读及对人性复归的渴望”。《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以一个被公认为“最诚实、最正直”“牢不可破”的小镇哈德莱堡的败坏和堕落为中心,反映了作者生前最后二十年创作的基本主题:19世纪美国社会堕落的价值观和扭曲的道德观。听说有一袋“金元”需要认领时,每个哈德莱堡人内心都蠢蠢欲动,在想占有“金元”的同时又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私心,毁了所谓的“清白”名声。在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和巴赫金狂欢概念的观照下,哈德莱堡人所谓的诚实、正直,实质是戴着与生俱来的荣誉面具,面对诱惑时,根植在哈德莱堡人内心的自私贪婪暴露无遗。马克·吐温展现了人性的丑陋、逃避人格阴影活力的后果,提倡以民主狂欢和健全个性化的方式达到真实、接触真理。
一、诚实、正直:荣誉还是集体面具
小说标题的隐含意义为,哈德莱堡是被外乡人的阴谋所败坏,而事实是在外乡人到来之前,它就已经现出部分真实面目。首先,治安明显不好。当理查兹太太受好奇心驱使打开外乡人留下的字条,看见“这个口袋里装的是金币,重达一百六十磅盎司……”,说到“上帝,连门都还没有上锁呢”,她“竖起耳朵听有没有小偷”。其次,小说中提到镇上人的种族歧视,他们阻止好人古德森同一个有黑人血统的姑娘结婚。外乡人到来之后,一系列事件无不将哈德莱堡人的小气、自私、见利忘义和虚伪暴露无遗,连理查兹太太自己都说,“我们这镇又与从前一样了,诚实、狭隘、自以为了不起、一毛不拔”。因此那个外乡人并没有败坏哈德莱堡,他是暴露哈德莱堡本色的人。
在经历考验的过程中,马克·吐温展现了哈德莱堡人的微妙变化。生活上,“从前他们的老习惯——阅读书籍、编织物品与随心所欲的闲谈,或是与邻居们互相串门,都已经成为了过去……现在谁也不会闲扯,谁也不阅读书籍,谁也不会互相串门,全镇上的人都坐在家中唉声叹气,愁眉不展,沉默无言……”;心理上,人们的心情随着“金元”离自己的远近而起伏不定,为争夺利益变得更加自私和虚伪。正如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借外乡人之口所道之事实,“在所有的薄弱环节中,最薄弱的一环就是没有经过诱惑考验的道德”。
瑞士著名的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追溯了人格的四种原型:人格面具(从众求同原型)、阴影、阿尼玛和自性。人格面具处于最外层,起着使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悦纳他人的作用,它是社会和公共生活的基础。哈德莱堡人从摇篮中就熟悉于这样的集体面具:“最诚实、最正直的城镇”“牢不可破”,教育年轻人“与一切诱惑隔绝”。有了这样的人格面具,疾苦贫穷、经历一天劳累的理查德还能宽慰妻子说“我们还有很好的名声呢”。“集体追求的并非真理,它需要的是集体错觉,这是集体存在的基础”。哈德莱堡人长久以来便活在“城镇牢不可破、不可败坏”的巨大磁场里,但他们自身早已失去判断的知觉。这就是为何全镇十九户人家极其容易的不约而同的陷入同一个弥天大谎,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个人想对集体施加影响,他们只消稍稍危言耸听、夸大其词、不断重复便可”。外乡人发现了集体磁场中的这个弱点,便能轻轻突破哈德莱堡人的心理防线,使其落入集体面具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二、哈德莱堡:拒绝阴影活力
纵然外乡人这个外力催化了哈德莱堡的堕落,哈德莱堡人不健全的人格同样在一系列的陷阱链条中“功不可没”。在荣格的四种心理原型中,阴影包含了人类最基础的动物性,是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部分,它能使人格充满活力,对阴影活力的压制和拒绝会使人格苍白平庸;于是站在集体的角度,“为制造遵守原则的成员,驯服阴影原型中的动物性非常必要,这就得泯灭个人意志和情感”。表面上,哈德莱堡人被他们的集体意志(集体错觉)成功“驯服”了,但实质上人们不得不面对阴影要求他们成为合格个体的压制,进退两难。在诱惑到来时,他们便堕落了,但诱惑也使他们醒悟了。
诱惑面前,哈德莱堡人面对的不再是集体面具,而是他们个体阴影中的活力成分。主角理查德·爱德华在面对个体阴影活力时,整整失败了五次。在过去的尴尬事件中,他是唯一能证明伯杰斯牧师清白的人,但他没有救他;而现在,于心理上,他没能保守外乡人的“秘密”、绞尽脑汁了解所谓的古德森当初对外乡人所说的那句话,没有在法庭上承认自己的不诚实、没有拒绝哈克尼斯签的支票。面对阴影的正反作用,理查德始终抱着侥幸心理,没能成功个性化。因为在应对挑战之前,只要阴影成功地个性化,它就能积极地发挥作用;但如果阴影处于压制状态,没能成功个性化,痛苦就会敲打自我从而导致崩溃。这就是理查德夫妇的最终下场。
