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绍国
陶行知先生指出: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央教科所副所长田慧生教授也认为,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因教育的细心呵护而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所以,数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的课堂,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经历一次智慧之旅,知识在这里得到发展、能力在这里得到提升、生命在这里得到张扬。我执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充分挖掘教材,联系生活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在注重“双基”的前提下,着力构建数学教学的智慧课堂,开发学生智力,给发展中的课程改革注入了新的生命的活力。
一、 以学生熟悉的环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人们逐步认识到,学生学习的背景对于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越来越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但它有别于“教材、学生、教师”这三个要素,侧重于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出发,在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创设恰当的情景,为学生的学习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他们参与学习。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环境。本节课,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学生耳闻目睹的校园这一熟悉的素材,让学生介绍他们的学校,因为这熟悉的环境就在他们身边,学生争先恐后,各抒己见,师生之间的距离在介绍中走近,教学氛围在交流中活跃。待学生介绍完毕,我紧接学生的话茬:老师所在的学校也很漂亮,想看看吗?课件出示美丽的校园、雄伟的大楼、宽阔的操场、玲珑娇小的盆景。短短的几秒钟,几张优美的校园画面,于无声处,不仅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也进一步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难道说学生的智慧之旅不是从这里开始的吗?
介绍自己的学校,学生意犹未尽,欣赏画面,学生兴趣盎然,抓住这教学的最佳时机,出示教材主题图:“观察校园的一角,在哪些地方看到了四边形”,教学的导入自然有于恰到好处,流畅有如流水潺潺。紧紧围绕本节的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没有矫揉造作之意,也没有哗众取宠之嫌,突出的展示了情境创设服务于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新课的导入。
二、以旧知的复习作铺垫,揭示课题
由已知到未知是学生学习数学重要的认知规律,深刻的理解、掌握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教学智慧的安排。这一环节的设计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让学生在观察中找到黑板是长方形、垃圾箱的正门是正方形、校门和楼梯处有平行四边形、人字梯上有梯形、……,教师在肯定学生的观察时提出:同学们真不错,在这么多的地方都找到了四边形,为什么这些图像都是四边形呢,四边形有什么特点呢?把对四边形概念的复习落到了实处;二是提出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待学生准确回答后再次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在这以前我们已经掌握,那么,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有什么特点呢?不需要学生回答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揭示学习内容。
这一环节的处理看似平常,平常之中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首先,我理解了教材意图,掌握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是在学生一年级认识平面图形和三年级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把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复习,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先行组织者,严格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的认知规律。其次,新旧知识的的衔接自然,避免了因新知的引入、课题的揭示而可能造成的教学脱节的现象。
三、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经历过程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实施新课程之后,课改针对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模仿且死记硬背而提出来的。它强调学生的学是课堂的重心,老师的教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本节教学,首先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确定为学生探究学习的重点,教学过程努力清楚的表明,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的兴趣已经相结合时,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机会已经成熟,牢牢把握,否则它会稍纵即逝。
在已有知识的支持下,学生在前面的画图中感知,在观察中发现,在猜测中提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有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抓住其本质特征教师提出:两组对边平行指的是哪里呢?经过学生指、书空比划,教学得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立刻提出质疑,这两组对边真的是分别平行吗?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呢?探究中的猜测,早已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自信心,他们已有知识的储备对眼前的问题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分别说出了用画平行线、测量平行线间距离和延长三种方法,进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独立探究,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转变为教学的具体行为;提出质疑,科学验证它旨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处处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四、以练习为桥梁,承上启下
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向新的认知结构过渡;通过练习,可以让学生对新知加深理解,逐步巩固内化,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技能技巧;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朴实、落实、扎实的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走向优化的重要因素。例如: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揭示后,紧接的练习在巩固新知的同时,学生说出最后一个图形不是平行四边形,那是什么呢(梯形),梯形有什么特点呢?教学于自然之中由平行四边形的特点过度到梯形;梯形的特点教学之后,教学出示一组四边形,要求学生把图形的序号填在恰当的圈内,巩固内化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本质特征,且认识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虽然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是它们都是四边形,你能把四边形进行分类吗?教学根据学生分类的结果,分步课件显示韦恩图。明晰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成功的教学表明,练习不仅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承上启下链接的功效,给学生智慧的旅程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五、以静止的预设为基础,注重生成
真实的课堂不可能完全是一种课前预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充满变数的生成,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静止预设”在“动态变化”的过程中达成绚丽辉煌的“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中智慧生成的本质所在。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教学的过程也绝不是预设的再现。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应该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灵活应对。
本节教学梯形特征时,先让学生辨别一组平行四边形,在出现菱形时,好多学生都说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与自己的课前预设不一致。面对这一生成,我引导学生:为什么它不是平行四边形?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我又说:你认为该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引发了学生间的争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统一到: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才是平行四边形上来。这样的教学,既锻炼了教师,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做到了预设与生成并重,大大激发了师生智慧。
六、以多样化的解决方法,拓展思维
不同学生,思维方式不同,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讨论,在交流讨论中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如我在巩固练习中,要求学生在梯形里画一条线段,把它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能是什么图形。由于答案的不唯一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独立思考、交流汇报等,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的学习,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锻炼了智慧。