三、狂欢与个性化
著名的俄国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狂欢化理论,狂欢是这样的时刻,人们通过面具来伪装自己,统一进入一个没有等级差别、权威解体的集体欢乐世界,随之而来的便是结构、秩序权威和等级的相对化。文学中,这样的模式通过各阶层声音的幽默和喧闹来颠覆作品中的传统控制力量。巴赫金认为文学作品中有多重发散和竞争的社会声音,只有通过对话互动才能体现各阶层言论的价值,也只有通过高雅和底层文化的碰撞才能颠覆权威的声音使真理显现。小说中,十九位主要公民中十八位被揭露为“骗子和小偷”,这
十八个“牢不可破”的象征变成集体讽刺的对象。最先暴露的三个人贵为执事、律师和银行家,却也一下子被公众力量踩到脚下,“大众行为和未言明的狂欢言语”有了归宿。小说中十七次提到“声音‘voices”,制革工人、马具商甚至行人都有了发表言论的空间,这不仅再现了人们争论和讨论的民主场景,公开讨论的过程也暴露了彼此的长短。
但为何理查德最后没有被揭露出来?史蒂文森的刻意忽略实质上不仅保存了哈德莱堡的完整性,而且将理查德推入个人道德与个性化思考的道路上去。小说不再只是停留在热闹的揭短场景中,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小说中多次提到“良心”(conscience)这个词,正是由于这个词、这个阴影的推动,理查德最后向伯杰斯牧师坦白。这个时刻意义重大,因为这是理查德勇敢面对阴影、撕毁人格面具、实现个性化的时刻。这不仅是哈德莱堡堕落本质被揭露出来的落幕式,同时也使其重生的意义更加明显。
虽然真相大白过后,哈德莱堡“尸横遍野”,马克·吐温还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正面形象——伯杰斯牧师。过去他是清白的,但他一直默默承受莫须有的罪名和压力。在法庭上,他帮助理查德的行为不仅宽慰了哈德莱堡人,更使哈德莱堡免遭更大的讽刺和毁灭,他是个体个性化成功、戴上合理的集体面具的一个典型。小说结尾隐晦不明,但伯杰斯牧师是马克·吐温留给我们的清晰象征。“狂欢”似讨论后,真相水落石出。这样的设计旨在建议以此种方式面对集体面具和实现个性化。如荣格所说,“现代社会并没有给阴影的个性化提供合适的机遇”。因此,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拥有了马克·吐温在小说中反复强调的关键词:诚实、良心、经过检验的道德,哈德莱堡人重新起航为时未晚。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巧妙设计了一连串陷阱
批判了物欲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染性及其扭曲功能。形式上讽刺效果非常明显;内容上揭露并讽刺了现代社会的物质迷信和贪婪、反映了经得起诱惑的道德才是道德、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才是真理。在外乡人阴谋的催化下,哈德莱堡人在面对欲望阴影时迷失了个体和集体。马克·吐温以自己的方式提出了治疗现代社会虚荣病的方式:从验证和狂欢讨论中得到真理,并通过自我省察实现个性化,个性化机制能够帮助人们应对人格阴影的消极影响。哈德莱堡,堕落之镇,同时是希望开始之城。
参考文献:
[1] 何昌邑,区林.论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
[2] 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短篇小说集[M].董强译.上海:三联书店,2010.
[3] Hall, C.S. & V.J. Nordby. A Primer of Jungian Psychology[M]. Trans. Feng Chuan. Beijing: TheJoint Publishing Company Ltd., 1987.
[4] 弗洛伊德.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5] Bakhtin, M. M. Problems of Dostoevskys Poetics [M]. Trans. Caryl Emerson. Manchester: Manchester UP,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